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倒告訴他們:「其實早就該發生了!」因為,美國現在的階級流動愈來愈困難,下層的人看不到翻身希望,族群間的對立愈來愈嚴重。除非大學能認清問題的根源,否則這種動蕩不安的情況,恐怕得持續好多年。
管理教育,問題出在「師道」 大家常罵「管理教育」有問題,其實根源是「師道」與「專業」出了問題。
之前大陸流傳一則另類「薪」傳,教授要學生:「如果40歲前沒賺到4000萬人民幣,就別回來見我!」等於用市場價值衡量學生的成就。大陸的做法是叫學生下海直接參與市場經濟。美國則是盡量培育好1%精英,但這些人出校園後,卻不曉得怎麼跟其他99%的民眾對話,也不會考量99%的利益。
我發現,全世界很多領導人都有某種腳不著地、「沒辦法連結基層」的通病。這些人都太高高在上,根本不了解草根文化的想法,所以才會出現「1% V.S. 99%」的衝突。當你成為領導人之後,就該捫心自問,是否失去了繼續和底層互動的機會?心中有沒有懷「儒」(人+需)?
在學界也一樣,很多教授只顧出版與發表,忽略了教學與社會關懷,甚至於變相地「利用」學生,忘了進這一行的初衷。加上面臨「優質研究」的評比壓力,只想怎樣幫美國學術界代工、發表論文到國際期刊,傳道、授業、解惑的順序整個顛倒了,專業跟人文也完全脫節。而缺乏人文的專業,最容易發生心胸狹宰、不擇手段的弊病。
同樣的,校園裡的管理教育,教了太多的理論與工具,卻無法傳授學生最基本的人文關懷與最實用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
販夫走卒,也能成就新典範 除了校園教育出問題,在社會教育的層面,各行各業有很多的「大老」,但可學習的「典範」卻太少!
差異在哪?大老負責維持體制內的秩序,說白了就是既有利益的維護者,典範則可影響更多人,達到「立人」的深遠作用,兩者之間只有一念之差、一線之隔。事實上,典範不僅是高位者的專利,每種領域都可以產生典範,它是跨領域、跨階層的,即便販夫走卒、公務員、最平凡的清潔工,都可以成為讓人學習的典範,去激勵、影響更多人,成為動蕩時代裡的一股安定力量。好比賣菜的陳樹菊,便是慈善界的平民典範,從一把幾塊錢的菜的交易往來中,看透人性。又好比法醫楊日松,曾經嚐屍水、染屍毒,一生致力建立制度、樹立典範。辭世前,還要家屬低調處理後事。
同樣的,企業家是現代社會裡的「士」,也是管理教育的播種者。因為員工可能在一家企業工作多年、甚至一輩子,企業家就是他最重要的典範模型。曾子有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企業家必須引領社會朝向平衡發展,讓更多的「後之來者」出頭,幫忙發掘、培養、造就更多的新典範。曾文正公所提:「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就是這個意思。
只要每個領域裡,都出現幾個新的典範, 台灣的情況就會慢慢改善。 (陳明哲口述,高宜凡整理;本專欄由陳明哲、施振榮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