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明不必具備高學歷,三度獲得國家發明獎、日內瓦國際發明獎的趙宇超,只有高工畢業,卻是令中外人士眼睛為之一亮的發明王,這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的趙宇超,雖然沒有上過大學,只有秀水高工學歷,卻能憑著好奇心和細心,成為發明王,讓友人稱他是「趙博士」,還拿到上百項國內外專利,30歲就開公司創業。
留著小鬍子的趙宇超出身彰化,今年54歲,從小就喜歡問東問西,經常問倒村子裡的長輩,他對機械尤其感興趣,看到舅舅的自行車能夠前進、煞車,就拆下輪胎、鏈條,一探究竟,因為裝不回去,還被車行老闆罵了一頓,但是,好奇心並沒有因此被澆熄。
由於身為長子,爸爸希望他考上名校,光宗耀祖,偏偏他討厭英文、數學,成績一片紅字,國中畢業後不想升學,爸爸逼著他參加聯考,勉強考上彰化縣秀水高工機械工程科,「差兩分就上不了,」他回憶。
高工三年,對於學科他完全投降,每年都得補考。可是,機械實習課的成績卻名列前茅,舉凡車床、銑床、鉋床、精密研磨,表現優異,參加建教合作時,因為態度認真,受到工廠課長肯定。
「他很愛胡思亂想,上課常常問『為什麼』,」當時教過他的老師梁光雄已經從秀水高工校長職務退休,想起40年前的教學情景,還留下深刻印象。
得發明獎,解決生活不便
事實上,趙宇超對機械知識充滿熱情,傍晚放學後,他會到彰化的新進書局翻閱相關書籍,因為買不起,每天都讀個幾頁,日積月累,吸收了不少知識。
1975年高工畢業,19歲的趙宇超到台北的模具工廠工作。那時,台灣的模具業才剛起步,他恰逢其時,學到熱處理、模具加工技術,後來進入台中一家模具工廠,因為技藝過人,26歲就當上廠長。
1986年,趙宇超30歲,他想獨當一面,就創立金超耘公司,以冷門的精密研磨為創業基礎,生產剃刀、剪毛刀等刀具,他運用以前在模具廠學到的加工技術,順利拿到德、美、日大廠的訂單,幫他們代工,也展開發明之路。
趙宇超第一次拿到國家發明獎是在1993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時為了提升精密研磨的技術,設計了砂輪修整器,也得到國家專利。
因為技術精進,在1998年以面板磨邊機,成為第一個打進面板業界的國內廠商,群創、中美矽晶都成了他的客戶。
平常就愛動腦亂想的趙宇超還發現,時下流行減肥,便設計脂燃車,這種站著騎的自行車,能消耗更多熱量,獲得2000年日內瓦國際發明獎一金二銀的榮譽。
「他的人腦比電腦好,字典裡沒有『難』字,」相識多年的金瑞強公司董事長黃進興說,他家有個沙坑,遇雨就淹,趙宇超做了造型假山,覆蓋沙坑,美觀實用。
將創意變成可用的商品
生活需求是趙宇超發明的靈感來源,他發現果樹、行道樹、竹子的枝幹又粗又壯,掉落後被農民燒毀,不符環保,就在2003年設計碎木機,不僅通過農試所檢驗,再硬的樹幹、廢棄木頭都能被切成顆粒,變成肥料。
「我的碎木機還能抽離木板的鐵釘,」他指著自己的發明說,果然,碎木機拿到幾項國家發明獎,也賣到中南美洲。他還發明攪拌式發酵槽,放進廚餘、雞糞和木屑,就能做成有機肥。
「趙宇超能把創新概念變成商品,」同為發明人的林榮峰說,他認為這是趙宇超不同之處,趙宇超有一半以上的專利都做成產品,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廠房就能看到他多項發明商品。
前秀水校長梁光雄則認為,趙宇超的成功說明了高工學生也有出頭天,2001年找他回母校成立金頭腦發明教室,教導那些也愛胡思亂想的學弟妹發明設計,隨後,遠東科大、虎尾科大也找他當老師。
趙宇超有滿肚子創意,希望能把它們變成可用的商品,改善人類生活,他正在尋找行銷專才,拓展碎木機、脂燃車等發明產品的銷售通路,好讓國際能看到台灣人的智慧。
回首自己的發明路,趙宇超十分感謝高工教育幫他打下機械理論的基礎,也慶幸自己選擇興趣發展。面對12年國教正要實施的前夕,他建議家長不要抱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應該幫助子女找到才華,大家就能像他這樣,變成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