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炊,假設你是財政部長,你會怎麼做?「誰都會想要加稅,政府有錢,地方政府笑哈哈,我們做事也輕鬆,」一位南區的國稅局官員說出心底話。
偏偏財政部長李述德選擇了一條最吃力不討好的減稅途徑,讓他從2008年5月20日上台後沒多久,就被冠上「減稅部長」「敗家部長」的封號。
在財政公務體系服務長達34年的他難道不知道減稅所可能帶來的「政治」負面評價嗎?
常將「身在公門好修行」掛在嘴邊的他,打從內心將公職當作志業來經營,因為這是他最喜愛的工作。
出身清貧,更重視樽節開銷
1951年,李述德出生於彰化的公教家庭,父親在他高二時辭世,六個兄弟姊妹的教養重擔落在母親身上。在那個物力維艱的年代,李述德一早就自己做便當上學,個性獨立,並燒得一手好菜。
現在的年輕人時興騎單車環島,早在40多年前,他在高二寒假時,就與同學騎著破鐵馬,從中橫經蘇花公路再走台1線,騎了20天,完成深度之旅。沒有錢就借住學校或警察局。高三暑假時,又騎著單車繞台灣一周。
他愛挑戰極限,高中、大學時期呼朋引伴,徒步遠征中橫。南橫才剛開通,就從玉井走到天龍吊橋。多次行腳319鄉鎮,近距離體驗台灣文化,練就敏銳觀察力。
彰化商職畢業後,雖然順利通過普考,仍想在學業上精進,報考上了淡江大學銀行保險系(今保險系),畢業後如願考上高考,於退役後分發到中國產物保險上班。儘管生活穩定,強烈的求知欲仍促使他爭取教育部唯一的財務方面公費留學機會,最後得以赴美深造,並取得企管碩士學位。
回台灣後,第一志願就是財政部,「我喜歡商業,又是念商管的,如果可以幫國家管理財政該有多好,」李述德就這樣展開公職生涯,至今仍時時感念政府,讓一介平民的他可以完成留學夢。
從財政部國庫署稽核到財政部長,他歷任過國庫署、台北市國稅局、北區國稅局、高雄市國稅局及北市府財政局等單位,幾乎在每個單位,都留下紀錄。例如在高雄國稅局長期間,花了年餘時間,讓高雄國稅局在全國稽徵機關裡,第一個拿到ISO的全部認證。也讓高雄國稅局在睽違20幾年後,再次得到稽徵考核首獎。
後來,在北市府擔任財政局長期間,為解決困窘財政,每天絞盡腦汁找錢,還設置創意小組,期許同仁像梅花鹿一樣,點子多。被稱為「點子王」的他更將企業管理觀念引入公務部門,以活化公有地。
例如,在北市財政局長任內,他不賣大面積土地,只賣零碎畸零地,再將錢拿去買大塊土地,現在的信義計畫區新光三越百貨A9、A11館的土地都是他置產所得。之後採BOT模式營運,「不僅收權利金、每年還有租金進帳,再將租金證券化,把小錢變成大錢,把未來的錢變成現在的錢。」
這些作為讓北市府的公共建設得以如期完成。台北101大樓就是公有地活化成功的案子,民間投資585億元,擁有70年地上權,政府入袋206億權利金,每年還有1.64億元租金及6.8億的稅收。
當時北市府已決定要蓋小巨蛋,希望教育局能編列預算,小小的教育局怎麼可能拿得出40幾億預算,就算一年編8億也要六年才編得完。「找錢高手」李述德馬上想到財產開發基金可以調度使用,讓小巨蛋兩年就蓋好了。再交由民間來營運,一年還能拿回1億6000多萬的權利金。
提倡節流為中央省下千億
2008年,李述德「生財有道」的好本領,隨著前市長馬英九入主總統府,也成了財政部長的不二人選。只是,世事難料,馬內閣上台不到四個月就遇到颶風級的金融海嘯,面對短缺的稅入,龐大的支出,以及天天喊窮的地方首長,該如何是好?
