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向農民工取經 堅持先做 文人才能做建築師

普立茲克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王澍

范榮靖
user

范榮靖

2012-06-01

瀏覽數 17,600+

向農民工取經 堅持先做 文人才能做建築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2 / 6月號雜誌 福利吃垮未來

2012年,一位中國建築大師正式在全球舞台崛起,讓人再也難以忽視他的存在。

他,在現今大陸幾乎全面追求西化之際,始終堅持中國傳統建築的「現代化」路線。

他,擁有同濟大學建築博士學位。但還在學生時代,就不認為學校的教授可以教他什麼,因此經常下鄉,向社會底層農民工取經,並將創立的建築師事務所,取名「業餘」。

他,猶如大導演李安一樣,也曾經沈潛10年,靠太太扶持,沒有發表任何一件作品,復出之作又屢屢被業界評為當地最醜建築;但如今,他的創作卻響譽國際。

他,就是2012年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Prize)得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更是大陸本土第一位培養出的獲獎者。

「這是具有時代意義的一步,」普立茲克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里茲克點出,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作品超越爭論,成為扎根於歷史,永不過時的世界性建築。

真誠、堅持的工作 國際肯定

「這真是個巨大的驚喜,看來真誠的工作、足夠久的堅持,一定會有某種結果,」在獲知得獎後,現年49歲的王澍,剪著平頭、個頭中等,但眼睛炯炯有神地說。

綜觀王澍的作品,從杭州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寧波五散房、寧波美術館、寧波博物館、到杭州南宋御街改造,每件作品,都從中國傳統元素中,淬煉出新的生命,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築學。

「他的作品是恆久的,超越了目前城市化的難題,」也是普立茲克獎得主、智利建築大師亞歷山大.阿拉維那(Alejandro Aravena)分析,王澍的作品保留當地文化底蘊,同時也展現國際化設計。

「他創新使用原始材料、和古老符號,展現極致原創性、感染力,」普利茲克獎得主、伊朗裔、英國建築大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也很稱許王澍的作品。

入夏,杭州溫度持續升高,但一走進王澍設計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讓人感受到這是個有生命力的校園。

這裡,有山、有水、有樹、有草、有田、有房,處處流露江南庭園元素,卻又並非全部仿古,而是融入現代建築工藝。

從遠處看,一棟一棟三、四、五層樓高的灰瓦灰牆建築,全都隱身在樹木、山巒之間,彷佛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山決定了房子的尺度,房子就像一棵樹種在山邊,」王澍形容他的設計理念。

從近處看,每棟建築又有獨特生命。房屋外型並非一成不變,有的屋頂呈現人字型、有的外型像太湖石、有的又是傳統四合院外觀,同時跟隨周邊地勢起伏變化。

屋外、屋內的走廊、迴廊彎彎曲曲,依著房屋而建,呈現一種不規則狀;窗戶同樣忽大忽小、忽方忽圓,甚至如同石頭奇形怪狀,加強了建築物的生命力。

探索南方城市現代發展模式

巧思不只這樣。學生宿舍裡,每位同學書桌邊,就是一個窗戶,校園美景盡收眼底;坐在室內,微風不斷吹拂,讓人感到特別涼爽;屋頂上可當作教室上課,也可作為學生休息場所。

甚至,校園中還有一片一片田地,全部租給農民耕種,一年四季種植不同作物;一旁,天然河道兩邊,又有成片蘆葦。

更特別的是,王澍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牆面上重生。

「這不只是一個大學校園,更是大陸南方現代城巿的發展模式探索,」王澍自信地說,很多人問他,杭州新的城市建設應該怎麼辦?他總回說:「你看一下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就可以知道。」

現代的商業住宅又該怎麼設計呢?王澍也做出示範。2007年,他在杭州建造了6棟各26層的大型公寓,取名「錢江時代.垂直院宅」。

「建築是會和人溝通的,」王澍將中國的傳統院落立體化,在每個樓層都設置一個公共空間,引導住戶在此交流,可以種種花、也可坐著聊天。

「這個設計,共有1萬平方公尺 的空間,建商等於損失了5000萬人民幣收入,」王澍透露,但爾後卻沒其他建商願意再這樣做,他只好等待有緣人來找他。

王澍的成功,除了像李安、也像成名前的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一樣,都是經過深刻沉潛。「在作為一位建築師之前,我是一位文人、一位知識分子,」王澍不只一次對外表示,知識分子要有立場,文人要有風骨,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學時期開始嶄露頭角

