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怕醫療糾紛,他們還沒畢業就不想穿白袍

第2個指標現象〉如果,連台大醫學生都想轉行、到國外行醫……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2-06-28

瀏覽數 43,750+

怕醫療糾紛,他們還沒畢業就不想穿白袍
 

本文出自 2012 / 7月號雜誌 當醫生愈來愈少,台灣的病人誰來醫?

「台大學生如同校園的椰子樹,只顧自己往上長,連一點樹蔭都不給,」今年6月,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受邀在台大畢業典禮上演講時的一席重話,引發社會關注。

劉兆玄表示,醫學美容不是不重要,問題不在行業本身,而是在於這些工作未必需要大量頂尖的人才,「我們最有創造力的人才是否應該選擇更具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

事實上,優秀人才到底應該先以利他為重、還是利己優先?正是醫學系畢業生現在面臨的難題。就在台大畢業典禮的前幾天,正好就是台大醫學系自辦的畢業撥穗典禮,這個醫學人自己的聚會,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氛圍。台上兩位畢業生代表致詞,除了細數醫學院歲月的甘苦,也多了這樣的祝福:「若有人離開白色巨塔,也祝福成為另一位巴菲特和賈伯斯。」這是以醫生為職志的台大醫學系,以前少見的現象。

疑懼:以前當醫生是唯一的路,現在只是「先走」這條路

幾位同學在會場門口,正討論學長洪浩雲出走往醫美發展,及台大肝膽外科主治醫師胡瑞恆,因摘除膽囊被台北地院審判長李英豪求償900萬的案子。說到未來的選擇,有同學苦笑說:「誰還能留在這個環境,一個打十個?」

當兵中、回來看學弟妹的蔡姓畢業生表示,懼怕未來並不是怕累,因為老師就是典範,老師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們也可以做到。「只是,以前有很多大樹在前面,現在,大樹一棵棵都倒了,我們會懷疑,自己還能做到嗎?」蔡姓畢業生說。畢業班另一位同學表示,雖然,大部分同學還是會選擇從醫。只是,以前的畢業生,是只有醫生一條路,現在,「我們是『先走』這條路,未來會不會換別的路?不敢保證。」

事實上,愈來愈多台大醫學系學生,還沒畢業就確定不要穿白袍了。剛畢業的劉昱亞,選擇進入跨國企業顧問公司APT擔任商業顧問。進入醫院實習後,他就決定不當醫生了。劉昱亞說,以前很喜歡《白袍》這本書。他認為,理想中的醫生應該是花很多時間了解一個病人多面向的問題。

例如,他實習時曾遇到一位為頭暈所苦的病人,就醫兩年多無法治好。後來,經過與病人聊天,他才發現這位病人兩眼視線無法合在一起,請病人將其中一隻眼睛戴上眼罩後,問題就解決了。「其實是聊了很久,才知道問題在這裡。」

轉行:不想當作業員式的醫生,改當顧問繼續發揮影響力 但

是,劉昱亞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遙遠。當前的環境,醫生只能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以前是醫生決定可以做什麼,現在是病人點菜要你做什麼,或健保規定你只能做什麼,」他認為,當前醫事充滿了時間或經費的限制,一切的事情都模組化,醫生就像個作業員。

「我理想的工作,是希望發揮影響力、可以改變一些事情。商業顧問會影響到一個企業的決策,讓我覺得我是有價值的,」劉昱亞說明轉職的原因。除了商業顧問,也有學生轉往醫療管理領域。台大醫學生小羊(化名),大學時即雙修經濟系,今年畢業後即將進入日本第二大的綜合商社三井物產集團內商社的醫療服務部門。

受了七年的醫學教育訓練,卻未能學以致用,不覺得浪費?同樣應徵上跨國企業顧問公司的小P(化名)認為,醫學系訓練,讓學生具備分析問題、歸納、找出解答的核心能力,這些能力就可以發展成專業,不一定要當醫師,「換成這個想法,路就寬廣了。」

也是今年畢業的林雨蒨,即將進入醫院工作,原本最想選的科目是心臟外科。不過,林媽媽卻說:「她若要選外科,很好!可是我們很擔心!」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迷惘:該選擇能直接救人的科別,或低風險自保優先?

