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工領域,很難找到比公職更好的工作了,」去年考上高考三等環境檢驗類榜首的廖仲洲分享,他2007年畢業、開始投履歷時,就發現職場上純環工的職缺很少。很多環工所的同學都去竹科電子廠,薪水有4萬多,但廖仲洲嫌這些太累了,而且他也想找離家近的工作。
不過,台北的選擇實在不多。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小企業計算工程投標金額,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做不完帶回家做。薪水3萬出頭,算起來比便利商店還差,「我那時瘦了不少,」他坦承。
做了幾個月後,他就在父母的支持下,考上自來水公司的評價人員,操作檢驗室。「但薪水很差、扣完稅2萬4000元不到,」他對薪水並不滿意。
但畢竟自來水公司也是國營事業,當年他報考時,8000多人搶100多個職缺,錄取率很低,「很多名校的去考欸!」他說。
考上後分發到板新集水廠的廖仲洲,在三峽租房子,方便上班。一開始對薪水沒有考慮太多的他,一年多後才發現,雖然這個工作穩定、單純,但扣掉房租、生活費後,幾乎存不到錢。此時剛好有同事在準備高普考,左思右想下,他也決定報考。
三年兼顧工作的準考生生活
他表示,那時環境檢測類的錄取率還滿高的,但大部分都是化工、農化的人在考,環工的會考環保技術、環境工程、環境行政。於是2008年底他先報地特四等,買了補習班的DVD,邊工作邊念書,準備了三個月,還請了很多假。
「沒辦法,只能到處湊時間念書,」廖仲洲說,自來水公司待遇太低,又不像中油、台電加薪幅度高,很多同期的夥伴都有把那裡當跳板的心態。
不愧是國立大學碩士學歷,廖仲洲第一次準備國考就考上,被分發到台北市衛生稽查大隊工作,月俸3萬7000元左右。不過工作一年後,看同事在準備三等,他又開始跟著念,就考上了98年底的地特三等榜首。「只是沒想到北部沒有開缺,被分發到苗栗環保局,」他苦笑。
廖仲洲說,地特要被綁六年,女朋友也希望他再考回台北來,然而,台北只有一個名額,如果要考回來,一定要是第一名。這次他又很認真地準備了三個月,果然隔年7月就考上三等榜首。
所謂「關關難考、關關過」,廖仲洲到底怎麼準備考試的?他分享,國文、英文這些共同科目還可以靠補習班教材,不過技術類很多考科沒得補,像環境檢驗,水質檢驗、廢棄物檢驗、空氣與噪音檢驗等,學校不會教,必須自己去找資料。
其他儀器分析、分析化學、環境化學和環境微生物等有得補的專業科目,他很認真準備。他覺得國考比研究所難考,去年檢驗類錄取率只有4.26%,他白天還要工作,只能一回家就念書,電視、網路線都拔掉,斷絕所有娛樂,每天念到睡著為止。
從考古題中分析出考題新趨勢
拿過兩次榜首的廖仲洲認為,只靠補習班不太可能上,因為你會的大家都會,所以要多準備人家沒有準備的東西。至於怎麼分辨哪些是該準備的,就要靠經驗。以他為例,知道哪些檢測方法或儀器在實務上經常被使用,哪些不是,以此來取捨資料,不然準備起來包山包海,很難割捨。
筆記功夫也要下足。資料盡量整理到筆記裡面,並且分析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重要的每天念,不重要的考試前再念就好了,畢竟人的記憶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都記得。
題型上,廖仲洲說,所有科目都是考申論和計算,因此要多練習,例如考古題是一定要會的,但每年還是會出一些考古題找不到的,如果那些找不到的、冷僻的題目也會的話,就可以贏人家很多。
要如何有效率地找資料?而且剛好都要落在老師的出題範圍內?廖仲洲本來不太願意透漏,但後來還是分享了祕訣:從歷屆考題中分析出題趨勢和範圍。
例如環保署環境檢驗所的網站上會公布各種檢驗方法,可以多看。另外,如果目前念的書,還是不能解答歷屆考古題的所有題目,代表讀得不夠。最好去找其他資料補充。
顛覆一般想法的公務人員生活 廖仲洲歸納心得,他考幾次下來,每次都有進步,而且跟第二名有拉開差距。地特四等平均56分、地特三等61分、高考三等64分,就是因為他都盡量找新東西看,不會只看舊資料,一直去看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還要拍工作照唷?身上很髒也沒關係嗎?」受採訪時,現在任職於北投焚化爐的廖仲洲,每天忙著監控焚化爐、處理故障排除、鍋爐發電操作、污染防治等,雖然是公務員,但卻和一般人想像的差很多。焚化爐要全天候監控,所以要輪三班到大夜,中間雖然可以吃飯,但幾乎沒甚麼休息時間。
儘管每考必上,廖仲洲還是大歎考生難為,「不想繼續考了啦!我考膩了!考試真的很辛苦!」他鼓勵考生,雖然有些人的確對考試很有天分,但努力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