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職場新思惟:有工作經驗 再讀碩士更值錢

2012研究所大調查〉51.55%認為大學學歷貶值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1-09-19

瀏覽數 65,850+

職場新思惟:有工作經驗 再讀碩士更值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2研究所入學指南

學歷至上嗎?《遠見》與104人力銀行合作的針對企業調查「2012企業最愛研究所評鑑」,逾51.55%認為大學學歷貶值,82.39%不認同碩士是求職基本門檻,但卻有41.21%會優先錄用碩士。另外,逾1∕4會念碩士,男生偏好理工、女重商管人文。

念研究所一定比較吃香?

去年有多少學生踏入碩士班大門?答案是超過6.1萬人。教育部統計最新一年台灣大學畢業生22.7萬人,換算一下,全台有26.9%大學生畢業生會升學研究所。 比例看似不高,但同樣的數據也呈現出另一種訊息,代表每3.7位大學畢業生就有1人會成為碩士。

如今的碩士在學人數比十年前多出一倍,按照教育部最近一次的畢業生統計,全台最近一年內生產出5萬9492名碩士畢業生。(表1)

看在四、五年級生的眼中,這是很驚人的比例。

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賴振昌回憶,早些年學生讀研究所就是為了走學術的路,不論系所、學生人數和研究生占比都不如現在這般蓬勃發展。

歷經世代演變,七、八年級生心中所認知的研究所與學術研究的關聯性,不再是「若p及q」的等號,取而代之的是隱藏在背後的職場價值。

大同大學教務長林永仁曾在一場和企業主管會面的場合中,聽到對方很明白地說,學生研究所論文做什麼不重要,他徵人就是要一個材料或工程的碩士。

職場需求多樣,催化碩士成就業門檻

產業界呈現出「學歷至上」的心態對學生影響甚鉅。「大學學歷貶值,研究所學歷已成新鮮人就業門檻,有助於日後職場發展」「同學都在考,就跟著考」「求職尚無具體方向,又不想要太早投入職場∕服兵役」,成為驅使學生追求碩士學位的主要動機。(表2)

根據《遠見》與104人力銀行合作的針對企業調查的「2012企業最愛研究所評鑑」結果顯示,認同碩士學歷是求職基本門檻的企業只有17.61%,不認同的則是高達82.39%。

但問到過去一年有招募新進人員的企業裡,卻有41.21%的企業會優先考慮錄用有碩士學歷的應徵者。顯示企業在求職門檻的認知與實際雇用行為上存有一段差距,雖然業者不認為求職者一定要是碩士,但在錄用時還是會有先考量碩士學歷者。(表3-1~3-3)

深入分析,其中會優先考慮錄用具碩士學歷求職者的企業,按產業類別,又以文教相關業(55%)、法律∕會計∕顧問∕研發業的比例較高(64.29%)。 其餘像是電子資訊相關業、金融投顧及保險業、醫療保健及環境衛生業,比例雖未過半,但也都有超過四成左右,會考慮優先雇用碩士畢業生,顯示碩士學歷仍然具備部分優勢。站在學生的角度,抉擇「碩士要不要」的時間點也愈拉愈早。

大三就準備,男偏好理工,女重商管人文

大學生以往普遍會在大三下學期左右,開始與同儕、師長們商討畢業後的出路,將大四這一年視為準備研究所考試或是就業前的準備期。如此一種不成文的傳統,現在有了新流行。今年考上五間研究所的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生黃梓楠,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就著手準備考研究所,比普遍認知的「大四起始點」,整整早了一年。

他解釋,會這麼早就下定決心讀碩士,是因為自認大學課程不夠專精,只靠學士文憑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同班同學中,不乏像他一樣從大三就開始要拚碩士的人,一班40人左右,至少超過10多位會以升學為目標。以黃梓楠就讀的理工科系來說,該領域大學生在台灣讀碩士的風氣確實有較其他領域高的趨勢。就讀碩士的風氣,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和學校體系上,出現各異的面貌。(頁22表4) 具十多年補教經驗的大碩研究所行銷總監洪素莉觀察,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前20大的研究所,多落在網路工程、資訊、電機工程、企管等類所,「儘管外界已有MBA設立太過浮濫的聲音出現,但企研所和財金所依然長久占據前10大,」洪素莉分析。

性別也影響著就讀科系領域的傾向,台灣的男大生投入電機、資訊、機械等系所的人數相對龐大,而女大生則偏向文學、企管、教育類居多。(頁22表5) 技職六成就業,各大學拚產學合作 而《遠見》調查還發現,讀碩士的現象在公私立學校、一般與技職體系間略有差異。

