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可耕地占比最高, 把農業當高科技發展

永續農業〉2015年躋身全球第一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1-09-29

瀏覽數 18,900+

可耕地占比最高, 把農業當高科技發展
 

本文出自 2011 / 10月號雜誌 勇闖巴西

土地面積世界第5大的巴西,有一項傲人的優勢,那就是巴西也是世界可耕地占比第一,全巴西國土65%是可耕地。

因此當聯合國近幾年提出警告,未來全球糧食將因天候及人口暴增而短缺時,農林漁牧豐富的巴西,將成為未來大趨勢下的贏家。

巴西農業部門甚至發出豪語:「到2015年,巴西將成為世界第一大農業國。」

在巴西隨處走走,城市邊緣或鄉下,盡是綠意盎然,果園、菜園隨處可見。由於位於南半球的熱帶與亞熱帶,台灣看得到的水果幾乎巴西統統都有,香蕉、木瓜、芒果、鳳梨又大又甜,「在巴西沒有餓死人的,再窮也有食物吃,種什麼就長什麼,」一位台商這樣描繪。

如果有機會享受巴西國菜「巴西窯烤」,最能體會巴西為什麼被稱為農業大國。沙拉吧上擺置的蔬果魚肉琳瑯滿目,種類有大半是在台灣五星飯店中看不到的。而這只是配角,主角是廚房窯爐裡滋滋作響的牛羊豬雞巨型串烤。

近20根長度超過一公尺的鋼叉上,每根都插著重量達兩、三公斤的烤肉,服務生會將剛烤好的送到你面前,想吃就切一塊給你。每人桌上都有一張牛肉部位示意圖,細分為近20個不同部位,服務生送上牛肉時會告訴你這是哪一塊。

「巴西吃的很多,在餐廳吃不完,也很少人打包食物回家,」一位台商分享。

1∕4國土面積未開發,商機潛力無窮

據官方資料,至2006年止,扣掉保育區亞馬遜流域為主的26%巴西土地,已開發耕地面積約達國土39%,另外還有至少26%以上的國土面積尚未利用,潛力無窮。

事實上,目前在多項農林漁牧產品方面,巴西已是世界前3大生產或出口國。例如肉類,已是牛肉世界第1大出口國(占全球出口量的27%),澳洲、美國分列2、3名;雞肉方面,今年可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1大出口國。

「巴西的牛隻數量比人多,」移民里約的僑務委員胡雲光笑笑表示,談起巴西各種農林漁牧的數量,非常驚人。

事實上,台灣也算是巴西的出口「大戶」。巴西企業JBS是全球最大的蛋白質處理公司,業務內容為各式肉品與乳品加工出口。JBS公共關係部總監奧嘉勒亨(Jeremiah O''''Callaghan)翻出公司簡介中一張圖表示,台灣占該公司出口金額2.7%,排名第10大客戶。

蔬果穀類方面,巴西也有傲人成績,產量已是世界第1的有咖啡、甘蔗、柑橘等;第2的有大豆、可可;第3的有玉米、菸葉等。

把農業當高科技,政府每年投入10億美元研發

難怪,前南美洲僑務委員簡漢生就笑說,巴西農業發達,大農戶要巡視農場,「有的開車幾小時才看得完自己的農場,有的甚至要開直昇機,從空中巡視。」

先天條件好之外,巴西政府其實也投入大量研發人力及資源,進行農林漁牧研發。

從聖保羅開車兩小時距離外,經過了層層丘陵地、穿過一山丘又一山丘的農場後,《遠見》記者終於抵達著名的巴西農業科技研究院(EMBRAPA)。

巴西農業研究院簡直就像台灣工研院,把農業當成高科技。裡面共有17個所、共9506位雇員,其中2355位是研究員(含206位博士),每年投入研發經費是10億美元,分散在巴西各地,研發農產品的項目因各地農業條件而不同。

「我們很難想像,在像巴西這樣一個熱帶地區,農業可以這樣發展,」EMBRAPA農業技術所所長孟扎度(Celso Vainer Manzatto)表示,白天太陽照射的量,在每區都不同,土質也各異,巴西農業科技研究院因此共取了6000個不同地方的土地樣本,建置了準確數據,找出最適合各地種植的農作物,多年來不斷技術突破,讓巴西農業產能快速成長。例如,十年前,一公頃的田地只能收成20袋黃豆,現在已能收成80袋。

另外,農業科技研究院也發展出機動性訊息的隨時更新系統。農業資訊所所長索查(Kleber X.S. de Souza)指出,該部門負責蒐集巴西各地天氣、溫度等資料,並預測未來四天的天氣及雨量,讓農民知道要不要灌溉等,可引導農作管理,達到更高效率。索查領導的農業資訊所就有91人,一半是研究人員,其中30位博士、11位碩士。