「要賺錢,就和她爸爸一樣當商人就好了,家裡不差這一份薪水!」林媽媽表示,家裡從商,經濟狀況尚稱寬裕。當初希望林雨蒨當醫生,就是希望她可以救人,幫助更多人。 可是,現在醫療糾紛那麼多,又讓林媽媽怯步了。林雨蒨現在的心情只有「迷惘」兩個字可以形容。她的興趣明明在外科,但還在猶豫掙扎,是否要選擇風險較低的眼科或耳鼻喉科。

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表示,台大醫學系今年暑期的「基礎外科重症醫學」,130名學生中只有3名學生選修,未達開課標準5名,系辦建議停課。可見,醫界「四大皆空」,不只現職的醫師出走,也已提早影響到現在還在學校的學生。

就目前情況來看,就讀醫學系選擇完全轉行仍是少數。但是,考慮出國卻可能成為一個集體現象,值得注意。 根據了解,目前已有醫界人士成立準備美國醫師國考的讀書會團體,約半年已有100個會員加入,其中還是醫學系學生的就占2∕3,只有1∕3是畢業生或現職的醫師。甚至有雲林分院的主治醫師,願意放棄國內主治醫師的資格,從美國的住院醫師重新當起。除了美國,也有愈來愈多人希望往其他國家發展。

出走:國內環境太差,雖不想離鄉背井還是必須走

目前正在擔任第一年住院醫師的Kevin(化名),是一個選擇出國的例子。他近日決定離職,前往德國當醫生。 原本,他對影像診斷有興趣,選擇放射科。但到了放射科後,他發現國內由於醫生怕被告,都必須進行「防禦性醫療」,導致檢查過多,就怕有問題沒發現。

只要有人照片子,就要打報告,但檢查報告多,醫院又養不起那麼多人力。常看到主治醫師,每天打報告到晚上10點,很沒有生活品質。目前,他已同時應徵上新加坡和德國的醫院。由於新加坡承認台大學歷,卻不承認住院醫師資歷,因此要先去不分科訓練一年,再和當地的醫生競爭專科。因此,他選擇直接去德國擔任麻醉科醫生,薪水約是台灣的一倍。

Kevin說,其實自己並不想離鄉背井。況且,去國外只能選當地釋出的科目,不見得自己喜歡。只是,國內大環境實在太差,就算科目有興趣,也怕熱情被耗盡。在選興趣或選環境的兩難下,他還是選擇了環境。

和Kevin同班的小英(化名),則即將前往美國當醫生。他說,自己對研究很有興趣,大四念完後曾去美國的醫院擔任交換學生,比較之下,覺得美國比較適合自己。小英說,由於台灣的醫生業務太龐雜,時間幾乎都被醫院的事務占滿,研究只能利用休息時間。有的年輕老師因為這樣,一天只睡兩小時。也有人只好掏錢請助理幫忙,但品質就比較難掌握。

然而,在美國的研究型醫生,一個禮拜只需要看兩個診,其他時間就可專心做研究。此外,在美國研究型的醫師平均年薪,大約20到25萬美元。如果研究做得好,醫師會有個人品牌,如有研究有參考價值,會有藥廠出高價購買,甚至可能高達幾億美元。因此,許多志在研究的醫師,都考慮轉往美國發展。

褪色:台大醫院「圖騰效應」失色,在小我與大我之間拉鋸

台大在職的醫生轉往醫美、在學的學生也逐漸考慮其他出路的可能性,台大柯文哲分析,這代表「台大醫院的圖騰效應」已經慢慢失效。「台大醫院這個圖騰效應,是2000年科舉文化,加特殊政治背景相加的結果。」科舉文化第一志願就是狀元,日據時代又不准台灣人讀法律、政治,因此醫學系匯集了全台精英。柯文哲說,他的父親是商人,不時嘲笑他賺的錢少,卻又覺得兒子在台大當醫生很光榮,正是圖騰效應作祟。

台大醫學系主任張上淳則表示,每個科系都有覺得自己不適合的人才,這是個別的選擇;但如果是因為大環境與制度,讓優秀的人才流失,將是全民的損失。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每個醫學生的養成,國家都補貼了很多錢,應該要為國家多做一點事情。「雖然,個人有個人的選擇,但大環境不好,應該留下來想辦法改變大環境。不能只追求小我而沒有大我,如果每個人都這樣過,國家就完了!」

但是醫學系的學生聽聞楊志良的說法卻如此回應:「在一個醫院裡面,我們都不能改變什麼了,整個國家的醫療制度,我們又能改變什麼?」看來,在小我與大我之間的拉鋸,還會持續在醫學生之間進行。

劉兆玄演講當中的一句話,或許值得深思:「也許你們不能改變制度,但能改變態度;市場有市場的選擇,你們有自己的選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