不是開源,就是節流。重回財政部後,李述德鼓勵大家一起當「省」長。現在進入財政部大門,就有一塊記錄水電度數的看板,提醒同仁隨時關燈、關水。部長會客室,台製壁紙打敗進口品牌,塑膠地板取代長毛毯,連天花板都是最簡便的輕鋼架。
畢竟財政部是負責管錢與給錢的單位,若是真正花錢的單位不懂得省錢,仍無法達到節流目標。因此李述德當起講師,常發文請各部會科長級以上主管到部裡上「財務效能」研討會,希望他們在編列預算或作業務規劃時,能導入效能的觀念。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委員們的眼裡,李述德的財務與稅務管理得很好,資金調度得宜,還常協助地方政府開源。
例如,原本2008年預計編列970億的公債發行,但是財政部透過節流與調度部會零用金後,省下數百億元,加上稅入超收,這筆公債就不發了。另外,為因應八八水災,立法院通過整治四大水庫的540億特別預算,依照慣例要發公債,李述德硬是從中央總預算中挪出這筆錢。
一年內,前前後後幫政府省了1510億,是2009年減稅金額495億的3倍多。另外,在活用國有財產與加強清理欠稅後,又為國庫添加了1145億元的活水。
不過,節流終究只能治標。李述德必須想辦法開源。他認為在惡劣的大環境中加稅,無疑是殺雞取卵,最好是把環境營造好,經濟活絡起來後,就能「養鵝生蛋」。
他不僅不加稅,還推動「輕稅簡政」,藉此提振景氣。從2008年5月20日至2010年10月為止,總計鬆綁了351件法規,其中有46件法律案件、104項法規命令以及182項行政規則。
許多延宕10年以上的財稅法案都在他手中陸續完成,連推了20年的「取消軍公教免稅」案也終於在月前三讀通過。其中,又以2009年1月13日,將50%降至10%的遺產與贈與稅法修正案,以及2010年6月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20%降為17%的案子最受矚目,一度引來各界的撻伐。
李述德指出,減稅是過程、手段,絕不是目的,「沒有人想當減稅部長,我也很想加稅,」這幾年大環境不允許,減稅無非是希望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到時機成熟時,該加的稅一定會加。 就以遺贈稅來說,以前最高稅率50%,一年稅收不到200億,一年往生的14萬人中,約4000人需要繳稅,被課最高級的卻不到150人,有錢人都想辦法將錢移走了,最後課到的都是中產階級,對國庫不僅沒幫助,也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
這些早就該調整的稅法,遲遲無法修改,因為誰都不想背上「圖利財團」的罪名。李述德一上任還是做了,一年後,遺產總額從2008年的5000多億增加到2009年的7000多億。2009年遺贈稅才200多億,去年是400多億,即便扣除台塑王永慶100多億的遺產稅,稅收還是比前年多。而去年全國賦稅收入也比前年增加830億元。減稅金額占稅收比率已經回到他就任前的0.85%。
數字會說話,現在似乎沒有人再將砲火對準「遺贈稅」與「減稅」的議題了。難怪立法委員蔡正元說,「他是適格的財政部長,並不是被汙名的減稅部長」。
養鵝生蛋讓地方財政現曙光
雖然硬是幫政府省了1510億,但面對天天要錢的地方首長,李述德必須找出釜底抽薪的辦法。
在北市府財政局10年期間,他深知地方的財政窘境,當年也嚐過中央土地增值稅減半的苦楚,北市府年稅收就減少200億,他將心比心,擔任部長後,寧可減中央的稅,絕不輕易減地方稅。而且還進一步將「養鵝生蛋」的方法,傳授給縣市首長。
