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負重、民眾痛,」在今年兩會上,這股反應基層老百姓的聲音,引起極大迴響。
「稅賦,現在是一個非常混亂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前國稅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坦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金融董事長李劍閣也認同地說,為何大陸沒有夫妻開的老店?因為,小本經營業者,受到各種稅費、監管積壓,生存困難。
「加稅速度如劉翔,減稅速度如蝸牛,」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合夥人張國俊更不客氣批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萬「稅」,到底有多嚴重?
2011年,中國大陸GDP成長9.2%;但同時,稅收收入8.97兆元人民幣,卻較前年增加22.6%,明顯高於GDP增速。
時間拉長來看,從1994年,大陸實施分稅制改革至今,GDP每年增長平均不到10%,但稅收卻每年平均成長20%。
稅收結構不合理,間接稅可轉嫁給消費者
問題出在哪裡?關鍵一,稅收結構不合理。張國俊分析,大陸稅收來源,仍以可轉嫁給消費者的間接稅為主,比例超過六成。例如營業稅、消費稅等,使得消費者負擔很重;而且稅目多、稅率重、甚至有時在生產、消費環節重複課稅。
例如,買輛汽車,價格隱含10%購置稅、17%增值稅;一袋2元人民幣的鹽,也隱含0.3元的增值及附加費;購買進口化粧品,更隱含關稅、增值稅、消費,加總起來約40%。
這並不公平。無論窮人、富人,買同一樣東西,卻都支付同樣的間接稅;而且,消費者又被剝兩層皮,除了被企業轉嫁支付間接稅,每月又要繳交個人所得稅。
關鍵二,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大陸中央需要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加強中央財政,削弱地方財政。例如,增值稅收,中央、地方分配比例3:1。
但中央考核地方看的是GDP,在稅制無法改變下,地方建設的錢要從哪來?最快的方法就是賣地;而且房價愈高,稅收就愈多,即使分給中央也多,但地方分的也不少。大陸稅收多,但如何使用卻不透明,也是另一大問題。「稅收監管,根本無從監管起,」張國俊不滿地說,老百姓無從知道稅款是如何支配;但卻常看到,光公務用車就年均花費數千億元人民幣,加上公款吃喝、公款出國、違規建設大樓,面子工程屢禁不絕。
推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與消費者負擔
稅制改革,刻不容緩。這次兩會上,25名政協委員聯名建議,大陸應該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與消費者負擔。
「政府應該投入資源,減輕中小企業稅賦,」許善達進一步分析,稅賦要是降低一點,中小企業的情況就會好一點。
人民的聲音,大陸中央聽到了。財政部正從幾大面向進行改革。 首先,增加無法轉嫁的直接稅比重,調節收入分配不均情況,讓有錢的人多繳稅。從上海與重慶開始課徵房產稅,就是一例。
其次,繼續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促進服務業發展。從2012年元旦起,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租賃、批發零售、信息傳輸、技術服務等九大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的試點,率先在上海展開。
安永(上海)會計師事務所間接稅務部總監周澔宇比較,商品每次交易,就被課營業稅,會有重複課稅問題,改成增值稅後,納稅人只需針對產品最終增值部分納稅,對企業而言是利多。
此外,因為營業稅改徵增值稅,避免重複課稅,帶來間接稅的下降,「也會形成物價下降的動力,」周澔宇進一步比較。
針對小型、微型企業稅賦過重,財政部也推出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大幅度提高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繳納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徵點;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政策,也決定延續到2015年底。 稅制改革,並非一蹴可幾。成效如何?時間將會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