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沒有生產規模, 很難全盤模仿ZARA

阿瘦皮鞋總經理 羅榮岳研究ZARA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1-10-31

瀏覽數 31,150+

沒有生產規模, 很難全盤模仿ZARA
 

本文出自 2011 / 11月號雜誌 衣服是門好生意

究竟這家將邁入一甲子的台灣鞋業老品牌,能從ZARA學到什麼?以下是羅榮岳的自述:

我對ZARA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平價、奢華和快速。它的設計並非原創,而是靠著「買手」,看盡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秀及趨勢,然後把第一手觀察情報匯集起來,組合、刪減或修改,再用最快的速度從供應鏈組裝完畢,讓全球門市週週有新品。最重要的是,價錢竟然是原來品牌的一半,甚至1∕4。

但是想模仿ZARA,可沒那麼容易,規模經濟是一個很重要的現實面。阿瘦去年的營業額是33億,今年預估35億,很難跟ZARA這個1、2000億的企業一樣,找到那麼多願意配合它生產步調的供應商。

一家大規模的生產工廠,生產一款鞋至少也要5000雙,或許連營收30億的企業也沒那麼大的量,況且對工廠而言,「快」不一定最好。

阿瘦比較容易做到的是,平價奢華的層面。與其說平價奢華,還不如說是物超所值,我認為至少未來五年內,鞋品銷售趨勢就是物超所值,也就是看起來價值2000元,但只賣1000元。

社會結構轉變 只有「物超所值」能打動消費者的心

最重要原因是,台灣社會結構已產生很大變化,過去是菱形,中產階級將近六、七成,富人和窮人則是少數。最近一個誇張說法是,結構已變成沙漏形,富人和窮人都增加一倍,新增加的窮人,稱之為新貧族。阿瘦如果推出3600的鞋款,他們看都不看一眼,但如果是1800,對他們就有吸引力。

也就是說,必須採用行銷手法,讓消費者覺得物超所值。比方說,只要買兩雙鞋,就送實用、質感又高的贈品;或是10月剛做完「歡慶建國100年,第二雙100元」,等於打五八折,雖然活動只有五天,但業績卻不只五倍成長。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ZARA週週上新品的策略,也是一個理想,我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不斷光顧的誘因。不過,這對台灣鞋業來說,仍舊相當困難,因為台灣四季不分明,連月月上新款的必要性也不強烈,因此雖向ZARA學習,也不需要照單全收。

台灣一年只有3月底、4月初,和8月底、9月初兩次大換季。為了讓消費者感覺不時有新貨,像今年秋冬季180種款鞋,先在8月底後的一、兩個星期,把150款鞋陸續上架。接下來11月週年慶時,再放上幾種新款。12月聖誕節檔期,又推出適合派對穿的鞋款。

緊密的供應鏈管理和多品牌 台灣企業值得學習的策略 ZARA另一個核心能力是,供應鏈間的緊密性。以前端來說,是開發和設計人員的密切配合。前一陣子我也把以往公司內各自為政的設計、生管、商企和研發四大中心整合起來,讓部門間能夠知道進度,進而互相搭配,才有可能更快速、多樣性地發展商品。

我從ZARA身上學到的,還有多品牌策略。去年有同事從西班牙回來,向我報告說,一整條街裡,十幾個都是ZARA母公司INDITEX旗下的品牌,「這才是我們集團發展的大夢想啊!」從那時起,我開始布局品牌及通路的多元化。除了自創阿瘦、BESO,我們也代理國際知名鞋品,像義大利高檔品牌Vinaso、美國市占率第一的Naturalizer、巴西手工男鞋品牌Albanese,以及法國箱包品牌Lancel。 皮鞋外,也嘗試在台開設休閒運動品牌通路Union Square,販售PONY、ASICS、Converse、Timberland、Paul Frank和Dr. Martens等。

在台灣有197家門市、22家百貨專櫃的阿瘦,以及31家門市的BESO,過去三年都沒太大展店動作。但在ZARA啟發下,轉型多品牌複合式經營,估計明年海內外展店數將突破60家。(王一芝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