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出去的因素
儘管兩年來,我一直認為海峽兩岸應有雙向的、直接的學術交流,但對工商界去大陸投資,我一直只贊成民間要謹慎的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可是面對愈來愈惡劣的國內經濟環境,以及台商在大陸沿海經濟特區呈顯的蓬勃活力,我認為政府應當勇敢地面對現實,開放直接投資。
一年前,我曾提出台灣企業面臨的五種「新夾殺」(見本刊一九八九年三月號)。
令人痛心的是,一年來這些「夾殺」對企業的殺傷力有增無已,變成了「推」產業出去的重要因素。面對這種困境:求發展的、有抱負的企業,就不得不在台灣以外的地區發展。事實上,這也是經濟轉型期所必經的一條路。以勞力密集為主的產業,海外投資的地區不外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與中國大陸。
多年來,法令上的限制、心理上的排斥、地理上的隔絕,中國大陸一直不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地區。但是隨著大陸沿海經濟特區的設立,兩年前探親的開放、國內環境的惡化,使台灣產業界掀起了大陸投資熱。
二、「一國兩制」
二月中旬在廣州與廈門經濟特區十天的訪問,使人體察到中共的這一發展策略的大膽,因為它已經造成了「一國兩制」,使大陸人民可以清楚地比較兩個不同制度的優劣。在大陸其他地區,經濟活動仍以共產主義模式為主;在特區則像市場經濟一樣,有經營的、投資的自由與優惠。
二十四年前,我國創設高雄加工出口區,在當時已經相當開放的社會中,還遭受到不少強烈的反對(如租界的復活、剝削本國勞工、走私不易防止等)。中共要在共產體系下設立這些特區,實在要克服無數法律上、觀念上、執行上的困難,因此,一進入深圳,就立刻看到鄧小平在一九八四年一月的題字:「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特區要靠鄧小平的「特准」才能生存。「六四事件」之後,特區擔心經濟改革是否會走回頭路,最近李鵬來到特區,宣布特區還要「特」,使特區的投資者放了心。
在經濟落後與勞力過剩下,開闢經濟特區(加工出口是其中的一個型態)是一個重要策略。經濟特區的負責人可以如數家珍的告訴來訪者,這些特區是:
--要吸收外資,彌補國內資金不足。
--要增加就業,利用大陸龐大的人力。
--要引進新的管理方式,打破大鍋飯的懶散。
--要引進新的技術來增加生產力。
--要開發本國資源,提高生活水平。
以廈門為例,根據廈門外商投資企業管理局提供的資料,在一九八一~八九年間,共有六七六家廠商,外商投資總額一六.二億美元,投資於七八一項。目前台商已經設廠的有二二七家,投資金額約六億美元,大部分集中在紡織、雨傘、手提包、服裝、玩具、皮革、化工、電了等產品。
三、對去大陸投資的看法
當前去大陸經濟特區投資的三個有利因素是:
(一)低廉的工資與充沛的人力:一般來說,兩邊的工資相差十倍,剔除工作效率較低者,工資相差仍達六至八倍。
(二)廉價的建廠用地與廠房租賃的方便:建廠成本高,土地難以取得,是台灣企業面臨的另一個瓶頸。
(三)投資的優惠待遇(如免稅等)。
這些在台灣難以生存的勞力密集廠商,如果去大陸設廠,也會對台灣產生多項好處:
--使勞力密集產業在台灣加速淘汰,有利工業升級。
--使資金有出路,減少進入投機性行業。
--使產品有出路,可以繼續賺取外匯。
--使創業的活力可以繼續施展。
--使台灣因為這些技術低、人力需求多的產業外移,減少了勞工短缺的壓力,減少了對土地需求的壓力,減少了可能產生的公害。
也許有人擔心,大陸投資是否會使台灣產業空洞化。事實上這些勞力密集產業,如果不移向大陸,本就要被淘汰,根本不構成「空洞化」的加速。即使因此而喪失工作機會,因台灣當前勞工短缺,很容易被其他行業吸納。
也由於這些勞力密集產業只牽涉到簡單的加工生產,尤其當中共已經會製造飛彈、噴射引擎、潛水艇時,根本就不構成所謂「資匪」的舊觀念。
當然,去大陸投資有它的風險性。投資者最擔心還是中共政策的突變,在特區中的台商告訴我:他們不相信中共敢在經濟特區做出對外資(包括台商)重大的、不利的轉變。如果其有這種舉動,他們認為其影響將等於是另一次的天安門「經濟大屠殺」。「再保守的領導班子還不至於再犯一次大錯誤吧!」一位港商也這樣預測。
在大陸設廠當然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法律方面的保障是否周全,水電的供應是否充分,交通運輸是否方便,勞工的訓練是否困難,原料的取得是否容易,公家機構的溝通是否複雜等。
業者還應當考慮如何組織起來,透過整體的規畫與談判,減少個別的協商,獲得更多的保障。
同時,除了無法在台灣生存或允許設廠的產業外,業者們要把自己的根留在台灣,並且要留意在大陸生產的產品是否會對留在台灣的產業構成威脅,削弱了台灣本身的力量。
近兩年蜂擁而至大陸設廠的台商,以行動說明;經過各種因素評估後,那裡仍是一個有利的投資地區。
四、另一層次的考慮
在答覆去東南亞投資時,王永慶說:「在同一條件,我會選擇到中國大陸。」從寬闊的中國人觀點來看,只有透過這些民間的投資,大陸的勞工,才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過較好的生活,同時也可親身經歷較有效的管理方式與較佳的制度。這不正就是把市場經濟的優點活生生的帶入一個共產社會嗎?如果大陸不設立「台商投資區」,政府還應當想盡辦法鼓勵民間去那邊設廠,顯示共產制度的破產;現在,大陸敞開了大門,我們還需要白白喪失這種經濟示範的機會嗎?這正就是不久前我所說的:「改變它(大陸),遠勝過征服它」的道理。
每次去北京,北京的氣氛愈來愈寒冷。第一次去沿海經濟特區,則立刻感到「台商」投資與貿易的熱絡。在每一個旅館、餐廳、機場都會遇到相識與不相識的台灣工商界人士。他們會拿出兩張名片;台灣的以及大陸的(或香港的)。
五、化間接為直接
他們相互見面時的寒喧不是:「你第一次來?」「你也來了?」,而是「決定來了沒有?」「開工多久了?」,他們的想法是「王永慶也要來了!」「政府也快允許直接投資與貿易了吧!」
根據天下雜誌對一千大製造業負責人所做的問卷調查,有七成認為「政府應該開放對大陸直接投資」。根據自立晚報二月下旬對五百大企業負責人的調查,逾八成(八一%)贊成開放直接貿易。
任何一項賺錢的投資,政府要阻擋很難;任何一項虧本的生意,政府想誘導也很難。在政府沒有准許間接通商前,早已有間接貿易;在政府當前還沒有同意直接投資前,早已有直接投資。所謂「間接」投資,事實上是聊備一格,對付政府而已。而當前對工商界組團考察的的限制早已失去實際意義。
目前的所謂「間接」投資,徒然增加業者的費用及時間的損失;徒然被第三國從中獲取很多利益;徒然表示政府缺乏認清當前環境的勇氣。
我們要籲請財經當局,允許台灣廠商名正言順的去直接投資,來代替名存實亡的間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