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濟:歐洲企業反撲美日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11-15

瀏覽數 12,050+

經濟:歐洲企業反撲美日
 

本文出自 1989 / 12月號雜誌 第042期遠見雜誌

僅僅幾年前,德國西門子公司似乎已經注定在電腦記憶晶片的商戰中落敗,但是該公司花下十億美元投資的新一代晶片在今年上市後,一切立刻改觀。

類似西門子公司的復活故事,在今天的歐洲已不稀奇。歐洲企業界自七0年代起,消沈了十多年,如今面臨一九九二的挑戰,歐洲商人個個抖擻精神迎戰。

重振歐洲雄風

在七0年代末或八0年代初上任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法國總理密特朗、西德總理柯爾和西班牙總統耿薩拉斯,均是「無國界市場」的支持者。法國經濟學家保羅.宏恩說:「這些年來,這些國家等於是投下了所有的政治籌碼,」為的就是要重振歐洲雄風。

結果也確實有效,去年歐市各國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成長三.七%,打破十三年來的最高紀錄。經濟學家預估,九0年代的平均成長率應是八0年代的兩倍,在三~三.五%之間。更重要的是歐洲企業家大受鼓舞,開始向國際進軍。連原先痛責歐洲得了「硬化症」的西德經濟學家赫伯.吉許,都樂觀地說:「一九九二是歐洲徹底改變經濟體質的機會。」 改變歐洲經濟體質最重要的一環,莫過於歐洲各國政府和私人企業聯手投資各種高科技工業。未來六年內,將完成包括發展半導體電子、電腦資訊、航空、材料、通訊系統等工業,及提供各研究機構獎助金等五項超大型計畫,耗資一百六十億美元。這種罕見的大手筆甚至讓美、日兩國相形失色。

美國企業為了積極迎戰,僅僅一九八七年一年,在歐洲收購公司或建廠的資金就高達兩百九十億美元,是一九八二年的二十八倍。3M公司的歐洲負責人哈利.漢漠理說:「一九九二是一場心理戰,好處是我們學著將產品、行銷更歐洲化,這是過去我們應該做到,卻沒有做到的。」

以科技決勝負

漢偉(Honeywell)公司的皮爾.羅梭則相信:「打贏這場仗的唯一法門是在科技上領先。」因此該公司已決定未來五年內,每年至少在研究開發方面投資五千萬美元以上。

高科技產品的確很可能是這場商戰中,戰況最慘烈的一個領域。歐洲的高科技產品市場在過去一、兩年間成長迅速,去年美國的半導體銷售量成長二五%,日本只有一三%,而歐洲卻高達三一%。未來數年,電腦的銷售量預期將每年成長一二%以上。

目前美國仍霸占歐洲半導體市場的四三%,但好景可能不長了。過去由於高科技投資的風險較高,不為保守的歐洲企業界所喜,但近兩年,受過美國訓練的一批新企業家崛起,加上新修正、有利於風險投資的歐市稅法,使歐洲在高科技方面的投資額,接連兩年超過美國。

購併則是增加競爭力的另一個方法。過去歐洲除了西門子以外,沒有一家公司規模能與美、日的跨國公司,如通用、三菱等比肩競爭。

一九八七年,瑞典的艾塞(Asea)公司和瑞士的布朗巴伐利(Brown Boveri)公司合併,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力工程公司ABB。去年它的營業額高達一百八十億美元,且與美國西屋公司聯合投資三億美元,建造電力傳輸設備。

英國通用公司的電力工程部門,也計畫與法國的奧索(Alshom)公司合併,成為全世界僅次於ABB的大公司。

法國通用公司則收購了國際電話電報(ITT)公司的電傳設備部門,而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競爭電傳工業中世界第一的地位。

通訊醫藥仍領先

此外,雖然過去十多年間,歐洲在電子科技產品方面落後美、日一大截,但在通訊、醫藥、化學、航空等領域,歐洲的一流實驗室仍極具競爭力。

以藥品為例。英國的葛蘭素(Glaxo)藥廠本已落至世界第四十五名,但它所發明的治療胃潰瘍新藥Zantac卻在幾年間,使公司營業額躍升至四十億元,位居世界第二。葛蘭素藥廠目前每年投資五億美元的研究經費,預期未來幾年內,將開發出九種新藥。

今年夏天,英國的畢奇安(Beecham)集團收購了美國的史密斯凱林公司(Smith Kline),規模甚至超過了葛蘭素藥廠。如此一來,全世界七大藥廠中,歐洲竟占了五家。

在落後的產業中,歐洲企業更把研究發展視為生命。一位歐洲企業家說:「投下巨資,挽回劣勢,是我們一致的決心。」

英國通用和法國CGE投資了六十三億美元的研究經費,要和ABB一爭高下。至於西門子公司每年以營業額一0%做研究經費,也高過同行的美國通用公司或日本富士、NEC等對手。

ABB在合併後,節省了原先兩家公司重複的研究項目,如今在無煙煤和天然氣發動機方面,已重新領先世界。在尖端半導體產品GT0方面,歐洲原本全賴日本供應,在歐市超大型計畫支援下,ABB、法義合資的SGS--湯姆森(Thomson)公司和英國瑪孔尼(Marconi)公司,共同研究開發,如今已可自給自足。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善用貿易障礙

