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11大地震一年來,台灣人對日本災區的付出,至今仍沒有停止過。 「謝謝台灣對我的幫助,」這是78歲的日本災民飯尾昭,2月中旬對著前來探望的台灣人說出的第一句話。
飯尾昭原是宮城縣沿海地區七浜町的漁民,海嘯沖走了他一輩子賴以為維生的住家和漁船。
從沒到過台灣的他在災後拿到台灣捐贈的5萬日圓,他用這筆錢買了鍋碗瓢盆和食物,撐過短暫一陣子。一年後的今天,當他伸手接下台灣訪客送的鳳梨酥,露出開心的笑容。
和飯尾昭一樣拿到台灣人熱血捐助5萬日元的七浜町災民,共有900戶,當地議員遠藤久和回想,災後不久,區公所按照災民名冊發放台灣贈送的救助金,他感到非常溫暖。
距離七浜町一小時車程的東松島市,同樣有許多災民得到台灣人救助。
一年來,台灣累積捐款已達70億元
居民及川榮勝去年拿到慈濟救助金的那一刻,激動地流下眼淚。沿海的石卷市民岡本理豐更把慈濟救助金視為護身符,不敢亂花,他的同鄉西條稔則是用慈濟捐款,買了自行車和印表機,展開災後新生活。
回想去年,311災難發生後,台灣馬上發動募款,一年來累計已募集70億台幣,在全世界163個捐款國中排名第一名。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祕書長吳斯懷分析,台灣人口只有2300萬,不到美國的1∕10,卻能捐出高於美國的款項,充分體現台灣人的愛心。
回溯2004年底,發生南亞海嘯,重創印尼、泰國等地,紅十字會的募款金額就創下台灣新紀錄,在187個國家裡,排第20名;到了日本大震,更募集25億台幣。
不僅捐錢,連台灣人救災經驗也成為觀摩對象。事實上,日本政府為災民建組合屋,就是參考台灣921經驗。
吳斯懷表示,日本災區組合屋裡一律備有電視、冰箱、洗衣機、電鍋、熱水瓶、吹風機等六大家電,正是當年台灣災民的生活必備品。
為了協助災民重建家園,紅十字會也和日本赤十字會合作,從今年起到2015年,將以四年時間在受災最嚴重的宮城縣、岩手縣和福島縣,花費18億台幣興建480戶國民住宅、41戶老人住宅、四間課輔中心、育幼院、一家醫院和民眾活動中心。
除了紅十字會,另一個大型勸募機構則是佛教慈濟基金會。
去年他們發動全球志工,在39個國家募到22億元。加上紅十字會的款項,共有47億元,超過國人捐贈金額的一半。
根據《大愛全紀錄》過去數個月來的影片記載,慈濟從去年6月上旬到去年12月,以半年時間分成九個梯次,在災區25個城市發放救助金,共有將近10萬戶(96776戶)受惠。
當務之急 災民目前最需要心理重建
慈濟宗教處主任謝景賢發現,日本人顧及自尊,不願意接受援助,慈濟志工花費一番功夫,才順利設置救助金發放場所,安排災民前來領錢。
只是當災民在物質上獲得溫飽,逐漸遷離避難中心,住進組合屋後,問題並沒有解決。接下來,他們需要的是心靈慰藉、心理重建。
這一點,台灣人也不忘付出關懷,特別是基督教宣教士,持續且定期進入災區,陪伴災民走過生命低潮。
一名現住在仙台市的黃姓宣教士,最近這幾個月來,每天上午九點鐘,固定開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車前進石卷災區,探望三、四個家庭,聽他們傾訴心中的苦,回到家裡,往往己是夜晚十點多鐘。
她原本在福島縣境攻讀神學,災難發生,立即放下一切,到災區替災民煮飯、還幫他們按摩,最高紀錄一天要煮600人次的餐食,甚至教災民包餃子和包子、做麻婆豆腐,免得他們胡思亂想,產生自殺念頭。
國際差傳協會亞太區主任潘天信認為,災民無法回家,承受莫大壓力,心理復建需要20、30年,為了安撫情緒,教會派遣住在東京的台灣宣教士林婷,每個月前往災區。
「災民講到與家人生離死別的往事,就會泣不成聲,」林婷表示,她在去年3月23日進入災區,一年來看過太多的眼淚。
為了長期協助,她甚至打算北遷到仙台。而在仙台東北福祉大學念博士班的陳迪群,也趁著今年寒假,和林婷到災區擔任志工。
旅日華僑的愛心也不落人後。嫁到日本的台灣人池靜雲在仙台住了14年,她和幾個旅日的台灣姐妹淘平時就常見面,地震發生後,就聚集大批台灣人,向友人募集餐具、衣物和文具,一批批送到災區。 許多人、包括日本人都不禁好奇,為什麼台灣人這麼熱心幫助日本?
