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加一機會?還是加一大威脅?

台灣險境:至今未和任何亞洲國家簽FTA

彭漣漪、邱莉燕
user

彭漣漪、邱莉燕

2012-05-16

瀏覽數 14,750+

加一機會?還是加一大威脅?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2東協投資專刊

2009年12月16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政府支持的「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舉行開幕典禮,並洋洋灑灑展開一連兩天的研討會,十多位各國的駐台使節參與,總統馬英九並擔任開幕致詞。

「當區域整合之際,台灣不能落後,亞太間已有56個FTA,區域內貿易額已占52%,只剩下台灣和北韓沒有和任何亞洲國家簽署FTA,」馬英九表示,台灣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能力,可對區域有幫助。 但是一位參與的學者就憂心,政府為什麼直到現在才成立相關中心、進行研討會?「再過兩個星期,東協加一不就生效了嗎?」他納悶表示。

台灣地位,其實早在兩年多前就被東協取代

赤裸裸的事實是,台灣政府方面的著力顯得很有限,民間多半也只將東協當做工廠。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華研所助理教授楊聰榮,是台灣少數專門研究東南亞的學者,多年來奔走各方想加強台灣與東南亞的正式交流,但經常在台灣「對中國一頭熱」的現實下而被排擠忽略。「台灣對東南亞的想法很傳統,只當做製造中心,可以做生意就好,國家到民間都缺乏高層次、長遠的發展眼光,」楊聰榮批評。

東協加一成形,韓國、日本也將隨後與東協組成自由貿易區,對台威脅已呈現。中國對外貿易伙伴中,東協占比已從1995年的7%,穩定升至2008年的9%。從東協進口產品部分,自2005年正式超過台灣。(表3)

獲利被稅率吃光光,沒有ECFA完全拚不過 東協加三的韓國、日本,也已開始享受與東協自由貿易的好處,進一步排擠台灣空間。

以出口產品七成與台灣重疊的南韓為例,南韓與東協FTA從2007年6月生效,台灣對東協十國貿易成長率從20.1%掉到11.8%;韓國對東協十國貿易成長率則從16.6%上升到24%。局面完全逆轉。(表4)

的確,關稅一差,真的就差很大。以台灣出口貿易量最大的如機械、石化產品、汽車及零組件為例,中國給東協的優惠稅率為0.07%~4.31%;台灣則仍適用舊稅率6.49%~14.92%。(表5)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也就是說,台灣這些產品賣到中國或東協,平均一下子多出6%~10%的成本。「台灣製造業平均獲利率只有3%~4%,再加上稅率差,還能玩嗎?難怪連台塑企業都要哇哇叫,」一位官員指出。

台灣尼龍布大廠力鵬,一直堅持只在台灣設廠,但過去一年來,日本客戶一再要求他們要到越南設廠、或是貨要想辦法從東南亞出去,因為關稅一差就是6%~8%,影響很大。

「我們的產品因為關稅,一下子就比別人貴很多,如果兩岸不簽ECFA,以後外銷幾乎不能做了,」台灣森永董事長潘明哲憂心忡忡地說。

到底該如何面對新局面?由於百萬台商早已深耕大陸、向中國傾斜,重新思考中國的角色也很關鍵。「要把中國當做什麼?是市場還是伙伴?要先想好,」工研院食品所副所長陳陸宏建議。已有不少專家指出,由於台灣過去投資貿易高度集中在中國市場,從台灣的角度看「東協加一」,其實是變成「中國加一」,是在中國13億人口外,又納入東南亞6.18億人口的市場。「好像中國多了一個超級大省,」不少台商形容。

從中國唯一到中國加一,包括政府與企業,都必須仔細想想這個新局面。因應不善的話,會不會把已經邊緣化的台灣,再推向更邊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