1963年,他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巿。父親是一名音樂演奏家,平日喜歡做些木工;母親則是一名教師及圖書館管理員。在父母的薰陶下,他開始對材料、工藝、文學感興趣。

常常,他的父親,及其他從各地下放到新疆的知識分子,也聚在他家,談著魯迅、普希金等話題,王澍則在一旁寧靜地聽著。

嚮往古人生活,他開始畫畫,並從小學五年級開始,養成每天寫毛筆字的習慣,即使日後進了大學、進入社會,從沒間斷。

漸漸地,童年時的興趣以乎將他引向成為一個藝術家,但他的父母卻反對,擔心藝術家難以謀生,要求他必須學習理工。折衷後,他選擇了和藝術有關的理工科:建築。

從進入南京工學院(現為東南大學)建築系後,他嶄露頭角。

他留著一頭長髮,畫作屢被系上當作範本。當年,他設計的鮮紅色山嶽賓館,就被放在系上櫥窗,展示很長時間;同時,他也成立文學社、北極詩社,鑽研哲學研究。

他喜歡思考,就連多數人覺得無趣的古代城巿課程,也上得津津有味。「歷史,在他心中是有生命的,」王澍的博士班同學、現為同濟大學城巿規劃系副教授童明印象深刻地說,課後回到宿舍,王澍總和他討論當時建築風格,並想像自己如在當時,騎著馬走在長安城100米的街道上,會有哪些感受。

「王澍顯的另類,心中不時反省,」台灣建築師謝英俊觀察,王澍求學時期,大陸建築教育全盤學習西方,但只重形式與表相,也找不到對應傳統的態度。

王澍因此獨自探尋一種依拖傳統文人的視角,重新面對東西方同時異化的現實,從這裏開創新的路徑。「沒有老師可以教我,」王澍在大二那年公開表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沈潛10年 生活社會最底層

王澍的碩士論文《死屋手記》更批判當時整個大陸建築界,沒有中國現代建築理論、沒有現代建築師,甚至聲稱「中國只有一個半建築師,楊廷寶是一個,他的指導教授齊康算半個。」

結果,他沒取得碩士學位。但他卻不以為意地說,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拒絕三次諾貝爾獎,他一次沒拿到學位,算不了什麼。直到一年後他重新答辯才畢業。

難得的是,「王澍不是一味批評,而是一位身體勞動者,努力實踐他的理想,」台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阮慶岳觀察。

1990年,王澍獨立完成第一個建築作品,在杭州附近一座小城,設計一個占地3600平方公尺的青少年中心。

但此後10年,他再也沒有任何作品。當時,全大陸各地都在大興土木,王澍卻和妻子陸文宇隱居在杭州西湖邊的一處山裡。有天,他在外面吃飯,發現其他桌全是農民工,突然意識到,他已從一位碩士生,降到社會最底層。

但沒想到,這個轉變讓他找到「出路」。他走進一個種茶的農民家裡,普通白牆、水泥地面,時間久了,牆面長起綠苔,房子自然融入山水之中,讓他感動不已。

「這不是『傳統』,也不是『現代』,」他漸漸學會用「心」去看待周遭一切,欣賞這些民居的建築創意,忘記建築框架和技術,並開始大量閱讀非專業的書。

遍訪各地 和農民工一起工作

之後,他效法嚮往的古人李漁,好好過生活。他背起了背包,在中國大地上旅行,遍訪各地民居的建築藝術,並和當地農民工一起工作,調水泥、砌磚頭,並收集幾十萬篇有關磚瓦的文章,逐漸內化成為他的中心思想。

「我經常被他們的作品打動,這些都是偉大的建築,浸透著人性,更是中國建築的根本,」他現在已不稱呼他們農民工,而尊稱為工匠。

1997年,他和太太創建「業餘」建築工作室。他對「業餘」兩字的解釋是,一個人因為興趣而從事某項研究,不含物質慾望、不含專業因素。至今,他一年只接一個案子。

「王澍的生活簡單,不以賺錢為目的,而是努力做他的作品,」元智大學阮慶岳觀察。

「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近幾年,他常對身邊幾個指導學生說,不要先想什麼事重要,而是先想什麼事有趣,然後身體力行去做。