以清華大學為例,該校99學年度大學部畢業生應屆考上研究所碩士班的比例達61.32%,半數以上的學生都選擇續念研究所。校長陳力俊解釋,除了公立大學學生升學風氣盛行之外,這也與清華學生的理工背景有關。 然而位在台中的嶺東科技大學學生就有不同的選擇。「我們學生畢業生六成直接就業,就學與兵役加起來占兩成左右,」嶺東科大校友服務暨就業輔導中心主任胡真鎮指出。

順應外界期待,「提升就業力」自大學到研究所階段都各大學被奉為辦學圭臬之一。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大學努力拚產學合作案,即為一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研發長莊賦祥說的明白,產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而且產學發展的面向日趨多元,可別以為只有理工學院才有機會接觸產學。

「虎尾科大校內的休閒系所也有產學案,可以為民宿業者規劃行程、設計旅遊活動,」莊賦祥形容,像是多媒體設計系的師生更是忙得不得了,接下許多協助業者建置網路銷售平台的合作案,證明非理工學科的學生還是有產學學習的機會。

升學或就業,視個人需求

結束大學校園四年的生活後,該升學還是就業好,始終是大學師長們最常被學生提問的疑惑之一。

習慣於線上遊戲的年輕一代,在虛擬世界中想要嘗試多種角色扮演,只需滑鼠一個click即可成功變身。但走出現實環境時,學生與社會新鮮人,兩者身分的交替就不是打on-line game那麼簡單的事。

感到迷惘、猶豫不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歷。「學生搞不清楚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這種疑慮其實30年前也存在,」大同大學教務長林永仁感歎,只是現在這股憂慮延長到大學畢業後發生。 正視自我的迷惘,別讓研究所只是變成再次逃避面對與社會接軌的保護傘,更是大學生畢業前最該學會的第一課。以校長們的觀點,研究所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在於訓練獨立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的訓練,但是企業對於研究所教育的最高期待是為業界培養可用人才,並認為與實務結合最重要。(頁24表6)

留學未必吃香,學有所用的碩士文憑才值錢

嶺東科技大學校長趙志揚語重心長,假使大學前心志未定,只是聽從旁人建議而選科系,「大學若讀錯,研究所不能再讀錯。」

其實,除了抉擇「該不該」念,「何時讀」又是學生需要思考的新議題。 不急著投入研究所教育,選擇先接觸職場,有助於釐清自己最需要及欠缺的專業,日後回流進修是另一條路。

104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表示,多數台灣學生的習慣是一股作氣把書讀完,大學畢業後「想當然爾」地直接進碩士班,卻忽略去比較兩年的碩士班,對個人職涯發展的加值效應是否合乎機會成本。

讀碩士不必然得贏在起跑點,40歲拿到碩士學位,未必比25歲的差。「我自己就是直到30歲才讀碩士的,」陳力孑說。

連大學校長也鼓勵大學生可先工作2~3年,例如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都肯定有了工作經驗後,視個人職涯需求再進修學習效果更佳。 現任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石恬華,累積了八年的工作經驗後,在2003年剛接下行銷企劃部主管,不久便投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博斯商學院攻讀EMBA。

每個月有整整一週的時間,石恬華必須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飛到新加坡上課,然而當時她除了剛接手新職務,還正遭逢公司內部的組織大改造。

6月份開課、為期20個月的課程,到了10月份,石恬華形容感覺自己焦頭爛額、忙到快瘋了,但支持她堅持下去的龐大動力,就是來自對知識的渴求。

石恬華的感受很深刻,「如果沒有實戰經驗,在商學院的那些理論根本連不起來,」因為她認為,工作會很快讓你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瞭解你對哪些領域知識有求知欲。

對於有心攻讀研究所的人,從學生、校長、到企業都認同影響研究所文憑價值,是以專業領域表現做為選擇研究所的首要標準,至於取得碩士學位的國家,重要性則較低。(頁24表7)

國外的碩士學歷未必吃香,學生出國求學的目的,絕大多數是期望體驗不同文化和開拓視野。

林華毅和彭心遠是贏得今年台灣首屆ETS托福獎學金得主,每人3000美元的獎金,對於人在外地的學費和各種生活開銷不無小補。

兩人異口同聲地說,希望到世界的另一端學習更多不同的思考模式。

「其實美國也是用和台灣一樣的課本,」林華毅出國讀研究所最大的原因,除了書本知識的涉獵,他更看重是生活體驗。

全台18.5萬的碩士生,如果你也想成為其中之一,建議你在決定之前,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為什麼讀碩士」的專屬答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