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近年大學推動國際化不遺餘力,從各項國際合作,包含學術研究、師生交換、姊妹校合作案等,交流機會頻繁。
想要「出國讀書」不見得是畢業後才能追逐的夢想,現在的大學生有四年的時間可以好好利用學校各種國際交流的資源,提早累積自己的國際視野。
根據《遠見》「2012大學辦學特色調查」統計,各大學在99學年度約有2000名大學部學生到國外進行短期交流、至少達一學期並修得學分。
台灣大學2010年更宣示,要在四年內讓全校1∕3的大學生有都機會出國學習至少一個暑假,預計每學年要送1300人走向國際。
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認為,大學強調國際化,最大的好處是給學生外在的刺激。「很多意見師長講了學生都聽不太進去,但當他們自己到外面接受刺激,就會明白要用功,」吳妍華舉例,像國外大學都講求自動自發的學習,給台灣學生很大的震撼,只要出國交流過一段時間,回來後學生的學習態度變得更積極主動。
大學講求國際化有很多層面,課堂上給學生國際觀教育,教師上課內容與國際接軌,還有校園的國際化、讓外籍學生就讀,而本國學生跟老師更需出國進修。
以政大為例,每年至少有500位學生出國交換,校長吳思華信心滿滿地說,政大國際化程度絕對在各校中名列前茅,加上校內設有外語學院,校園中國際氛圍較強,外語學院的學生更是90%以上都具出國交換的經驗。
因應大學校園裡日益重要的國際化趨勢,過去沒有國際事務處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在2010年8月正式成立國際事務處。 近兩年陸續與國際知名大學締結姊妹校,簽訂學術交流、交換學者、交換學生及雙聯學制等國際合作協議,將學生送往國際。
海大國際事務處處長沈士新透露,海洋大學今年將觸角深入北歐,年初剛與丹麥洛斯基勒大學簽署雙聯學位協議,今年將有第一位來自丹麥的學生到海大海洋生物研究所修讀博士班。
推雙聯學位,文憑、學習一次兼得
目前兩校共推雙聯學位的作法是,兩校博士班學生皆可申請赴丹麥或來台就讀,學生在修讀博士期間,必須在海大修讀15學分,洛斯基勒大學15學分,在完成修業規定後,符合雙方畢業條件,即可同時取得兩校的文憑。
沈士新預計,先從碩博班開始的雙聯學位機制,將來也能帶動大學部學生有更多赴海外學習的機會。
大致上,各校赴國外大學交流的計畫有分10天左右、或是寒暑假為期1、2個月的短期交流,或是搭配海外移地教學研習,以及國外學術機會參訪。
僑光科大國際貿易運籌系就透過移地教學,2011年剛安排師生於暑假到泰國展開7天參訪研習,前往當地台達電子、正新輪胎、泰金寶電通、四維電機等多家海外台商投資企業,進行跨國企業經營和國際文化的學習之旅。
又如僑光科大英語系和華文系共6位學生,參加2011年外交部舉辦的國際青年大使團隊,前往加拿大進行為期兩週的參訪與學術交流,不僅拜訪多倫多市議會和議員,還和加拿大NGO國際救援組織、多倫多大學師生展開對談。
由於這類的活動時間較短,有些甚至是以參訪行程為主,並無實際的課程教學,無法取得學分,對學生較大的幫助是偏向文化刺激與開闊視野。
交換學生,才有機會學到完整課程
想要取得學分,則需要為期半年到一年的交換學生,才較有機會吸收到較完整的課程。有的學生還會為了申請出國交換,願意延畢一年。道理很簡單,因為國內大學與國外學校簽訂的交換學生計畫,條件經常是可免繳對方學費,也就是說台灣學生只需繳交國內本校大學的學費,就能到國外學校上課。
與一般到歐美國家讀一年大學,學費加生活費需上看百萬元相比,善用校園內的交換學生計畫,實在是經濟實惠的好方法。
想要擴大學習觸角,除了大學拚國際化所釋放出的眾多資源,政府單位的補助出國進修和實習的方案,同樣是學生可以善用的另一個管道。
教育部為培養具國際視野的藝術設計人才,多年前推動「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累積已補助126位學生到海外設計學府與文創公司研習、實習。
99年度出國進修的21位學生,回國後舉辦成果發表,各個都是滿載而歸。
平面設計組的學員之一、在美國帕森設計學院進修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陳德禧,赴企業實習,參與美國紐約Annaly國際投資顧問公司品牌塑造計畫,設計作品被該公司正式採用。
而數位媒體組的實踐大學陳冠宏,到美國沙瓦那藝術與設計學院進修,創作繪本《Jimmy''''''''s Journey》還獲得教授推薦、進行出版洽談,還在美國線上輸出店販售。
另一位到日本實習一年的輔仁大學楊惠馨則是參與動畫製作,作品在美國Hasbro與Discovery合作的電視頻道The Hub播映。
隨著大學走向國際化,不論是交流參訪、攻讀學分、還是要海外實習,大學生的選擇愈來多。
已經開始規劃你的大學生活了嗎?不妨也將海外學習之旅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