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書,2000年出版的《蛋白質女孩》,銷量破百萬的成績,將他的名字推向知名作家的欄位。
他在外商公司擔任過小職員,後來成為企業總經理。
他現在主持廣播,之前也主持過電視節目。
2010年5月,他創辦了夢想學校,校長和唯一的講師都是他自己。一般人眼中「辦學校」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對他而言,卻是實踐一場做了十年的夢。
這就是王文華。外表依舊十年如一日的清瘦、簡樸,時常身穿簡單的白襯衫加牛仔褲,說起話來依舊嗓門大、笑聲可以穿透一面牆。但生活與工作卻經常百變、多樣、不斷嚐新。
若說他最近最熱中的一件事情,便是夢想學校的成立,然而這也並非王文華頭一回嘗試創業。2007年時,他便與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共同創辦若水國際公司;而夢想學校更不是他首度開班授課,因為他早有在大學進修推廣部擔任老師的經驗。
喜歡鼓勵人 辦學校圓夢
一直以來,王文華的諸多嘗試與夢想,說穿了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從史丹佛大學MBA畢業,他先後在華爾街和東京工作數年後才回到台灣,十多年來扮演過作家、節目主持人、企業總經理的多樣角色,也常受邀到企業裡演講,分享他對經營管理和行銷創意的見解。
十多年後,王文華發現自己最愛的角色並不是董事長、總經理這類頭銜顯赫的領導者,而是善於分享與鼓舞的演講者。因為喜愛接觸任何能夠帶來啟發人心的事物,給別人快樂、啟發與娛樂別人,正是他從小就展現的個人特質。
王文華印象很深,讀國中時,老師要求班上同學才藝表演,全部的同學都害羞害怕,只有他自告奮勇,拿起掃把就充當麥克風,上台唱起當時高凌風招牌歌〈燃燒吧!火鳥〉。
到了大學時,台大外文系舉辦才藝表演,王文華再度自告奮勇,拿著湯匙打節拍,唱起民歌〈微風往事〉。
外文系畢業傳統是公演一齣英文話劇,最後還是他上台擔任男主角。
或許是天生細胞裡的表演因子作祟,進到王文華近年來開設的夢想學校課堂裡,也彷若參與一場熱鬧的演出,娛樂性十足。
名稱超老套 內容卻很生動
乍聽夢想學校的課程名稱,或許會引來「又是些老生常談」的疑慮。像是針對上班族如何提升職能的「成功十步驟」系列單元,分為認識自己、設定願景、建立商業模式等十堂課。
但奇妙的是,王文華就是有辦法讓課堂變得有趣、笑聲不斷。
1月初的台北街頭,臉旁吹拂過的盡是濕冷的空氣,但走進林森北路上的一家飯店3樓會議廳內,卻有另一番景象。
展廳裡約20張的大圓桌都坐滿了人,這天的活動是一家銀行業者每半年為員工舉辦的進修講座,邀來王文華為員工們上課,主題是激發潛力的五大祕訣。
「我先用一則廣告讓你們感受熱情的重要,」開場後不過五分鐘,站在投影幕前的王文華直接讓影像畫面代替他說話。
影片中只有一名嬰兒的臉部特寫,坐著搖椅前後擺盪的他,臉上的表情一下哭、一下笑,正當觀眾摸不著頭緒時,鏡頭拉遠,原來小嬰孩面朝向窗戶,外頭一個大大的速食店招牌,隨著椅子擺動高低,一會兒出現、一會兒消失在他眼前。
答案揭曉,在場觀眾全都露出會心一笑。長度不到一分鐘的廣告,讓很抽象的熱情變成淺顯易懂,「這是熱情的重要,每個人都要找到你心中的麥當勞,」王文華對著觀眾說。
電影當教材 不用教科書
