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東南亞企業繞道來台上市 「借東風」

外資錢進大陸新路徑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2-03-02

瀏覽數 21,300+

東南亞企業繞道來台上市 「借東風」
 

本文出自 2012 / 3月號雜誌 服務,啟動新中國

除了投資人最熟悉的電子股,這幾年台灣股市,突然洋溢著濃濃的國際風,先是TDR(台灣存託憑證)的掛牌熱,再來有中國內需概念股的話題風,近年更出現近20家的「KY類股」(設址於英屬開曼群島)輪番搶灘來台。

由於外資來台上市太踴躍,為避免過多註冊地簡稱造成投資人混淆,金管會今年宣布,來台上市的外國企業不需為設籍於第三地的控股公司,並統一以「F」(Foreign Issuers)註記股名。

這批遠渡重洋而來的新面孔,除了海外台商的鮭魚返鄉,還有許多從東南亞發跡的企業,竟避開更鄰近的新加坡或亞洲金融重鎮香港,反而選擇到台灣上市。

來自新加坡的紅木集團(F-紅木)和捷必勝工程設備公司(F-必勝),便是兩個案例。

儘管營收不過10來億元,無法與動輒百億元的科技業相比,加上投資人陌生,股價表現與交易量仍不見熱絡。截至2月20日止,F-紅木股價約在50元震盪、F-必勝則徘徊在45元左右。

但他們仍選擇來台,一般分析,不外乎想招募台灣人才,奠定往後進軍大陸的基礎。也有不少分析師認為,雖然上海跟香港股市才是「中國概念股」最大集資地,但聚集的業者規模都很驚人,東南亞小公司去那邊發行很難被注意,還不如先來台練兵,累積在大中華區的經驗。

往後台股可能成為「中國概念股」的預備訓練營區,讓那些規模較小、經驗有限、或不願貿然進入大陸的外資,作為正式進入大中華市場的首站與跳板。

紅木集團 為精品打造展示間

如標榜為台灣股市第一檔「精品概念股」的紅木,這幾年就不斷被客戶催促,必須趕緊進大陸。 雖然從傳統木工裝潢起家,但紅木不僅成為這一行升級典範,而且客戶都大有來頭。

不少投資報告中,都把它們形容成「奢華精品業背後的化妝師」。

不到50歲的紅木董事長蘇聰明豪氣地說,「LV全世界門市用的鐵製展示櫃,都是我們做的!」 學徒起家的他,在木工業打滾超過30年,看到許多老師傅一賺夠錢,便退休玩樂去,連技藝也不傳承,更不想下一代繼承這種辛苦的工作。

「這一行要升級,就得往專業的路走!」儘管只念到中學,但這想法一直在他心中醞釀。

蘇聰明分析,裝潢市場不怕沒需求,但顧客群與設計風格都很分散,「像做賣場的,就跟做酒店的要求,完全不一樣,」如果什麼案子都接,就不易培養核心專長與客戶忠誠度,只能落入價格競爭的紅海。

因此,十年前,他決定耕耘利潤高的精品業,終於在2005年接到愛馬仕(HERMÈS)訂單,自此踏入精品裝潢市場,從機場免稅店一路做到各大城市旗艦門市。

目前紅木累積近30家精品客戶,施工範圍遍及亞洲、歐美及中東,包括HERMÈS紐約第一家男裝店、LV新加坡濱海灣概念店及杜拜旗艦店,都由紅木打造。

第一次服務HERMÈS,公司花了一年多,不斷被審核技術、換樣板、實地查驗,才達到要求。最近三年,紅木毛利率一路突破30%,走出高毛利的經營道路。

一位分析師評估,時尚品牌不僅有專用設計師,對施工品質要求高,一旦打進供應鏈,往後訂單就很穩固。「最大的門檻,其實是客戶信任度!」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而且,奢侈品一向是最不受影響的消費,每三~七年門市便得翻新。蘇聰明透露,「其實不景氣的時候,精品業的拓點更快,因為可以把開店成本壓低。」

