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歐債危機高峰: 2012年歐股狂跌25%?

六大導火線引燃

黃浩榮
user

黃浩榮

2012-01-04

瀏覽數 74,800+

歐債危機高峰: 2012年歐股狂跌25%?
 

本文出自 2012 / 1月號雜誌 翻身吧HTC

無薪假惡夢再度吹起。勞委會日前宣布,國內放無薪假的企業突破百家,被迫休假的勞工突破萬人。

但是,你知道瀰漫我們身邊的無薪假陰霾,竟跟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歐債危機有關嗎? 「歐債的問題確實對歐洲市場的消費產品銷售造成了影響,」以歐洲為重要市場的巨大機械董事長特助許立忠坦言。

「歐債危機影響了歐洲經濟與民間消費,也讓歐洲廠商減少對台灣的進口訂單,」台灣歐洲聯盟中心主任蘇宏達指出。

儘管翻開國貿局的貿易統計數據,2011年1至9月間與歐洲地區的貿易進口、出口總額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但是台灣企業面臨訂單減少、被迫祭出無薪假的窘境,也已經真實反映出部份產業受到歐債危機的池魚之殃,甚至逐漸蔓延。

事實上,這波歐債危機,雖然已經發生兩年,但彷彿滾雪球般一天比一天嚴重,而且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噩耗」傳出,打擊市場信心。近日,丹麥盛寶銀行(Saxo Bank)甚至發布「2012年十項大膽預測」,指出歐洲可能因股市崩盤而暫時關閉銀行與證交所,並在2012年中達到最高峰,歐股將狂跌25%,超過50家歐洲銀行將由政府接管。

光是目前負債情形最嚴重的「歐債五國」(PIIGS,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累積國債總金額約3.8兆美元,幾乎是中國大陸一年GDP總值的2∕3。希臘與義大利的公債金額占GDP比例,更是超過100%。

「歐債危機完全超越了國別界限,成為歐洲一體化以來最嚴重的一場大危機,」中國歐盟研究會會長伍貽康嚴肅指出。

歐債危機爆發的近因,主要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造成國際資金與銀行業的緊縮銀根,讓原本靠著大量舉債與借貸的歐洲國家頓時難以籌措資金,繼而周轉不靈,最後發生還不出債務的違約窘境。

換言之,金融海嘯的潮水退去後,才讓大家驚覺這些歐洲國家的鉅額債務如此驚人而惱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歐債危機背後,其實有六條深層的導火引信,悄悄引燃今天歐債地雷的引爆。

導火線1〉貨幣統一,財政卻未統一

「貨幣統一,但財政不統一,是造成歐債危機愈滾愈大的主因,」蘇宏達說。

1999年起,歐元正式成為歐洲十多國的共同貨幣;然而,歐元國家的財政政策並未因此統一,鑄下今天歐元國家財政表現良莠不一、卻又難以有效約束改善的局面。也使得部份國家無法從根本上修正自己的經濟結構與財稅政策,從而踏上不歸路。

「這就是新自由主義貨幣學派的理念帶來的後遺症,」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郭秋慶指出,過去十餘年來歐洲一再強調減少政府干預,一切交由市場決定,卻也讓部分國家的財政狀況無法獲得監管與糾正,讓債務問題更加惡化。

2〉各國經濟實力懸殊,卻共用同一貨幣

「好的、壞的都綁在一起,遲早會出問題,」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黃得豐分析,像德國、法國、北歐等經濟體質穩健的國家,與希臘、葡萄牙等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一起使用單一貨幣,必定會出現貨幣政策上的相互矛盾。

例如當小國遇上經濟停滯或衰退時,往往會選擇讓貨幣貶值來增加自身的出口競爭力,藉此靠對外貿易來提振經濟。

但在單一貨幣的遊戲規則下,貨幣匯率的升貶不是任何一個國家能說了算,因此就無法如此彈性地面對危機,甚至只能靠著四處借錢來救經濟。

「各國的經濟周期並不同,所以也就無法自由運用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東吳大學WTO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貴英說。