財政部有許多散落在各地的國有地,無法逐一管理,地方如能活用,將紓解建設與財源不足的困境。例如台東縣是資源少的農業大縣,連一家電影院都沒有,縣長黃健庭已決定與中央合作,將車站對面荒廢多年的國有地由民間招標,開發成商場與電影城。
而原本彰化縣高鐵站沒有預算興建,李述德想到「由高鐵建設基金拿出50%、地方政府平均地權基金支付一半」的方法,等場站開發後,土地自然增值,地方就有土增稅收,再來償還債務。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也是。李述德說,其實中央與地方可以運用的籌碼太多了,將「養鵝生蛋」的觀念散播下去後,地方政府就能生財,「以前的政府是花錢辦事,進步一點的是辦事不花錢,最好的是會辦事還能賺錢。」
為民著想解決長年酒價問題
為讓同仁全部動起來,李述德成立創意會報管委會,要大家一起參與,每季評審發放獎金以資鼓勵。雖然這不是強制性工作,財政部同仁卻戰戰兢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財政體系34年的李述德對國庫、賦稅、國產業務的熟稔程度,絕不輸承辦員。採訪過他的記者都對其專業豎起大拇指。「他是有理論基礎又有論述、行動力的財政部長,」一位待了20多年的同仁說。
每天早上7點,局處首長的手機就會傳來當天相關的財政新聞簡報,各單位可應實際需要因應。李述德非常注重社會的反映與民眾需求,以此作為施政的參考。
打從他進入財政部開始,就要求同仁確實掌握業務,並站在民眾立場服務,絕對不能說:不行、不准、沒規定、要罰錢,必須語氣溫和,想辦法幫民眾解決問題。
蔡正元說,「他從基層做起,熟悉業務,不唱高調,很務實。」例如米酒每瓶從180元降到50元,再降到25元,幕後功臣就是李述德。米酒調高稅率是當年加入WTO後的事實,偏偏他不這麼想,走馬上任後,就找業務單位討論,想到一個突破點,不妨從度數著手,每度課2.5元,米酒酒精度19.5度,折算後售價為50元。
他還是不滿意,最後想到「料理酒系」項目,乾脆在瓶身打上「料理專用」四個字,價錢回復到最早的25元。對於美國的質疑,他回說,「如果你也願意將威士忌打上料理專用,並放在與醬油同樣的架上,就能享有同樣的稅率。」
這不僅解決薑母鴨商家、家庭主婦之苦,台灣菸酒的米酒銷售量也從慘兮兮的750萬瓶增加到8000萬、1億8000萬瓶。「私酒沒了,也沒有食用安全與查緝的問題了,」他希望同仁都能用同理心幫民眾解決問題。
儘管李述德掌管的是3萬6000名直屬員工、市價值4兆6000億的220萬公頃國有土地,以及每年17個稅目1.7兆的稅收以及1.1億件的稅務案件等龐雜業務的財政部。但是,隨時看到的他都是一臉的笑意與從容不迫。他說,人會有壓力、惶惶不安,是因為對自己沒把握,「我瞭解財政業務,所以不害怕。」
但當上財政部長後,他還是常深陷「意識型態」的有理說不清,例如他一塊地也沒賣過,外界卻罵他是敗家部長。倒是財金背景出身的蔡正元說出李述德的心底話,「說他敗家部長實在沒道理,錢不是他花的,怎麼不去罵花錢的部會首長。而且賣地的也不是他,調資料看就知道了。」
較令外界訝異的是,李述德雖然貴為國家財務大臣,卻是內閣裡較為清貧的部長之一,至今兩袖清風,妻子已經退休,只有一間成功國宅的老房子,戶頭存款不到500萬,還要培育兩位在國外念書的兒子。不過,他倒樂在其中:我也是五子登科,有兩部摩托車(兒子使用)、一部腳踏車,只是銀子不多而已。
想當年,父親只當到科長,他做夢都想不到可以超越父親。他的成就感來自於每天能幫國家、民眾解決問題。他所求不多:每天高高興興上班、快快樂樂回家。
不過,面對吃緊的財政以及五都17縣的新局,中央與地方對經費的需求只會日益加大,看來,他還有一場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