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工作」是一份愛的獻禮。我與我的合著人畢生致力於協助不同國家的人,尋找一份真正喜愛而且有益他人的工作。我們鼓勵他們以滿腔的熱忱、執著與努力,為理想而勇往直前。
畢生言行的化身
我生長在經濟大蕭條過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在那段人格形成階段中,祖母是我最重要的啟發者,而祖母最崇拜的偶像是蔣介石夫人。一九四三年,在我家鄉的地方報紙上,曾刊載一份蔣夫人的廣播稿。祖母親手錄下這份文稿,至今我仍珍藏著:
「歷史告訴我們,凡事有因必有果,每一步行動都會帶來影響。中國俗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日常生活上也是如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誠然,聖者與罪人同受陽光的照耀,而且往往邪惡勢力看似猖狂。然而不論對個人或國家,我們都可以斷言,惡勢力的興盛只是幻象,因為,我們的功過得失都記載在生命的史冊上。
到最後,我們就是畢生言行的化身。個性不能仿冒,更不會像是一件隨興所至而穿上或扔開的外衣。就像年輪深深刻印在樹心一樣,個性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時間和培養。
因此,隨著歲月流逝,我們寫下自己的命運,無可避免地反映出本身的所做所為。」
盛世中植下敗根
這幾段話不僅讓人追憶起那個飽經戰亂的世界,更成為我的立身準則。真正的快樂植根於實際生活的體驗,而不是取決於外在的財富、地位或頭銜。快樂是日復一日的生命旅程,而非目的或終站。
綜觀歷史,沒有一個社會不是在盛世植下敗根。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每一個曾達到經濟與文化顛峰的國家,都會安於既有的成就,一味追求逸樂、自滿自大,甚至把歷經萬難才學到的正直與價值觀拋諸腦後,終於動搖衰頹。
領導人變得妄自尊大,勞工變得自私自利;享樂成為追求的目標,權力成為眾人崇敬的神祇。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像四季變換與生命周期一般清晰可見。然而,這並不是必然的結局。因為我堅信,我們不僅可以由「受」中,也可以由「施」中發現喜悅。
我相信成功使生命更多采多姿,讓我們感覺自己更有價值。無庸置疑,財富是為善、為惡與一切研究的動力來源,就像必須先在農地上投資,才能生產出糧食一樣。然而成功不是取決於我們「獲得」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如何持續耕耘現有的一切。
財富是我們努力生產的果實,可以用來提升他人的生產力。財富的確重要,有了財富,我們可以享有美好的生活。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不必有罪惡感。但也應該與他人分享成果與喜悅,並且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平衡的關係。
慎飲權力之水
成功不是問題,問題是成功之後又如何。最糟的是,人一旦成功,便需索權力,永無魘足。權力是控制他人的力量。權力一定腐敗。為滿足自己而爭取權力,則權力愈多愈恐懼失勢。權力好比飲用海水:喝得愈多愈渴。
權力與分享是兩極化的對立概念。懂得分享的人,會為他人的需求著想,進而將真正的滿足看得比某些私慾重要。而追求權力的習性,是隨著豪華轎車、大辦公室、頭銜、設計師的名牌服裝、鄉村俱樂部會員身分、乃至昂貴的住宅及珠寶這些地位的象徵,而日益加強的,事業愈成功,權力的慾望愈高。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對地球上九五%的家庭而言,成功指的僅僅是擁有一塊可資耕種的土地、有一份薪水收入,或是賺到足夠的錢,讓子女沒病沒痛地長大成人罷了。
夜夜好眠勝於賺更多的錢
然而在美國以及許多工業化國家,成功通常和物質上的富有、名聲以及社會地位連結在一起,不幸的是,外在的成功並不能保證得到內心的快樂、平安和喜悅。擁有賓士轎車、銀行存款易,擁有內心的喜悅難。要想發自內心的感到成功,就必須瞭解我們為何存在,我們究竟是誰,以及我們到底想從生命中得到些什麼。
一位富有而快樂的紐約房地產經紀商自承:「我本來可以賺更多的錢;但卻寧願選擇夜夜好眠。」這位經紀商已經找到人生理想的組合:內在兼及外在的成功,只因他瞭解,成功不假外求,完全繫於一心。
人生至樂之一,是在辛苦地工作一天之後,舒舒服服地睡個好覺。在自己的床上找不到安詳的人,往往求助於心理醫生,或在夜總會、鎮靜劑中麻痺自己。有些人表面似乎擁有一切,卻不斷地向外追逐歡樂,企圖從中找到一點人生的樂趣。在成功的表象下,他們背負著空虛的重擔。
喜歡比較的人,最容易感到沮喪或缺乏價值。看到別人比自己更聰明、更年輕、更敏捷、或更適至見時,便自動下了結論,認為自己不如別人。
其實,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無關。真正的成功不以別人的所言所行來衡量。雖然我們都不免有與人較量之心,但是,最快樂的人知道「自己」的動機只是想把指定的工作做好,而非真正與人一較高下。事實上,在競爭者愈強的情況下,仍能拔得頭籌,表示你的能力愈好。而任何事業的終極目標,便是集中道行業的菁英,共同為團體努力,讓每一個成員得享勝利的果實。
享受成功後的快樂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觀察家和哲學家一致認為,亞洲,特別是中國人,將在全球的文化和經濟上,居於領先地位;事實上,已有人高呼二十一世紀是「太平洋世紀」(the Pacific Rin Century)。我相信中國人有權享受努力建設所得來的輝煌成果,謹以此書,期勉大家不要重蹈過去那些盛極而衰的社會所犯下的錯誤。
中國人憑著勤奮與決心,未來的成就指日可待。但最大的挑戰卻在於成功之後,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知道,有許多主管擁有鳥瞰全市的辦公室,卻不曾透過窗緣向外張看;許多成功的商場強人,坐擁神話般的華美屋宇,回到家卻只是吃飯睡覺;有些年輕有為的經理人,只因朋友有些地方強過自己,便始終無法知足。世界上有許多人,在臨睡前屈指細數自己的煩惱,第二天上班時又對自己重覆一遍。
真正的智者,卻總是心懷感激。首先要感念的是上天最大的恩賜--能夠活著,並且身體健康,可以勝任工作。感激現在擁有一份工作,或正接受職業訓練,甚至,可以四處找工作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感激每月所領的薪水,讓家人衣食無虞,並為將來儲蓄。感謝身邊共事的同僚,因為友誼是生命中最可貴的一件恩賜。
針對個人的環境,你也許可以列出更多值得感謝的事--你的員工、亦師亦友的上司、富挑戰性的工作、讓你保有飯碗的顧客、以及你為更美好的世界所貢獻的心力等。
好山好水有待欣賞
「樂在工作」便是在這個細數生命的恩賜而非困擾的原則下誕生,書中體認、欣賞、並感激日常工作中珍貴的點點滴滴。把每天的生活,當作攀爬一座高峰。偶爾遙望一眼峰頂,讓你更堅定目標;但每一處旅程,也自有不同的好山好水等著你來欣賞。慢慢地爬、穩健地爬,享受每一刻行經的時光。在到達峰頂、往下俯望的剎那,將是整個旅途的最高潮。
成功不是終點,而是這段遍歷好景的旅程。真正的喜悅,不在擁有你所愛,而是愛你所擁有。
(作者Dr. Denis Waitley為專業作家、演講家)(李淑嫻、鄭懷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