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政黨的分裂或分歧,其實就是黨紀鬆弛還是緊密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跟選舉制度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的制度原則上是介於政黨比例代表制,和單一選區制之間。我們一個選區可以選出好幾個人;因此對候選人來說,我不需要四0%或五0%的選票,我只要靠自己的親戚朋友、花點錢、做點什麼,就可以當選,根本不需要政黨。
黨紀一鬆一緊
這種情況下,黨的紀律很難維持,這跟政黨比例代表制完全不一樣。政黨比例代表制雖然實際上各國的方式不一樣,大致上是政黨提出一個名單,選民就參考這分名單選政黨。這樣黨員敢不聽我的嗎?不聽我,我就不把你放在名單裡,你不是完蛋了?
英美式的單一選區制度下,每個選區只選出一個人,如果有一個政黨老是在贏,其他政黨就只有聯合起來跟它對抗,這樣很容易就造成兩黨。所以單一選區制也可以相當程度的維持黨紀,因為你需要半數或近半數的選票,這是相當大的數目,有黨的標籤比較容易。
另一個造成黨紀鬆弛還是緊密的原因是憲政體制。以美國的總統制為例,它有一個有行政權的總統,是由老百姓選出來的;它又有一個國會,是由老百姓另外投票選出來的;兩個不同的管道上去,國會議員根本不必靠總統,彼此的關係很淡,當然黨紀鬆弛。
像英國的內閣制,主管行政的內閣,一定要好好掌握它的國會議員;如果黨紀鬆弛,黨員隨時倒戈,很多案子通不過,內閣就要下台,換另一個政黨上去。
對行政部門來講,國會議員黨紀的鬆緊是生死攸關的事。對國會議員來講,他從新進議員慢慢做到資深議員,還可以入閣,做個小部長,做得好的話,再做大部長。國會議員和內閣間有休戚與共的感覺。所以柴契爾夫人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她的權力很大,紀律嚴明;國會黨鞭很好做,只要像趕羊一樣趕進去就好了。
我們的制度非常怪異。憲政制度本身是內閣制,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有些互動的關係,應該是有助於黨紀嚴密;但另一方面,我們的選舉制度又會使黨紀產生很大的問題,是把兩個矛盾的東西放在一起。
日本跟我們一樣,所以他們派系林立,黨根本沒辦法控制。從某種意義來看,我覺得是不好的;不好的意思是,你沒辦法製造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做不好就下台
就拿美國來講,一件事出錯,總統說不是我啊!是國會通過的。國會又該推誰?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說我沒辦法控制我的黨員,我又不是黨中央。日本的自民黨更可以說,我不能負責,應該某某派負責。如果是英國式制度就很清楚,今天保守黨上台,在國會裡居多數,內閣是我的,要通過什麼就通過什麼,做不好是我的責任,我下台。責任很清楚。德國也是內閣制,全世界絕大多數民主國家都是內閣制,總統制是特例。
我不喜歡總統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沒辦法製造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變能力比較差。譬如當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被人發現在外國有帳戶,幾天就下台了。但是水門案你看拖了多久?弄得整個國家幾乎癱瘓,元氣大傷,才把總統搞下來。像我們這種國家,大敵當前,這種問題一定要考慮。我一直主張立法院選舉應該改為比例代表制,這樣黨對它的黨員比較有強大的控制力。
如果比例代表制造成黨內賄選,那是黨本身的問題。我們是要黨內賄選還是全民賄選?如果你這個黨搞得亂七八糟,選民就不選你。基本上這是黨的家務事,不是憲政問題。
我們的政黨會有派系,跟黨產生的方式也有關係。像民進黨,它天生就是派系組成的,我看它要變成一個完全一體的黨很難。
國民黨早期在大陸上也是派系很多,但它到台灣後改造過,變成一個新黨,一個從上到下,紀律嚴明的政黨,這樣的黨照理不應該有派系,但派系最後還是出現了。第一個原因是它太大了。它掌握這麼多資源,這麼多人在分這些資源,很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團體產生。
可能傳統中國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理也是個因素。跟國家認同也有關係。國民黨基本上是強調統一的政黨,這方面內部沒有絕對的差異,但差異也不是沒有,偶爾也帶一點省籍色彩,.難免影響大家契合的程度。
不過一般來講,國民黨還算是相當有紀律的黨,明顯的派系只有出現在立法院。什麼主流派、非主流派是最近才有的,大家鬧半天,現在又慢慢合在一起。你很難說主流派是那些人,有嚴密的組織;這跟新潮流不一樣,它自己有辦公室,國民黨沒有這種東西,那有派系沒兩天就做鳥獸散的?
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叫國民黨分裂還不太容易。分裂的定義是有三0%或四0%的人出去自行另組一個黨,不過分派在立法院就已經有了。
另一種說法是強人政黨,當初靠一個強人,他過去後就出問題,政黨的凝聚力不見了。不過也可能強人建立了一套制度,他走了,制度還可以運作下去。國民黨比較接近這種情況。
國民黨現在還沒有從中央到地方一直下來的派系。要是真正走上內閣制,以至於中央黨部和立委黨部畫等號,那時立法院的派系就等於擴大為全國的派系。現在立法院還沒有壯大到這個地步,基本上黨的控制權並不在立法院。
不過,國民黨遲早會分派,尤其如果實行內閣制,又不改選舉制度,就一定會變成跟日本自民黨一樣。
派系多了,當然也有好處,就是黨內比較民主。不過黨內是不是一定要有民主,又是另一個問題。像美國黨裡面那麼民主,每四年開一次黨代表大會,公推出總統候選人;每個州、每個地方選出的國會議員,也是先透過黨內初選選出,全世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至於別的國家黨裡面並不會很民主。美國的制度是很奇特的,我們很難學。
學西德最好
西德的政治體制很清楚,很好學--它是內閣制;它的選舉制度採政黨比例代表制和單一選區制並行,既能防止小黨林立,又能相當程度地反映政黨的實力,維持黨的紀律。
我覺得負責任的政府還是決定政府品質的一個重要標準,以我們的國情和社會條件,學西德最好。
(謝復生為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任孝琦採訪整理)
國是辭彙內閣制
特徵:
一、內閣閣揆由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擔任。
二、元首發布的命令,必須經過閣揆或相關閣員的附署,行政責任由內閣承擔。
三、國會對內閣有不信任投票權,可以推翻內閣。
四、內閣有呈請元首解散國會的權力,另行選舉,成立新國會。
五、內閣閣員可以由國會議員兼任。
六、內閣的去留,完全取決於議會的信任與否,所以內閣沒有一定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