除了企業界奮發自強外,歐市也用各種貿易障礙,幫助歐洲企業爭取競爭空間。

錄影機之戰是最好的例子。法國的湯姆森公司原已幾乎被日本壓得抬不起頭,於是歐市使出進口配額的殺手間,迫使日本勝利(Victor)公司同意,與湯姆森公司合資,並授權該公司在西德設廠生產錄影機。

湯姆森公司不僅因此苟延殘喘生存下來,而且在一九八七年,買下美國通用公司和RCA公司的家用電器部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家用電器廠商。同時,它自行開發的錄影機,已在今年正式生產。如今,湯姆森的實力已可與日本同類公司抗衡了。

又如歐市規定電腦晶片必須完全在歐洲製造,才能算是歐洲產品,予以免稅。這是為了封殺美、日電腦公司在歐洲銷售「螺絲起子式」的晶片--指自本國運來材料、零件,只在歐洲裝配、測試的晶片。這項產地政策對於未在歐洲設廠的美、日廠商造成重大損失。

箭頭指向日本

美國電腦業者指控,歐市是在執行「高科技產品的投資、開發、生產都必須在歐洲」的工業政策,根本不是貿易自由化政策。但是歐市官員辯稱,這個政策主要是針對日本。

雖然法國副外交部長伊蒂絲.克萊森在日本公開表示,美國人或許已經向日本人投降,歐洲人卻絕對不會。其實歐洲人還是心虛,至少歐洲汽車製造商都不希望政府取消對日本車的配額。豐田的一位顧問說:「他們知道,如果政府放手,

他們都會被吃掉。」目前,日本車的配額是僅准占有一一%的歐洲市場。

日本為了避免受產地政策的懲罰,除了同意使用至少四0%的歐洲零件外,同時加緊在歐洲投資設廠。一九八七年時,全歐洲只有十三家日本電腦印表機工廠,每年產生九萬兩千台印表機,預計一九九0時,年產量將達一百七十萬台。

豐田汽車去年在英國投資十二億元設立裝配廠;日產(Nissan)更早在一九八六年起,就在英國製造青鳥型車。日本的電子工業巨人,如NEC和富士通等,也宣布將在歐投資數百萬元設廠。

一九八六至八八年,日本在歐洲的直接投資成長百分之百,一九八九年初,日本人在歐洲已一共設立七百家公司,四一一家工廠,雇用了七十萬名歐洲人。

背負「傾銷罪名」

除了產地政策,歐市也以「傾銷」的罪名,來遏阻日本產品的氾濫。今年七月間。就有十一家日本製造商被控「傾銷」雷射唱盤;九月底,又有兩家電腦印表機製造商被控違反當地產品規格。

歐洲人對日本企業的戒懼,更可以從積極面看出。歐市的幾個超大型公私合營研究計畫,固然也將美國大公司,如IBM、迪吉多、惠普等,列為對手,但它們真正的敵人是日本。

例如其中最大的一項計畫--歡呼(Eureka)--的主要目的是要就數位式汽車電話、高解析度電視、家庭自動化設備等,發明出歐洲的特殊規格。有一、兩家美國公司獲准參與研究,但日本人絕對不得與聞。

製造高解析度電視的飛利浦(Philips)和湯姆森,不但悄悄研究與日本不同的規格,而且派人遊說美國政府採取歐式規格,「因為如果日本人掌握了規格,他們一定會把市場搞得天翻地覆。」湯姆森的總裁倒也直言不諱。

在同一項計畫下的一個子計畫,則是以每年五億元的經費,研究新一代的電腦記憶晶片,和製造晶片的機器、工具,以免受制於日本的供應商。

美國人在自己國內雖然跟日本吵個不休,在歐洲倒是同仇敵愾,合力迫使歐市開放市場。

種族意識作祟

美國國務院曾幫本田汽車辯稱,在美國俄亥俄州本田廠製造的汽車,進口歐洲時應算為美國車,因而不該受日本車的配額限制。最近,歐市指控日本理光(Ricoh)公司以傾銷價格,將日本本廠零組件賣到美國加州分廠裝配,然後將裝配好的影印機賣到歐洲,因涉嫌傾銷,必須加以課稅。這個案子美國也參與答辯。

同樣居於競爭的地位,美國人在六0年代大舉進犯歐洲市場,並未引起太多敵意,即使今天美國投資也不是歐洲的敏感話題。一位歐市官員坦承歐市部分官員就是不喜歡日本人,「歸根結柢,是種族意識作祟。」

姑不論種族意識作祟與否,一九九二年以後歐洲勢必煙硝瀰漫。美國貿易總署一位官員說:「我最擔心的不是貿易障礙,而是歐洲人越來越重視以集體力量推動工業。隨著歐洲國家越來越合一,這種團結的努力也會越來越有效。」

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配合政策,歐洲企業轉型已指日可待。而團結奮發的歐洲與美國、日本,將不僅屢戰歐洲,更將在全球商場上廝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