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戈巴契夫,玩真的?弄假的?

伍 岳
user

伍 岳

1989-12-15

瀏覽數 13,550+

戈巴契夫,玩真的?弄假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0 / 1月號雜誌 第043期遠見雜誌

十二月二日當美國總統布希和蘇聯領袖戈巴契夫在馬爾他舉行高峰會議時,紐約時報和哥倫比亞廣播網公布了他們所作的民意調查:美國人對蘇聯的好感,已恢復到二次世界大戰蘇聯仍是美國盟邦時一樣。

最新調查顯示,三九%的美國人認為蘇聯基本上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只有在自我防禦時才願意作戰;四0%的人認為蘇聯是侵略國家。一九四七年調查時,六八%的美國人認為蘇聯侵略好戰。

「邪惡帝國」形象扭轉

調查說,三0%的美國人現在對蘇聯有好感,五四%中立,只有十三%表示討厭蘇聯。而兩年前討厭蘇聯的人,達四一%。

蘇聯從雷根總統口中的「邪惡帝國」,塑造成今天的良好形象,其實是得力於戈巴契夫一個人的表演。他搞「重建」(perestroika),從「開放」(glasnost),主動裁減軍備,不再武力干涉他國內政,而且帶著太太四處訪問,笑口常開,不時下車與民眾握手寒暄,他這種民主國家總統候選人的作風,不僅征服了美國人,也使全世界人都為之傾倒。

戈巴契夫是在赫魯雪夫統治時期,崛起於蘇聯政壇。一九八五年擔任蘇共總書記時,繼承的是一個沒落的龐大共黨帝國。攻治結構鬆散,領導班子老化而缺乏應變能力;在經濟領域方面,因為制度上缺乏效率,使生產力低落,經濟成長停滯,人民生活水準無法獲得顯著改善,造成民眾普遍的疏離和對現實環境的冷漠。

戈氏八五年三月任總書記,四月召開蘇共中央全會,確定了「重建」的新戰略。八六年三月,蘇共「二十七大」把這個戰略列入「黨綱」,成為蘇共的主要任務。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轟轟烈烈的背後

按照戈巴契夫的說法,「重建」的方向是:克服發展停滯不前的現象,創造可靠而有效的機制以加速蘇聯社會與經濟的進展,發揮群眾的創造精神,推展民主式的地方自治,引用經濟方法取代行政方法,以及個人權利與義務相配合等等,幾乎是以資本主義的方法來推行他所講的「社會主義」。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戈巴契夫承認,他的內政改革,必須在一個全球性的平靜環境中才能實現。他也正式放棄「輸出共產革命」,他認為,在這個核子時代,「國際舞台上的階級對抗」,過於危險。這些觀點,是他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信念。

戈巴契夫自推動改革以來,幹得轟轟烈烈,世人看得眼花撩亂,但是背後卻也危機四伏,因為俄共中的老朽頑固分子,時時刻刻在找他的碴,「重建」方案中的任何一項失敗了,戈氏即可能結束他的政治生命。

另外,國際觀察家們在迷惑之餘,也有很多疑慮。基本上,戈巴契夫仍是列寧主義的信徒,他怎麼能相信社會主義可以與資本主義共存?目前兩大陣營力量對比,蘇聯顯然沒有力量攤牌,他會不會偽造和平攻勢,鬆懈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的警戒,從敵人內部瓦解敵人?

是不是做作?

但是近月來,在波羅的海三小國之後,波蘭、匈牙利、東德、捷克各國的民主浪潮,漫天蓋地而來,蘇聯的坦克紋風未動且聲言不干預,又不像是做作。

如果戈巴契夫直心追尋和平與繁榮,則成功之日,他不僅「重建」了蘇聯,也「重建」了世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