2000年,沈潛10年的復出之作,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讓人驚豔。

這個作品體現了他的建築哲學,讓建築、環境取得平衡。白色長方型建築北面依山,南面傍水,介於山水之間,而不突出;一旁,從山走到水,四個散落的四方型小房子,意涵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體現人和自然的平衡。

「好的建築師,不是只有一時想法、創意,而是要有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他淡淡地說。

從中國傳統出發,王澍始終堅持創新,而非照抄。「絕對不能直接仿造古人作法,必須轉化才行,」現年27歲,王澍的指導學生,現為中國美院建築藝術系碩士班三年級學生王俊磊印象很深地說,每次他出去調查研究民間建築回來後,最頭痛的就是如何轉化運用。

「時代不同,工法當然也要不同,」王澍比較,中國古代建築多是木結構,但如今建築已是鋼筋混凝土,材料完全不同,作法自然也要改變。

開創中國傳統建築的新可能

王澍的貢獻還包括開創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新可能性。

以寧波博物館為例,他成功將傳統材料,結合現代施工。「這麼大的面積和高度,又結合混凝土,絕對不是傳統,」他自信地說。

在外觀設計上,他大量運用寧波舊城改造後被丟棄的磚瓦、陶片,做為24公尺高的瓦爿牆;同時,運用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的清水混凝土牆,毛竹裂開後形成的肌理效果,又為整個建築帶來不同感受,讓人震撼。

「這是21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哈佛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彼德.羅依曾獨自站在寧波博物館的大門前,給了這樣的讚歎。

自許先做文人,才當建築師的王澍,個性也變了。從昔日的不可一世,變得溫文敦厚、敬天愛人。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先考察當地人文、自然背景後,才會開始構思如何設計。

從2001年開始,杭州的南宋御街(中山路)因為破敗、頹圮,巿政府開始討論如何改造,但多年過去,還是原地踏步。

2007年王澍接手後,先花半年時間進行研究,多次帶領學生前往當地考察。他觀察到,御街早已是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因為有居民,才顯得生氣盎然。

因此,他向杭州巿政府提出,將來改造完後,必須還是原來同批居民,這樣才會使得這裡有著原汁原味的生活魅力。

工程進行三年才完工,500多戶居民全沒搬走;改造完成後,他還將馬路範圍縮小,留給居民更大活動空間。甚至改造過程中,一戶人家不願改建,王澍完全尊重。

堅持重視人,甚於作品

重視人,甚於作品,也是他的堅持。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建造期間,有面牆壁砌得不對,工匠的臉都綠了,因為拆掉重砌,勢必增加成本。

王澍想了10分鐘後決定,按對角線拆掉一半、保留一半。結果,從遠處看,反而產生一種不對稱的美感。

「王澍,是個解決問題的人,」同濟大學童明觀察,王澍一旦決定要做的事,從不抱怨經費不足、或時間不夠,遇到問題,就專心尋找方法,不找藉口。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使用大量舊的屋瓦,部分原因也是為了節省經費。當時,工匠提出附近有許多拆遷的民宅,留下不少材料,王澍覺得很好,就去撿了回來,一撿700多萬片。

王澍今日雖然得獎,但在現今大陸建築界裡,他仍是少數異類。一路走來,作品也常受批評。

2004年,象山校區第一期完工,同業卻認為,這是杭州最醜建築;2008年,寧波博物館落成,也被指責,為何要在一個現代化的新城區,用寧波最破舊材料興建。

但他反駁,博物館收藏的就是時間,這種牆體作法將使這裡,成為收藏時間最細的博物館。

「如果中國城巿建築全盤西化,和傳統有關的建築全都鏟平,再過10年,你能說你是中國人嗎?」他反問。

面對各種批評,年輕時候的傲氣又回來了。「我這個人是不輕易服輸的,哪怕是最後的努力,我也要奮戰下去,」王澍堅定地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