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中國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全會,因提名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的方式引起政潮,一直到二月九日林洋港宣布「辭選」,十日蔣緯國「同進退」,才算結束。這一個月的政爭,廝殺之慘烈,衝擊之大,以及對未來影響之深遠,為國民黨建黨以來所未有。
在形式上,這是國民黨的家務事,輿論界稱之為國民黨的「家變」,實際上這是國民黨的「政變」。要是成功了,就要改朝換代呢!
「獨台」、「獨裁」兩罪狀
「非主流派」為了「討李」能名正言順,揭發李登輝兩大「罪狀」,一為「獨台」,一為「獨裁」。
說他「獨台」的人列舉的事實是:派財政部長郭婉容到北京出席亞銀會議,並向中共的旗、歌致敬。
訪問新加坡,對新國當局說他是「台灣來的總統」,他表示「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對大陸的政策不明確。
與有台獨傾向的人多所交往,譬如與彭明敏的曖昧關係。
其實,上述各事,有的可以作不同的解釋。政府遷台四十年,為了抗拒中共的「統一」,為了自保,有時不能不承認其統治範圍僅及於台澎金馬。遠在蔣公時代,即向美國默認不以武力反攻大陸。道是事實上的「獨立」,我們只能說,這是獨立於中共之外,而非獨立於中國之外罷了!
再如,我們在外交上十分孤立,為了在國際上生存,不能不有些彈性的作法,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能接納中華民國的總統去訪問,即使在名義上稱其為「來自台灣」,也已經不容易了。
至於派財政部長去北京開會,我們要知道道是國際會議,假北京舉行,並不是中共召開的會議,除了向旗歌致敬這一點應可避免之外,在開放探親和加強文化交流之後,跨出道樣試探的一步,似無可議之處,
總之,這些「罪名」,是可以爭辯的。但是,說李登輝「獨裁」,似乎斑斑可考,頗難迴避。譬如:
派郭婉容去北京的決定,黨的秘書長和政府的行政院長都不知道。
十三全大會時,中央委員有五分之四由主席提名,中常委大選則只能向主席指定之人鼓掌通過。
俞國華和李煥組閣,絕大部分閣員都是李登輝交辦的。
國民黨提名李登輝候選總統,要中常委在電視鏡頭下簽名擁戴。而他提名李元簇競選副總統,也全不顧黨內的觀感。
凡此種種,不是獨裁是什麼?維護他的人替他辯解,認為這些都是他不會做人所引起的。做人不周到只是手段偏差,但專斷卻是本質謬誤,兩者不同,無從遮掩和推諉。事實上,李登輝做人上的問題,和他做事上的問題同樣嚴重。他在經國先生屍骨未寒之際,卻吝於給蔣緯國一個中央委員;對林洋港與李煥失之於輕慢;辭退沈昌煥和不提名劉闊才,都到最後一分鐘才告知。這就難怪當初擁立他當主席的人,如今都站到另一邊了。
委曲而不求全
最能表現李登輝倔強固執性格的,莫過於二月七日他在中常會裡發表國事聲明,以回應非主流派在八大老協調會中的要求。他當然是迫於形勢,不得不然。但是卻交由他人代讀,然後賭氣而去,幾乎和非主流派鬧翻了。委曲而不求全,天下那有這種事?