作業自動化 不畏蓬勃需求

在營運手法上,紅木更把傳統手工作業,升級為自動化施工,大幅提升製作效率與交期。

從前室內裝潢施工,設計師、木工、鐵工、家具、地毯、玻璃、油漆等不同人員,必須分批作業,不但常發生前後規格對不上的人為誤差,施工期也快不了。對此,紅木分為十個團隊,負責不同環節,並以電腦軟體統一量測尺寸,讓各組人馬同時開工,再像「樂高積木」一樣,把門市組起來。

目前,紅木以馬來西亞工廠作為「中央廚房」,在裡頭搭建模擬店面,產品確認無誤後再從新加坡「配送」外銷。蘇聰明苦笑,會設計自動化作業,其實是因現在的木工太貴了,而且人才還斷層,有錢也請不到人。他估算,若精品業把歐美木工帶出國,一天起碼要給1000美元,薪水比總經理高。

紅木集團行政經理蘇斌慶解釋,這幾年公司花在設備投資,就超過10億元。這也反映在人員招募上,現在他們找的不是木工老手,而是懂電腦與機械操作的年輕人。蘇聰明露出自己充滿傷痕的手臂說道,「減少人工操作,也能降低受傷的危險。」

去年中來台設分公司後,紅木上海分公司也在年底取得營業許可,未來將負責精品BVLGARI及LOEWE的大陸門市。

蘇聰明強調,近年精品業都把開拓重心擺在大陸,急欲在當地尋找合格供應商,甚至要求紅木帶頭發包工程。創立26年的捷必勝,則是新加坡最大工程設備商,以「JP Nelson」為品牌行銷全球,年營收近20億。

1963年次的捷必勝董事長林永車,家中四兄弟取名都是「永」字輩,僅最後一字不同,「感謝老爸當初取對名字,讓我擁有5000多部車(工程設備),」他笑說 23歲退伍後,林永車就和兩位哥哥一起投入工程設備業。多年來未曾虧損,是他最自豪的成就。然而,工程設備是和景氣循環緊密相扣的行業,他跌過好幾次跤才摸索出因應風險的方法。

如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因銀行緊縮銀根影響資金調度,捷必勝差點發不出薪水。林永車記取教訓要分散分險。目前客戶群累積破700家,經營範圍遍及20餘國。包括新加坡環狀地鐵、聖淘沙與金沙賭場、杜拜棕櫚島等地重大建設,都有捷必勝的貢獻。最近還轉投資澳洲最大塔吊起重機公司D&G。

其次,他還刻意將租賃業績比重拉高到逾五成,不再過度仰賴銷售。一位分析師也認同這種思惟,拉高毛利較穩定的租賃長約,的確是工程設備業分散風險的有效方法,「這樣還能跟上客戶『以租代購』的採購趨勢!」

審慎西進 以多元服務穩獲利

不同於同業多只能提供幾種固定機具,捷必勝以多元化聞名,可供應超過5000台、10多種產品,提供「一站式」服務。加上有20多位年資超過20年的老師傅,兼具維修、保養、甚至翻新機台的技術,不僅提高舊機具殘值,也讓產品及服務組合更靈活。

捷必勝投資關係經理謝順斌說明,「我們想做的是類似7-ELEVEn那樣的服務,甚至當顧問,這樣收費才能高一點。」

捷必勝來台上市的目的,同樣是為前進大陸市場。這兩年頻繁來台、笑說快要可以拿居留證的林永車舉例,有次他差點訂不到飯店,因為那段時間,對岸有好幾個省的大官要來。他稱許,台灣企業對大陸市場的熟悉度與多年開發經驗,是他急欲學習的。

不過,他不急於進入大陸,只想先在台布局。因為中國市場雖然龐大,但風險仍高,「我們先跟著客戶(營建商)就好。如果自己去闖,恐怕(光應酬喝酒就)把肝喝壞了、錢還收不到!」

未來應該還有更多像紅木或捷必勝的外商選擇來台。台灣招商,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