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書裡來 學創業,書裡去 享生活

名人書房 新浪網創辦人、CNEX紀錄片基金會執行長 蔣顯斌

王思涵
user

王思涵

2011-10-31

瀏覽數 23,000+

書裡來 學創業,書裡去 享生活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說蔣顯斌愛讀書,似乎是理所當然。出身於書香世家,母親蔣見美在大學任教,出入家中的都是文化學術界的人物,包括前清大校長沈君山與雜誌出版社的創辦人等。

而他的外祖父蔣彥士又曾擔任前總統府祕書長,一群大人聚在家中,談論社會大事,蔣顯斌就在一旁湊熱鬧、撿書看,自然比同齡都還知書達禮,碰到《論語》與百科全書等讓一般孩童退避三舍的「硬」書,蔣顯斌不但不嫌無聊,還自學的津津有味,奠定他往後偏好理論實證書的閱讀習慣。

延畢跨界閱讀 培養人文素養

雖然該讀的書,從沒少讀,又一路從建中念到台大機械工程系,但蓄著山羊鬍、講起話來文質彬彬的蔣顯斌憶起小時候,忍不住心虛地笑了:「我其實是個電視養大的漫畫兒童。」(指愛看電視與漫畫)

原來,從小二開始,蔣顯斌的房間就有一整面牆的書櫃,上層放書,下層全是漫畫。大學四年,即便蔣顯斌讀的是機械,卻從未放棄因漫畫開始熱愛的美術;人不在上課,就是在美術社。

理當畢業赴美攻讀碩士那年,學業一向讓家人放心的蔣顯斌延畢了。在他念大學的年代,延畢非常態,到底該繼續安全的工程師之路,還是追求心儀的文學藝術?蔣顯斌決定給自己一年時間,從閱讀中找答案。當時,影響他至深的書,包括台灣哲學家史作檉的《大覺醒的日子》與社會學大師馬庫塞(Herbert Marcuse)的《單向度的人》。

史作檉的行文直搗自我成長的孤獨,吶喊型的文采,深深觸動蔣顯斌,解答他對存在本身許多無法與外人討論的疑惑。馬庫塞則提供一套有別於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發展、讓人們實現自我的主流觀點,犀利論述人的欲望,如何被市場壓抑與簡化。

此外,作家王溢嘉用專業醫學的角度來談心理、社會,也給蔣顯斌很大的啟發。他發現,關照人類處境的知識有多種面向,不應受限於學科,反而要不斷跨界學習。念機械工程,也可以發揮人文精神。

創新浪網 靠「野蠻人」拚勁壯大

1991年,蔣顯斌到史丹佛大學繼續攻讀機械工程的碩士,選擇了可發揮創意的「設計組」,影響他日後創辦新浪網,「若沒有那些書,就沒有現在的我,」他感性說道。

新浪網最早的網站架構與網頁設計,全出自蔣顯斌長期累積的美術設計基礎,但開一間公司,牽涉買賣管理,1990年代出版、影響後世甚深的《領導者的七次微笑》幫蔣顯斌上了重要的一課。

作者勞倫斯.米勒(Lawrence Miller)把公司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分成七個階段:初創、成長、發展、擴張、成熟、衰退與結束,領導者在每一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開始,領導者如預言者,能提出願景,吸引有志者一同奮鬥;第二階段,為求快速成長,領導者必須有野蠻人的氣魄與堅持才能攻城掠地;之後,為求穩定,會從建設者,慢慢走向行政、官僚與貴族。

讀了此書,蔣顯斌對發展企業有了藍圖與想像。有次碰到某位成功的企業家,他還拿這七個微笑問企業家的看法,得到這樣的答案:「都對,但你一直到最後,都不能喪失野蠻人的精神。」

蔣顯斌確實沒有喪失「野蠻人」的拚勁。但是,2006年新浪網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蔣顯斌病倒了。經過兩個月的休養,他再度思索人生未來的方向,決意開創另一個事業,也就是成立CNEX紀錄片基金會,紀錄華人社會變遷。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辦影展 讀郎咸平著作解局勢

