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潤弘精密能躋身世界級工程技術之林呢?潤弘精密是潤泰集團子公司,總裁尹衍樑是幕後靈魂人物。他每週三、四會與團隊召開規劃設計與創新研發會議,堪稱為不折不扣的總工程師。
他在接受Discovery頻道採訪時表示,1999年921大地震讓他覺得很悲傷,如果有好的工法、材料、管理,地震來了,學校教室受創可以降到最低。
尹衍樑的起心動念促使潤弘積極投入研究,朝「工期短、安全又耐震的建築」目標邁進。
首先,潤弘集中火力,創新了預鑄複合工法。預鑄工法是先在工廠預鑄大小樑柱、樓板等,保留了建築結構接合的部分不預鑄,再到工地現場打設混凝土。由於施工品質高,又節省一半工期,在建築業擁有「魔法」美譽。此工法原為北歐所創,後被美日等工程界引用,只是台灣卻遲遲未有代表作。
其實十幾年前,已有業者從日本技轉預鑄工法到台灣,無奈「水土不服」、研發費用高昂,台灣沒有成功案例,潤弘基於前車之鑑,決定自行研發,讓技術生根台灣。
「不知道賠了多少年,直至2005年底才完成台灣第一棟以預鑄工法蓋成的商業大樓」,在潤弘服務11年的董事長賴士勳說,利用3D模擬技術,解決預鑄工法複雜問題,才讓房子快速組裝起來。
這棟地下5層、地上14層的3萬2000坪大樓,按照傳統工法至少要花3至4年的時間,潤弘只用了1年半工期。立即震動了營建業。
新工法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隨之而來的是如雪片般邀約,但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如2009年台北舉辦聽奧運動會,北市府必須限期完成「舊市立體育場改建為主競賽場、300公尺田徑暖身場以及松山市民運動中心」工程計畫。
眼看離開幕日期只剩2年半,傳統工法卻要耗費四年,最後潤弘連同設計施工,請領執照、IAAF認證等,還提早於開幕前半個月完工。而聽奧體育場工程也為潤弘拿下當年度公共工程金質獎土木類與節能減碳類兩項冠軍,創下有史以來第一次「雙特優」紀錄。
同樣有緊迫時程問題的群創光電T2廠,連日本大廠都無法達成任務,轉而告知群創:唯一能限期做到的只有台灣的潤弘。
最後潤弘只用11個月又15天,就完成50萬平方公尺的電子廠房,創下預鑄工法興建最快的記錄。
「外國人認為預鑄工法技術已經純熟,無須再創新,但是潤弘堅持精益求精,才有機會改寫紀錄,」賴士勳說,日本絕對有很好的技術,不過光規劃設計就要拖上好幾年,潤弘的優勢是又好又快。
在研發預鑄工法的同時,潤弘也將目標鎖定在隔震墊技術上。這個就像船浮在水上的建築用隔震技術相當複雜,也是潤弘的秘密武器之一。第一個成品就是2006年底的台北市災害應變中心。
當時的市長馬英九要求必須達到超高防震標準,36根柱子全部要採用隔震墊,所有工程限期1年半內完成。從未有隔震墊施工經驗的潤弘諮詢了日本營造廠的意見,卻得到「兩個月施作期」的答案。
為大幅縮短隔震墊的工時,潤弘決定自尋解決方案,運用3D技術創新了隔震墊的工法,最後只用兩星期時間,如期達成艱鉅任務。
後來連住宅也引入隔震墊系統,2008年潤弘完成台灣最高的隔震住宅38樓建築;隔年,在台大土木系擔任教授的尹衍樑為系上打造一棟大樓,教授們希望可以抵擋2500年才發生一次的地震,潤弘只花一天就組裝好19根柱子的隔震墊。
「我們隔震墊的設計與安裝速度之快,絕對超越全球」,賴士勳不諱言,從兩個月到一天,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進展。
就是因為潤弘在2008年期間,同時施作了台北市體育場工程、群創T2廠、38樓住宅三個完全不同屬性的建案,Discovery才驚覺原來台灣有超高的營建創新水平,製作單位遂投入一年時間,錄製專輯。
創新不只於此,潤弘還領先投入營建業自動化。營建最關鍵的就是人,要讓營建自動化無非是癡人說夢話,但是尹衍樑卻將傳統的方形箍筋轉變成螺旋柱箍筋工法,而且鋼筋採自動化生產,確保每根都是同樣的品質。連美國學者都聯袂到潤弘考察,直呼「這真是天方夜譚」。
尤其是螺旋柱箍筋工法經嚴格驗證後發現,柱韌性是傳統繫筋柱的2倍,還可降低柱箍筋的用量達50%。此法並獲得2005年國家創作發明金牌獎。
而屢屢創新的背後,正是堅強的專業人才、數位平台與e化管理,486名員工中,1∕4擁有碩博士學歷,至今已取得全球363件工程專利,尹衍樑就囊括342件,2010年3月,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還將產業研發成就獎頒贈給他。
不過,最令潤弘欣慰的是,2008年5月,俄羅斯國際工程研究院,竟然通過尹衍樑的院士資格,並頒授「工程之光」勛章,他不僅是全球第八面的得主,也是唯一華人。
當他從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長古塞夫(B.V.Guser)手中拿下證書的那一刻,對潤弘來說又是一個新社會責任的開始,團隊將會持續向前創新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