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產業界面臨多事之秋。原本以為景氣已從金融海嘯中復甦,卻接連發生歐債風暴和美元危機,連向來謹慎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發出警訊:「我現在看不到春天的燕子!」 儘管各界普遍對前景都不樂觀,但文化創意產業卻是前所未見地活潑,不僅藝術博覽會、設計大展愈來愈蓬勃,國片票房也屢屢告捷,好不熱鬧。
何以如此活絡?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許多創投家開始將資金與力量導入文創產業,其中以電影最搶手。
今年由中影董事長郭台強領軍,自掏腰包投資《賽德克.巴萊》3.5億,更透過中影管理顧問公司再接連投資《翻滾吧!阿信》《皮克青春》等共三部國片,不但將規模做大,更帶動中國信託等創投跟進。
今年院線國片數高達20部,截至10月底,全台國片總票房收入已逾13億,已是2001年739萬的175餘倍,難怪創投如此有信心。
另一個受創投青睞的項目則是電視內容。演藝界大亨楊登魁憑藉在兩岸三地的雄厚影視資源,一口氣募集了15億資金,背後股東包括威剛科技董事長陳立白等,計畫大舉揮軍電影、電視。
有鑒於兩岸三地歌唱選秀節目當紅,科技業界大老宣明智、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與王牌製作人王偉忠所共同管理的台灣文創一號基金,將投資華星公司製作「華人星光大道」。好案子不寂寞,富蘭克林文創基金總裁劉吉人也加入。
今年電影為主 電視明年熱門
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觀察,今年創投以電影為主,電視將會是明年的熱門項目。
因各創投的主持者都為產業界的一時之選,一呼百諾下,資金規模和預計投資總額不斷攀升。基金教父富蘭克林創投總裁劉吉人估計2013年資金規模將達15億。
而林伯實有學學文創和台玻實業為後盾,初步規劃2億規模,明年有望增資。另外,台灣文創一號初步規模3億,已得到國發基金挹注,規模上看6億。
創投引進資金活水,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樂觀其成。他表示,今年7月文建會才與12家創投簽約投資,兩個多月來就確定發出共同投資《賽》片和華星等項目,可見產官推展積極。目前每家創投手上還有四至五個案子在審查,預計明年初會是發案的高峰期。
看得出來,這次政府和企業大老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玩真的了。
向來,講究創意的文創工作者與重視投資報酬率的創投家,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文創工作者認為創投只想著賺錢、對創意有害無益;創投家則認為文創普遍微型、沒有企業經營概念,難以產業化、國際化。
錢進文創 終於看到契機
雙方無法媒合,還有更關鍵的因素。蘇拾忠表示,過去創投會投資科技業和中小企業,是因為政府提供投資減免稅率。反觀文創無投資優惠、獲利難以預測、資本規模太小,都是創投裹足不前的主因。
今年之所以能有此榮景,是多年耕耘後的「天時地利人和」大環境所賜。自行政院於2009年將文創列入六大新興產業後,展現了執行的決心,不但預計投入200億扶植文創,更於2010年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讓發展文創產業有了法源依據。
為了讓文創實質走向產業化,今年7月從國發基金中匡列100億元,由文建會議約12家創投管理資金,30億為直接投資、60億為共同投資。其中,共同投資如為一般投資案,政府、民間出資比為1:1,但早期、微型具原創的投資案最高可達3:1。另外,優秀的文創人才也被延攬加入創投管理團隊,讓資金能實質發揮績效。如王偉忠加入台灣文創一號,李烈、侯文詠加入和利財務、華陽中小企業開發董事長王家和本身更是紙風車與優人神鼓的董事。
錢少門檻低 設計工藝觀望中
時機、誘因、人才都備齊,終於讓創投願意「錢」進文創。「以我在創投將近20年的經驗來看,只要是配合政府政策的創投,應該都會賺錢,」蘇拾忠相當期待創投與文創共造榮景。
在文創產業劃定的電影、電視內容、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工藝等六大旗艦項目中,除早已在投資的數位內容外,電影、電視內容、流行音樂因為資金規模大、回收周期短、本身就具備獲利機制,是創投最熱的項目。
相較下,設計和工藝規模小,資本額離上市櫃門檻(上市須6億、上櫃需5000萬)太遠,因此不管是政府和創投都還在觀望。
其實,設計和工藝業者也不太信任創投,就像琉璃工房執行長張毅所憂慮的:創投不見得是「good money」(良幣)。
首先,創投資金動輒上億數千萬,為確保獲利,創投必須考量執行性與獲利,難免會有扼殺創意之嫌。 蘇拾忠也透露,由於設計工藝複製門檻較低,有些惡質創投會在聽取A公司的創意後,攫取創意另創B公司。
例如,以矽膠材質作iPod保護套起家的BONE果鋪創意,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林進昇三年前就有過類似遭遇。
當時一家香港投資銀行主動引介某大廠投資BONE,由BONE提供創意與行銷,對方提供資金與製造。沒想到原本應是雙贏的結盟,光是溝通創意就花了一年、對方製造的產品更是瑕疵百出,最後林進昇只好認賠100萬、終結合作,但不久後對方竟推出類似產品打對台。
如今BONE的設計商品已於全球50幾國販售,年營業額達1000萬美元,毛利達三成多,算是獲利佳的設計公司,但林進昇還是對引進創投等外部資金有所保留。「如果有好的創投我也想接觸啊!但不知道人家找你談的時候,心裡真正想的是什麼。」
熱潮正起 暫無泡沫化危機
既然創投家與設計工藝產業都還在彼此認識摸索的階段,目前雙方也不急於媒合,因此這兩大領域將以投資重點企業及文創通路為主。 以表演藝術為主要投資項目的華陽中小企業開發經理陳青琳表示,有鑒於現階段還有許多設計師不熟悉財務經營,華陽將打造兩岸設計師平台,提供創業輔導。
管理文創一號的方國健則分析,創投投資型態分為三種:主導性投資、股權投資和項目投資。
項目投資以特定投資案為標的,案件終結後分配獲利,電影、電視可採此途徑。而股權投資適用於青壯企業,假設法藍瓷、八方新氣、藝拓文創通路等未來若計畫上市櫃,就是很適當創投進入的標的。而主導性投資則多採用於新創公司,由創投主動建議方向或調整經營策略以確保獲利,程度則需視個案而定。
總結來說,文創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榮景,但投資「億來億去」,會不會有泡沫隱憂? 對此,蘇拾忠認為,「不可能泡沫化,因為規模根本不夠大!」他指出,台灣在1996年至2005年,創投對科技業投入的資金規模總計達2000多億,「一座8吋晶圓廠就要100億,現在文創創投總共也只有100億,也許有熱潮,但不會是泡沫。」
按行政院規劃,透過文創創投機制的啟動,產官界將投入近300億元,預計在五年內把文創產業推升為兆元產業,成為繼資訊產業後,台灣第四波的經濟動力。
方國健期待,創投進入文創,能為文創產業打造有脈絡可循、成功的案例,以及投資者願意投資的產業,「現在一如30年前台灣剛開始作科技業的氛圍,成效如何還很難說,但我們知道方向、這些人是對的,」他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