秋颱掠過的10月初,蔣顯斌為了已舉辦四年的紀錄片影展,從北京搭機返台,護照上,這是他今年第11次通關紀錄。

一年有四個月在往返兩岸辦公室與出差的路上,蔣顯斌深咖啡色的背包及行李箱總少不了書,有時還占到行李的1∕3。像是這兩回,應影展主題之一「金融風暴的危機?轉機?」而帶來帶去的《世界資源的真相跟你想像的不一樣》與《郎咸平說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這麼難》等,前者讓他迅速掌握影展片單中各國情勢;後者則是大陸經濟學家對當前金融局勢深入淺出的解析。

《請偷走海報!》 近期最愛

每個愛書人提起影響自己深遠的書,不是世界經典,就是文豪名著。但在蔣顯斌的書單裡,有關科普、實用性質的工具書卻占了不小部分。

「就業照公司規定走(play by the book),創業則是叢林法則,你得自己開路,閱讀引進跨界的資訊、不同的靈感,而工具書有系統、引人入勝的歸納知識,幫我們宏觀地瞭解事物,」蔣顯斌強調,宏觀的重要性源自於他在矽谷期間受到IDEO創辦者David Kelley等人影響,「設計是解決大小問題的策略,而不只是技術。」

講到設計,蔣顯斌立即拿出放在他床頭三年,上面寫著滿滿筆記的《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這本書從工業設計的角度談再生循環,倡導設計不能只追求新穎流行,還得通盤考慮對環境的心意、商業市場的法則,「值得一讀再讀。」

笑說家裡的書再不整理,就快「等身」了的蔣顯斌,終於體會到「設計的書永遠買不完」。現在,他不再忙買目錄型的設計書,而是追本溯源地找理論,或是設計師的隨筆,看設計師解碼世界的方式,而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的專欄結集《請偷走海報!》,近期就讓他愛不釋手。

在一篇篇不長的文章中,原研哉紀錄他如何包裝米、設計紙、當評審,其中,有篇談流行顏色隨時代感受性推移的文章,更讓蔣顯斌覺得有意思,「彷彿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的人生態度,幽默、好看。」

尋覓小魚印譜 費時20年蒐齊 閱讀有開創事業的積極面,也提供個人沉潛最好的時光。當蔣顯斌想遠離商場塵囂時,就會遁入書法與篆刻類型的書海。小魚是蔣顯斌很喜愛的篆刻家。大五那年,他得到第一本小魚印譜後,就一直在尋找印譜系列的另外兩本,前陣子終於在台北舊香居書店蒐齊了。

這位讓蔣顯斌花20年尋找的作者小魚,本名陳正隆,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任教師,後以刻印、繪畫與寫散文維生,作品多刻劃生活裡的小人、小事、小物。

蔣顯斌特別欣賞小魚的禪意,圖章的方寸之間,不僅是刻字,一筆一劃,帶有獨特的幽默與質樸。小魚還會在旁題上勁爆、充滿趣味的文字,例如,一個「福祿壽喜財」的篆刻,在旁寫道「占盡天下便宜」,讓人會心一笑,「他這個人真的很素,素到讓人拿他沒辦法。」

蔣顯斌每到北京辦公室,都會盡量排開午間應酬,買兩個狗不理包子,到海淀圖書城晃個過癮,《草書全解》就是近期挖寶成果。草書一直到于右任訂樣後,才有了統一的筆法,每一筆劃都有憑據含意,但外行人只能欣賞線條之美,「這本書為草書做了很好的解構與訓詁,」現在,蔣顯斌欣賞董陽孜的書法時,定會翻書探究,每每都有不同的體會。

說到草書,《于右任先生詩集》也是蔣顯斌的案頭書之一。對曾一邊搞國家革命,一邊辦報紙;一邊戰況吃緊,一邊到西安收集碑陵的于右任而言,書法似是人生「餘事」,但當代對他的印象,書法卻遠勝於革命,這給蔣顯斌很大的震撼,「搞國家革命的人,還能寫這麼多本書、還有另一種價值的成長,于右任提醒我們,只要有心,都有可能。」

現在的蔣顯斌,繁忙之外,不忘保持創作平行發展,繪畫、寫書法、與董陽孜老師開展,而閱讀,為他的生活留得一斛清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