3〉財政紀律不佳,恣意揮霍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在缺乏一個統一的財政政策機構的監管下,歐元各國原本還有《穩定暨成長公約》(Stability & Growth Pact)來規範各國財政狀況必須符合「政府預算赤字不得超過GDP3%」「政府負債不得超過GDP60%」等標準。

然而各國並不力遵恪守。一開始甚至是德國、法國帶頭違反規定,後來希臘等歐債國家也跟著有樣學樣、「一起闖紅燈」。即便後來德、法不再違紀、潔身自愛,但其他負債小國卻已經違規成性、難以阻攔。

特別是希臘。「希臘加入歐元區後,從銀行借到很多錢,從民間到政府都非常揮霍,」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盧倩儀表示,長年來希臘的債信一向惡名昭彰,各國銀行原本對她多所顧忌。但就在順利擠進為歐元區一員後,銀行疑慮解除,希臘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大肆舉債、恣意花費公帑,從而埋下巨大債務的地雷。

4〉長年社會福利制度,支出沈重

歐洲優渥而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向來為人稱羨,也為歐洲架構起社會安全網,促使更多有拓荒精神的人勇於冒險創業。長年下來,卻也讓各國財政壓力沈重。

「歐洲的社會福利制度提供了『社會避震器』的作用,」上海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指出,社會福利制度在歐洲擁有悠久歷史,也曾在對抗經濟衰退時發揮了相當作用,但卻也造成歐盟各國社福支出明顯上升。

以金融海嘯為例,2007年至2010年間,歐盟27國由政府支付的社福支出占GDP比重從15%上升至17%;而同期政府財政總支出的增長金額當中,更是有高達40%的比例是花在社福支出上。

加上歐洲人口高齡化問題嚴重,不僅讓未來的社福支出有增無減,更糟的是,政府的財稅收入還將隨著青年人口比例的減少而不增反減。

「現在歐洲平均是4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到2050年就變成兩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了,」丁純提出警告。

5〉國際產業競爭力位移,歐洲競爭力漸失

歐洲固然是工業革命與近代工業的發韌地,但是隨著全球經濟局勢的變遷與各個新興經濟體的陸續崛起,歐洲的工業經濟早已失去競爭力,大量製造業、基礎工業的工作機會流往新興經濟體,讓經濟成長疲軟。

「工作機會的流失,也代表薪資所得的流失以及失業率的上揚,」郭秋慶強調,歐洲國家因為產業競爭力流失所衍生的高失業率(如義大利8.5%、希臘約18%,西班牙更超過20%),導致政府必須動用更多的資金來照顧弱勢、救濟失業,對於國家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6〉政客不負責任,國政荒唐

民主政治的發源地在希臘,但是希臘今天卻成了負面的民主教科書案例。

不負責任的政客,成了種下國家債務危機的幫兇。

「希臘的政治人物為了搶選票,亂開社福支票,再借錢揮霍,讓大家都很頭痛,」曾經被外交部派駐比利時、擔任歐盟小組財政金融組祕書的黃得豐深有感觸地說。

他回憶道,之前在歐盟曾遇到一名希臘官員代表,兩人談到希臘嚴重的逃稅問題時,該名官員竟自豪地說:「在希臘,逃稅是每個人必備的生活藝術。」

此外,希臘公務員的待遇良好(月薪約28萬新台幣),且早上9點半上班、下午2點就下班,55歲便可退休讓國家養到老,因此成為民眾心中嚮往的工作肥缺。

「甚至還出現過有一個湖,安排300名公務員去看守,」黃得豐搖著頭說,更可笑的是,這座湖還已經乾涸了。

總的來說,上述六大因素,是長期埋下這次歐債危機的引信,金融海嘯則是點燃這六條引信的火柴,最終讓這個國債壓力鍋提前爆開,並且債火一燒就是兩年,迄今仍火光高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