在他的巧思之下,談到顧客經營策略,電影《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的片段也能是最佳教案。當片中的廣告主劈頭表明不會下廣告時,影星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飾演的運動雜誌業務員卻能以退為進,當下不採取多數業務員奉行的死纏爛打招數,反而令客戶印象深刻,「這招叫作放長線釣大魚,」王文華再度笑著說。
這便是夢想學校的一大特色:沒有教科書。因為書上的一段話、一篇企業報導、一則廣告或是電影片段都可以是教材。
為什麼教學要融入大量的影音?因為王文華很清楚這世代要用視覺的方式溝通,「不讓人打瞌睡」是他的最高原則。
「如果10、20分鐘內,課堂裡光只有老師講話和黑白文字,我也會想打瞌睡,」於是他將內容呈現的元素多元化,文字、照片相互搭配,找來廣告、甚至電影片段融合在一起。
這讓聽過他演講或上過他課的人,都留下一種感覺,圖像、影音素材總是比文字來的多。
他由其懂得善用影音魅力,藉助電影片段刺激學員發言,原本氣氛生疏的教室裡,在王文華精挑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五分鐘片段後,多數學員都搶著發表感想,熱烈地討論起各自在職場面對主管指派的各項高難度任務,他大呼,效果屢試不爽。
另一方面,讓夢想學校和一般商管課程有很大差異的部分,在於前者的教學素材以實際案例為主,沒有文字艱澀的理論,也不像MBA、EMBA的個案分析,會用上40、50頁的投影片去研究一家企業。
王文華總是用最簡單的故事,因為他相信講故事才容易觸動人心。每場活動王文華都強迫自己至少要丟出20、30則故事,廣泛蒐集國內外資訊,選用世界級一流企業各種成功和失敗的過程,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賈伯斯(Steve Jobs),關於經營策略、行銷、執行等各種真實故事和學員分享。
當談到如何達到傑出業務,王文華便舉出郭台銘為例,回顧當年郭董是搶先同業,趁著外國採購經理還沒到台灣、在來台的飛機上便談妥生意的故事作為教材,顯然就比告訴業務員要積極主動,這種教條式宣導來的更容易教人領會。
雙向式教學 學生是主角
仿照工作坊強調互動的教學模式,更是夢想學校的重要元素。
講課時,王文華不站在講台上,而是手持麥克風、在桌間來往走動,話講到一半還會隨時拋出問題,接著把麥克風交出去,引導學員發表看法,有時還要適度地挑撥離間,讓不同論點的學員各自陳述想法,激發討論火花。 「單向式教學絕不夠,一定要雙向互動、還要多向,」因此王文華說自己不是主講人,頂多只是主持人,學員不是來向他學東西,而是跟彼此學,學員不是只有來聽課,也要說話、參與、貢獻。
鼓勵學員的發言是種挑戰,因為群眾可不是永遠都很聽話。
既要觸動學員,又不能讓討論話題漫無方向地擴張,適時抓回主題、掌握課程流暢度,王文華的心態不是在準備一場演講,反倒比較像在製作一齣電視節目,「有時更像在製作一場奧斯卡頒獎典禮,」於是他既是導演、編劇、還身兼演員,確保每個環節都要緊緊相扣。
夢想學校「創校」至今,已有五屆學生,150多人校友,成員來自各行各業的上班族,年齡層多為25~45歲左右。
同學間彼此還會以圓夢一班、圓夢二班的方式相稱,在去年年底舉辦的一場校友返校日上,不少一班到五班的學生都回來團聚,分享彼此近況。
學員上課後 有勇氣築夢
學員之一的張歌恆,是夢想學校忠實的支持者,同樣一堂課來上過兩遍,出席次數僅次於王文華本人,在學員間被暱稱為「副校長」。