「台灣曾經被日本統治,對日本有分特殊情感吧,」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主任蘇顯揚分析。
他認為,台灣經歷過日據時代、老一輩的台灣人對日本人留下來的基礎建設、教育、公共衛生、穩定的社會秩序,仍津津樂道,也懷念當時的人情味。
紅十字會吳斯懷也說,日本文化深深影響台灣,不僅國人在日常生活開日本車、用日本電器,年輕人從小玩任天堂、看宮崎駿的卡通、日本偶像劇,青少年喜愛AKB48等日本偶像歌手,台灣人對日本其實十分熟悉。
偶遇台灣人 日本人起立鞠躬致敬
「愛心是台灣最有價值的軟實力!」吳斯懷也道出自己的觀察,儘管台日沒有邦交,這股力量卻能超乎政治藩籬,增進台日人民友好情誼。
「東北日本人現在都知道台灣!」宣教士林婷說出這一段時間來日本人對台灣的認知。
今年1月過農曆年,她特別帶著瓜子和災民分享新年的歡樂氣氛。去年到災區採訪的新聞記者高怡林也說,採訪過程中,災民一聽到她來自台灣,立即顯得又驚又喜。
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在去年夏天,調查20歲以上日本人的對台觀感。
與2009年調查相較,他們發現日本人對台灣好感普遍提升,信任感增加,雖然受訪者未必來過台灣,卻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到訪台灣。
調查顯示,66.9%受訪者對台灣有親近感,較2009年增加10.8%;91.2%認為現在台日關係良好,較2009年增加15.2%;84.2%受訪者對台灣感到信賴,較2009年的64.7%增加19.5%,80.8%受訪者沒有來過台灣,今後想來的有78.3%,較2009年增加17.1%。
「台灣人在日本走路有風!」博士生陳迪群道出她的觀察。
她說,有一次在餐廳用餐,鄰座日本人聽到她講中文,知道她是台灣人,馬上起立鞠躬敬禮。
「我買東西,店家還主動打五折!」中經院日本中心主任蘇顯揚回憶。去年他到觀光景點的藝品店購物,老板知道他是台灣來的,二話不說,竟然立即打折,讓他受寵若驚。
災區重建路漫長 台灣援助不會缺席
日本人感激台灣協助賑災,除了刊登報紙廣告,去年秋天,日本名古屋事務所全國賃貸管理東海支部有十多名員工,穿著寫有「感謝台灣」字樣的T恤,主動到紅十字會表達謝意。
去年10月,來自神奈川縣的岩瀨裕子母女來台旅遊,因為她的親戚是災民,為了致謝,找上紅十字會,製作感謝卡,以生疏的中文書寫祝福的話語,令紅十字會上上下下員工感動不已。
總統馬英九曾經回憶,1997年訪問所羅門群島時,正好看見一名少年穿著台灣人捐贈的舊衣服。回想起自己小時候跟著阿媽,到台北市西園路天主堂領取國外救濟品。50年後,當他看到台灣成為愛心輸出國,在現場呆住了五分鐘。
台灣人以前接受過國外援助,如今,有能力起身救助他國,成為推廣外交的軟實力,更以愛心贏得世界敬重。可以肯定的是,在漫長的日本重建過程中,台灣人的身影,應該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