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管理、民調訓練扎實,政界商場都吃香

政治學群

柯曉翔
user

柯曉翔

2011-09-19

瀏覽數 18,750+

管理、民調訓練扎實,政界商場都吃香
 

本文出自2012研究所入學指南

中國大陸研究所

國際關係研究所

政治學研究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

區域發展研究所

每年,大約有50萬人報考國家公職,想捧鐵飯碗。政治相關研究所,孕育了大批的公共事務人才。

政治學群有科際整合的趨勢,因為政策的制定絕對不僅止於政治層面,也涉及環境、經濟、交通政策等。

各所大學研究所教授的專長愈來愈多元,科際整合的論文百花齊放,也因此而吸引更多跨領域人才投入政治領域。

在傳統的分類上,國內政治學群研究所主要分為政治理論、公共行政、國際關係等三大領域,為大學部的延伸。

台大政治所將三大領域分組,考試科目也不同。

以政治理論組為例,台大政治思想的師資充裕,相當程度影響研究所的出題方向。 公共行政領域單獨成所的學校有政大、暨南、南華、台北大學等校,其中政大和台北大學公行所被譽為「公務員的搖籃」,歷史相當悠久,歷年許多所友在國家考試金榜題名。

國際關係領域多分在各校政研所的國際關係組,單獨成所的有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淡江國際事務與戰略所,以及國內唯一以「外交」為名的政大外交所,為國內培養許多外交實務人才。

民意調查能力 到商界也吃香

政治相關研究所和大學部的不同在於,分殊出專精的區域類所,例如政大俄羅斯研究所、南華亞太所與歐洲所、淡江國際事務學院、文化美國所等。

區域類所結合政治系與外文系,外語能力為門檻之一,考生報考時須注意第二外語的考科。

還有一類為國家發展研究所,具有整合跨領域的特性,發展方向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憲法等,例如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就分成「憲法與政治發展」「法律與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與政策」「社會發展與政策」「大陸問題研究」等組別。

考生除了傳統政治學科目之外,也需要根據選考主修,準備非政治學科目。

「念政治所,你將來要從政嗎?要當立委嗎?」政治所的同學常不斷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其實,政治所的未來出路廣泛,除了公職人員、國會助理的傳統選項之外,政治所培養的管理訓練,以及政治行為研究的應用統計和民意調查能力,到商界也能夠如魚得水。

學長姐分享∕在校篇 陳慧如

申論題寫出前因後果, 較易受到青睞

台灣大學政治系公共行政組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公共行政組

(考試、碩三)

致勝祕訣∕

1.閱讀學術經典

2.申論題寫出前因後果

政治學門重視思考,決定考政研所後,我每一個考科都閱讀兩本以上的學術經典,自己歸納、整理出我想要的價值。

我沒去補習班,因為我不喜歡由別人告訴我哪些是重點,哪些不重要、不用背誦。學術經典哪裡找?大學部上課時,老師會推薦書單。

政研所多考申論題,考生可想像自己是老師,想像要如何下筆與說明,讓學生瞭解。通常題目不會考得很細,而是考大概念。寫論文後,我對寫申論題有點啟發,看到題目時,應寫出事情的前因後果。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舉例來說,為什麼會有新公共管理學派的產生?因為經濟大恐慌,導致政府財政緊縮,英國縮小政府規模,施行新公共管理,進一步從實務界影響學術界,才誕生新公共管理學派。如果能把過程寫出來,閱卷老師就知道你懂得透徹。

準備研究所的過程的確很焦慮,尤其想到錄取率只有6%、7%,總是會緊張。但父親曾跟我說:「怎會只有6%、7%,你不是考上,就是沒考上,錄取率是50%啊!」我豁然開朗,何必在乎別人,自己好好準備,有一半的機率會上榜。

人文研究的內涵是價值選擇

碩一上基礎課程時,會閱讀大量文獻,這時可尋找自己對什麼主題感興趣,看不下去基本上就是沒什麼興趣。很多研究生都充滿雄心壯志,想做一個很偉大的題目,或要求自己把主題想得非常完善,再找指導教授。大部分的人都會陷在第一步,寫論文的時間就拉得很長。

其實,只要找到一點點可能,就可以找老師討論,觀念模糊也沒關係,教授的功力非常深厚,一點蛛絲馬跡,他都可以告訴你這個領域發展的可能性。

我的論文找了兩個教授指導,通常由我居中轉述老師的意見,如果出現分歧,老師們會依據專長互相尊重,或讓我自己決定。雖然必須付出不少溝通成本,但我對於聯合指導的好處體會非常深。人文社會科學不一定有正確答案,研究不是要你找真理,你只是去做價值選擇。如果只有一個指導教授,你以為就只有一個正確的研究方法,但其實有很多潛在的可能,聯合指導可以聽到不同的意見。(柯曉翔整理)

學長姐分享∕就業篇 莊博智

處理國際事務, 外語能力是關鍵

政治大學外交所

僑務委員會科員

現職∕僑務委員會科員

工作年資∕3年

研究所對工作的幫助∕9分

外交所畢業之後,我在2008年役畢退伍,本來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考上外交特考,這是外交所的出路之一,我當時抱著練筆的心態,另外也同時報名了高考僑務行政的考試。

結果就在外交特考舉行前一個禮拜,我錄取了僑務行政,因為機會很難得,決定第一份工作先來試看看。

在僑務委員會裡面工作,政治敏感度很重要。因為,就算是處理與文化性質相關的業務,也會涉及到政治。

因為曾就讀外交所,對於國際情勢會比較瞭解,所以我也把「文化外交」「軟實力」等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概念,與現在的工作做實務上的連結。

國際關係是人與人間的關係

在外交所就讀時,我們學國際關係理論,理論中提到外交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但是在實務層面的運作上,我發現外交其實需要透過「人」的行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有些僑胞和當地政府關係相當好,我們就會思考如何透過這些重要的關鍵角色,推動文化外交。

我的碩士論文,也對我現在僑委會的工作很有幫助。

碩一升碩二期間,我找到去美國打工度假的機會,在速食店打工兩個月。這兩個月對我影響很深,因為打工的關係,我認識了一些拉丁裔移民。

拉丁裔移民已經占美國移民結構主體,是第一大移民族群,他們雖然在美國生活難免會受到歧視,但還是很努力地融入美國社會環境當中。

等回到台灣之後,我開始認真地思考,移民在美國社會生活,可能會面臨到什麼樣的問題?藉此逐漸發展出我在政大外交所就讀時的碩士論文題目,研究小布希政府對拉丁裔的移民政策。

由於論文的緣故,我來到僑委會後,對於華裔在美國社會的生活處境比較能夠理解,努力幫助僑胞融入當地文化,也推廣自身文化。去年我出差時發現,海外華文教育非常熱門,推廣中華文化也是僑委會業務的一部分。

我的論文當中也提到,美國拉丁裔移民相當重視教育文化,除了基礎的英文,更強調西班牙文的教育。我的論文和工作就這樣串連了起來。

處理國際事務 外語很重要

如果能夠再重新做一次研究生,我一定會多方加強自己第二外語的能力,並且把握更多機會和國際交流。

工作之後我有相當強烈的體認,外語能力是處理國際事務最為重要的一環。

現在校園中有許多國際合作和交換學生的機會,建議有意願從事外交工作的學弟妹,可多參與此類活動,善用機會打開國際視野、加強第二外語。藉此在求學期間加強未來就業籌碼。(柯曉翔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