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台海兩岸簽約設計的作品還真不少,但有的尚在設計、有的仍在施工中。
千呼萬喚,終於在上海出現了首座完工作品:台商經營的震旦博物館。
過去,想要親眼目睹安藤忠雄作品,只能遠赴日本、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但如今,只要前往上海,就能如願。
2月初春,寒風不時吹著,浦東江邊,香格里拉飯店與震旦大樓地標中,多了大型如藍色珠寶盒的新地標。這是一座樓高六層、總面積6316平方公尺(近2000坪),到了晚上正面全點亮藍色LED燈的極簡建築。
安藤忠雄設計這棟樓的中心思想是,在傳統與現代交錯點上,呈現極簡、質樸的視覺,在繁複中彰顯歷史的永恆。
建築承載歷史與環境對話
震旦博物館,收藏品以中國古代器物為主,包括佛教造像、玉器、陶器、瓷器等,但位於浦東金融區,背後現代建築林立;館外又朝向深具歷史的黃浦江、浦西萬國建築,恰好佇立在歷史與現代的交叉點上。
體現在外觀上,相對浦東高聳建築形成的繁複天際線,震旦博物館以玻璃帷幕建構出純粹的幾何形體。
館內設計也深具巧思。除了主色調維持安藤忠雄一貫低調的淺灰色系,各個樓層間,也以圓型樓梯層層連接。「圓型樓梯的設計,代表未來世界將會環繞上海這個國際中心旋轉,」安藤忠雄解釋。
館內參觀動線上更蘊藏水流概念,順著黃浦江水從西流向東的方向,做了特殊規畫。
每層樓動線,都是從西側圓形樓梯,向東沿著黃浦江面向前,順時針參觀,再往西邊繞回,踏上樓梯,繼續前往上面樓層。
不只動線,館內天花板、樓梯扶手、以及木製家具,也全都象徵黃浦江流概念,以細條紋方式呈現。甚至,洗手間內的木製房門、洗手抬,也以細條紋設計。
安藤忠雄也在五樓、六樓展場空間,設計大型透明落地窗戶,好讓觀眾觀展同時,一覽窗外黃浦江美景。同時,展場內的大型休憩木椅,也設計成一艘船的意象,讓裡外融為一體。
跨國合作 體現亞洲設計時代
「震旦博物館,將是日後人們來到上海的原因之一,」身穿深灰西裝、墨綠高領毛衣,71歲依舊神采奕奕的安藤忠雄自信地說。
更難得的是,這座台灣人出資、日本人設計、落腳大陸的博物館,也代表亞洲設計時代的來臨。「亞洲日後將有更多出色作品誕生,」安藤忠雄眼神堅定地說。
震旦博物館的建立,源於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對於中國古文物的熱愛。起初,他僅收藏器物,之後聘請專業團隊研究,也將成果通過各種形式發表,促進民眾認識這些古文物。 2003年,他在台北成立震旦博物館,並聘任前台北故官副院長張臨生,擔任館長;2005年,又將博物館增設至上海現址。
2009年,陳永泰計劃擴大建設震旦博物館,因此透過日籍朋友幫忙,邀請安藤忠雄擔任建築師。一開始,安藤忠雄拒絕。凡事力求完美的安藤忠雄,每年都會接到來自全球數百個建案的邀約,但接案率僅有3%,尤其震旦博物館又是一件舊建築的改建工程,難度更大。
但陳永泰及夫人、震旦博物館執行長袁蕙華,並沒放棄,持續提出邀約,並透過日籍朋友向安藤忠雄說明,震旦博物館雖然不大,卻自許成為一個具有專業水準的博物館。
「我被陳(永泰)董事長的熱情感動,」安藤忠雄透露,他因此在2009年10月,決定和陳永泰一起圓夢。經過一年多籌備,博物館擴大新建案於2011年初動工。
克服挑戰 打造上海新地標
只是,作為一個改建項目,挑戰真的很大。「我實在很想整個打掉重建,但這不可能,」安藤忠雄進一步透露,如何在既有空間上,實現設計理念,讓他覺得每個環節都是挑戰。
例如,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牆面招牌設計,便因這是改建工程,無法呈現;他只好在館內每根柱子,人工塗上灰色塗料,使得每根柱子紋路相異,別有風味。
挑戰還包括,如何將原本的辦公功能空間,改成博物館的展廳。為此,安藤忠雄將整個五層空間視為一個整體,植入一個個獨特空間,做為展示區和緩衝區。
同時,在挑高五層的圓型空間中植入樓梯,作為垂直動線;並在三、四樓創造一個挑高二層的拱頂展區;也同時在二樓的特展區,創造一個以綠色植栽形成的牆體所圍繞的採光井。
館內陳列的展品,則使用文化珠寶盒的概念。展示櫃以簡單純粹的玻璃盒方式設計,置於玻璃盒中的展品漂浮空中,自然寧靜。
更進一步,展示櫃與室內原本的結構柱,也保持相等距離、比例,彼此呼應,將展廳打造成通透明淨的展覽空間,本身也似一個藝術品。其中,在四樓展區更為館藏的部分青花瓷器訂制德國漢氏櫃,提供更高品質的視覺體驗。
震旦博物館和安藤忠雄的相遇,發生戲劇性的整合張力,已確定是黃浦江上的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