說起經驗,林吟珮大三時曾到一家珠寶公司幫忙畫圖,但僅為期一週,根本學不到什麼。她只能在履歷表填上工讀生、早餐店員等和本科無關的打工經驗,無法加分。現在全班只有一個人找到美編工作。
尋尋覓覓好幾個月,家人勸她試試其他工作,先求有、再求好。
肯做工 但看不慣勞逸不均
去年底,在鳳山就服站媒合下,林吟珮進入家具工廠上班,扣掉勞健保每月實領約1.9萬,肯加班的話可以領到2萬多。但做了近半年,她還是放棄。
一來,生產線工作吃重,她負責搬運鐵線等材料,不僅費力,還會腰痠背痛。二來,週一到週五、每晚常要加班3小時,回到家都超過9點,星期六還得加一個正常班,「如果不想加班,主管就會一直念、擺臭臉。」
從她的角度看,部門裡也有勞逸不均。
輕鬆的包裝工作常被老鳥霸占,這本是職場常態,年輕的她卻覺得不合理。讓她的工作動力愈來愈低。「我反映過,但主管聽完就默默走開,」林吟珮說。
而且,同事幾乎都是40~50歲的中年人,「很多人問我,這麼年輕為什麼來工廠?甚至有人私下打賭,看我能撐多久?」因為她是部門裡唯一有大專學歷的。那半年裡,也曾有幾位年輕人來報到,「但很多人才做了一個上午,下午就不見了。」
不過,林吟珮並未因此排斥勞力工作,接下來她打算進電子工廠,因為這類職缺最多,起碼可維持收入,讓她達成兩年內還完學貸的短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