習慣了死板單向的學習模式,五年級生的張歌恆過去從不知道,原來上課也能如此有趣。
「沒有僵化的教條,Tom(王文華的英文名)講的故事都很簡單,卻可以讓人反思很久,」深受啟發的張歌恆,過去在工作上常看不慣同事、主管間得過且過的處事心理,如今鼓起勇氣,自己創業當老闆,改變以往逆來順受的工作態度。
另一位學員洪敏堯是業務員,加入夢想學校之前,也在自我人生和職場發展的瓶頸中掙扎,終日忙碌卻找不到努力目標,但聽過王文華講述熱情的重要之後,「我現在開始練習跑步,學習執行和堅持,」從每天幾公里、點滴增加練跑的公里數開始,洪敏堯逐漸對自我更有信心。
也有即將要畢業的女大學生坦言,看到王文華分享這麼多國內外大企業的成功案例,很讓人感動,體會到自己還有很大努力空間。「同樣是在講培養能力的重要,父母師長的告誡都太嚴肅,我心裡會有抗拒感,但Tom傳遞的方式很有說服力,」七年級生的她開始準備留學考試,認真思考未來的下一步。
幫夢想打基地 房子學生決定
上王文華課程的學生,共同的特質是渴望改變。以前很少有人告訴他們,面對職場和人生怎樣做得更好,現在這群人都在夢想學校裡努力找尋生活的定位。
奇怪的是,在夢想學校裡教書,王文華卻從來不問學生的夢想是什麼。
「人在追求夢想時會有三個要件,What(夢想是什麼)、Why(為何有夢想)、How(怎麼達成夢想),我的教學只重視後兩者,」他解釋,夢想會不斷轉變的,What的延續性最小,可能今日的夢想和五年前的又不一樣,但為什麼有夢想和怎麼做到,兩者的持續性很高。
這麼多年來,王文華跟各種讀者的接觸很多,看到很多人對於生活現狀不滿、焦躁,渴望改變卻還未找到明確目標。他認為自己能做的不是去告訴人該擁有哪些夢想,他要啟發的是人的內在動機,先學會世界一流的觀念和技巧,一輩子都受用。
「就像一把電鑽,我幫你把馬達和握把建好,至於前面要換哪種功能的鑽頭都可以轉動,」王文華的任務是幫夢想打地基,最後要蓋成什麼樣的房子,交由學員自己決定。
現在的夢想學校除了有開放一般人報名的小班授課,王文華透露,未來將花更多時間深入企業。
到企業授課 擔任主僱橋樑
不同於過去被動受邀到企業演講,今年起王文華正式以夢想學校的概念,走進企業為他們量身訂做所需課程,扮演老闆和員工間的橋樑。
「許多一流企業的成功都是立基在員工與老闆擁有相同願景,但多數老闆往往和員工缺乏溝通,」王文華希望藉由夢想學校穿針引線,一方面培育員工具備職場競爭力,一方面協助企業養成優秀人才,讓員工目標和企業願景能相輔相成。
他舉例,前陣子有家公司不知如何帶領旗下的七、八年級生員工,便請他為主管們辦講座。
回顧自己過往的經歷,王文華自知在某些領域的表現不算出色,「我是個平庸的總經裡,但至少還算是傑出的講師。」經由失敗的經驗,他懂得發揮從中學到的技能,例如擔任過企業總經理,更能深刻瞭解企業營運和主管的思惟模式,換個角度轉化成他教育一般員工如何具備職場競爭力,和激勵員工的方法。
本身體驗過眾多職場領域,王文華慶幸自己能享有兩種人生,一半是文學、一半是商業。種種經歷在他今天看來,都是成就夢想學校的必經之路。
受限於獨特的授課模式,短期之內,夢想學校有著無法規模化的限制,只能憑著一人單打獨鬥,但他還是很樂在其中,就像是當年在教室裡拿著掃把就能高歌的孩子,愈是沒人走的路,依然能義無反顧。
關於夢想學校未來的發展規模和確切目標,王文華也還沒有答案,「我並不是等全部準備好才開始做,」他說。 或許要實踐夢想的人,就是要有這種「做就對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