農業資訊所並開發出軟體,可透過衛星空照圖計算出某地的果樹林木數量,錯誤率只有2.5%,不必以人工一棵棵算。

索查秀出一張衛星空照圖,用光筆指著其中一塊綠地解釋,用軟體處理這張圖就能知道大約有幾顆柳橙樹,產量大致多少,農業部門再取得另個大產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柳橙產量,最後算出今年國際柳橙價格大概是多少,向農民公告,農民就可盤算,值不值得加大產量。

接著,索查再秀另一張衛星圖,那是張一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大豆田在今年1月、2月、3月的照片,從顏色變化就知道,大豆是成熟或被收割了。農業資訊所正在研發相關軟體,希望透過衛星照判斷植物的健康狀況。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巴西小農夫占比為84%

然而,不是每個農夫家裡都有電腦,或能懂得如何利用這麼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資訊。事實上,巴西小農數量為1200萬人,占所有農夫數目的84%,其中1∕3是婦女,卻只耕作24%田地。

索查解釋,大農夫的科技化程度很高,但是小農就不一定了,幸好巴西已發展出一套訊息傳達系統,每個地方都有農業資訊代理人,這些人會告訴小農生產前、後的訊息。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投入農業研究,最主要圍繞著一個核心價值。「發展永續農業,是所有研發的主題,」孟扎度和索查異口同聲說。

發展永續農業,有四大重點

增加生產效率是永續農業的第一個重點。靠技術改善、政策導引、機械化及育種,2010年比1975年,巴西耕地面積只成長46%,產量卻增加268%,表示能夠更有效地使用土地。

發展農業管理的新模式,則是永續農業的第二個重點。

孟扎度指著兩張相片對照,這一塊地在改善之前是一整片的黃土,只要一下雨就沖刷,因而流失不少土地;而新的管理模式是,先在地面鋪滿一層樹葉或甘蔗葉,藉此留住泥土,並放棄大面積種植同一種作物,改以小面積種植各式農作,少量多樣,如大豆、玉米、向日葵等花,既改變了土質,又增加產業。

強調無毒農產,則是永續農業的第三個重點。JBS公關部經理伊那修(Alexandre Inacio)說明,巴西農畜產品早已禁用荷爾蒙,而且牛羊多半在大片草地上放牧,成長過程相當健康,不同於許多國家為縮短上市時間,不惜採用有爭議性的荷爾蒙刺激生長。

保留原有的生態,則是發展永續農業的第四大重點。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改變亞馬遜森林帶的保護方式。

一位台商說明,過去砍伐森林備受世界環保人士抗議,但巴西政府對林木砍伐的新規範是:將林地按順序分成10塊,第1年只能砍第1塊,第2年砍第2塊……,到第11年輪回到第1塊地,這時樹木經10年時間已長好可以砍伐,農夫可以展開第二個10年的砍伐計畫。

走向未來,持續研發仍是必要的。孟扎度指出,目前巴西在農林漁牧研究方面的投資遠低於美國,美國投入的金額是巴西五、六倍。

但是展望未來,隨著國家變得愈來愈富強、發展愈來愈興盛,一個新興的農業大國儼然就要從南半球崛起。

12公畝田種蔬果,一年淨利約50萬台幣

在巴西,許多小農場包圍著大城市的衛星城開闢,就近供應城市所需要的農產品。

今年58歲的卡茲然諾斯基(Lauro Krczezanoski)和夫人娟嘉(Ana Dranka),正是巴西1200萬名小農的典型。

卡茲然諾斯基夫婦在巴西南部大城古里奇巴(Curitiba)一個多小時車程外的衛星城阿若卡利亞(Araucaria)住了42年,兩人都是來自歐洲的第二、第三代後裔,一生務農。

這個下午,卡茲然諾斯基照舊穿著夾腳拖鞋下田,陽光燦爛但不火毒,長年曝曬讓他們的皮膚呈現微亮棕色,雙手雙腳散發出泥土與新割蔬果的香味。

「我通常凌晨2點半起床,將農作送到市場,早上6點半就來巡邏、耕作,下午看心情,有時做到6、7點收工,」卡茲然諾斯基走在12公畝大的田地上,檢查白菜和草莓生長情形。

草莓因前一陣的寒害略有受傷,果實小而青澀,大白菜則長到20、30公分高,外圍一圈葉子被蟲蛀得坑坑洞洞,雖不漂亮,但顯示沒有使用過量農藥。

娟嘉到隸屬政府的農會學習怎麼種草莓,免學費,老師告訴她,這一區阿根廷草莓種苗活不好,來自智利的草莓較合適,娟嘉因此選種智利種苗。

在這塊田地上,卡茲然諾斯基夫婦一年可收成300公噸作物,淨利約43萬~51萬台幣。「比起一般上班族的薪水,差不多是相同或更好,很不錯了,」卡茲然諾斯基感到相當滿意。

他這個年齡的巴西農夫學歷差不多高中。「我女兒念大學,現在是律師,」雖然不能留在家,但替女兒開心,兩人最愛的還是種田,日復一日在這裡看著新苗長大。(彭漣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