這次政潮,不僅衝擊了國民黨的領導階層,連帶的也波及政府行政部門的安定性,以及引發社會大眾對國家當前局勢及未來走向的關切,其間有得有失。將來究竟是利多還是害多,那就要看我們能否因勢利導,發展出可以樂觀的局面。
首先,未來的國民黨不管是「整合」還是「整肅」,它的威權統治已經結束了,國民黨領導革命,建立民國,一直「以國家為己任」,習於黨國之不分。在台灣四十年,更是一黨獨大,對民主不免排拒。但是民主的浪潮不因人的主觀願望而不來,國民黨也不免被動的向前走。
迨至經國先生晚年,解除戒嚴,開放報禁,而民進黨成立,台灣才真正走上民主道路的起跑點。可是黨政部門仍舊留戀傳統的「一言堂」式的做事方便,拖拖拉拉不願斷專權的奶。
這一回,黨內大鬧,黨員公然向黨的體制和黨的領導人挑戰,顯示黨的體質改了。這個「革命民主政黨」,正在從「革命」的「民主」過渡,再加上李登輝沒有蔣經國那種「說了算」的權威,今後國民黨內的決策程序,可能比過去民主合理。唯有執政黨的民主,才可能帶動國家的民主。
其次,這次非主流派向主流派要求的主要項目之一,是實行內閣制,總統只是虛位元首。不管他們的要求是否有私心,是否只是權位的爭奪,但是這次公開而充分的討論,或將有助於我們憲政的確立。
我國憲法在制定之初,因屈從於強人的影響,在體制上是有瑕疵的。雖然有「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的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傾向內閣制」,但是卻有更多的地方授予總統太大的權力,也可以視之為總統制。
彭明敏幫了倒忙
本來無論是內閣制還是總統制,都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但是我們的總統雖然大權在握,卻無須向人民的代表--立法院負責;而向立法院負責的行政院長,卻無權做事。這點是極不合政治原理,也是影響行政效率的。過去大家習焉而不察,但經過這次的討論、辯論,以及朝野一致的思考,或可解開這個結,使我們的憲政體制趨向完美與合理。
這次政潮如果還有收穫,那就是使統獨問題得到適當的釐清。非主流派對李登輝最嚴厲的指責,是他的「獨台」傾向,而國民大會的老代表,尤其是軍系代表,之所以堅決支持蔣緯國,主因也是基於對李登輝大陸政策之不滿,不知他要把國家帶到那個方向。
臨中全會前後彭明敏在美國發表聲明,支持李登輝競選總統,更是幫了倒忙。李氏為了澄清外界的疑慮,於三月七日的中常會裡,公開發表聲明說:「對少數人士假民主之名,以遂行其分裂國土的陰謀叛亂行為,除已多次公開譴責外,切望有關機關依法嚴懲。……」話是夠切實的了。當然,台獨的問題錯綜複雜,不是李登輝的幾句話就能消弭的,但是他的聲明可堅定政府的立場,不致迷失國家前途的走向。
李登輝自接任總統並擔任國民黨主席以來,民間聲望一直很高。這次黨內政爭,抖出各種內情,使一般人對李氏統御能力要重新評價,而對他的「強勢作風」也不無隱憂。有人認為,經過這次事件,他得到不少教訓,應可從中受益。但也有人覺得,以李登輝倔強自信的個性,一俟總統選舉過了,他就不必那麼的「低姿態」,未來的六年,仍將是強人主政的局面。
政情如何發展,實在難說。不過可以預料的,若是再有強人,鬥爭必將更為激烈,對國家的危害也就愈大。
李登輝要作強人,很多人早就看出來了。七十八年八月號「遠見」有篇題為「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的文章,認為北京「六四事件」更證明台灣是中國人的希望,因此台灣更要做出民主的榜樣,避免再造強人。
文章中有下面幾段話:
在兩位蔣總統過世之後,大家都說台灣已經結束了強人時代。但是目前有人在出巡、講話、召見等等方式上,無不亦步亦趨的步武前人,而用人及重要決策過程,其不透明度較之過去亦不遑多讓。再看看新聞界,不也是拿一兩句指示大作社論嗎?這就不能不使人擔心,中華民國將來會不會有「強人復辟」的政局?
也有人認為不會。要知道,馬可仕執政之初,其是老百姓一票一票選出來的呢!毛澤東在遵義會議時,怎麼敢企望當一個獨裁者?連在延安要娶江青,組織都通不過,還真有點「黨內民主」呢!所以強人是慢慢造成的,造成後就拿他沒辦法了。
以中華民國的環境,要加倍警惕。若是再出現強人政治,對強人和政治都是絕路一條。
這幾段話,不僅現在仍適用,將來可能更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