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借重美、星經驗, 系統式吸引人才

召喚全球頂尖人才

陳宜平
user

陳宜平

2010-12-21

瀏覽數 25,000+

借重美、星經驗, 系統式吸引人才
 

本文出自2010華人峰會專刊

有人說,人才戰爭,是21世紀一場最受矚目的爭奪戰,爭奪的則是全球最稀少的資源——人才。

如何吸引世界頂尖的人才,不只是學術界和產業界方興未艾的議題,更是國家層次的重要戰略。

人才的聚集,如何與國際接軌,需要各方的智慧來探索,本場論壇,特地由紐約大學理工分校校監兼前校長張鍾濬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勃林克萊(Joel Brinkley),以及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羅家良,一同探討跨國別、跨民族的用人制度。

曾是「華裔校長」的張鍾濬,是擔任這場人才論壇主持人的最佳人選,因為他就是被召喚到美國的學術界風雲人物。

台灣人在美國擔任大學教授的比例很高,但是當校長的卻屈指可數,張鍾濬便是其中之一。

在張鍾濬11年的領導下,紐約理工大學積極向國際促銷,使該校學生的族裔愈趨多元化,尤其是擅長科技、工程的華生,幾乎占該校研究所學生的20%左右,其中不但有許多台灣學生,來自香港和大陸者也很多。

轉任校監之後,張鍾濬則更專心於教育家的職責,為該校規劃更多更具遠見的長期計畫。

只靠高薪 不能吸引人才

來自美國的勃林克萊,出身新聞世家,他的父親大衛.勃林克萊(Daivd Brinkley)在美國新聞界投入與貢獻54年,是美國各界備受敬重的新聞主播。勃林克萊克紹箕裘,曾任《紐約時報》白宮記者和外交記者,更是1980年普立茲獎的得主。

勃林克萊目前是史丹佛大學的傳播系教授,兼任《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每週新聞專欄撰述。

有趣的是,另一位與談者羅家良,則是史丹佛大學的校友。從新加坡派駐到台北已經三年的羅家良,堅持用中文演講,專業外交官的良好風範,贏得在場許多人的讚許。

談到人才,台上與談人一致同意,高薪並不是吸引頂尖人才的唯一原因,能不能創造讓人才發揮能力的舞台,能不能經營出一個讓外來者覺得生活起來舒服的環境,也是關鍵原因。

目前住在矽谷的勃林克萊,曾經與當地的中國和台灣籍工程師聊過,發現他們來到美國是因為可以改革創新,這正是美國吸引人的地方。

羅家良則和與會人士分享,同為小島國的新加坡,是主動與人才對話、交流的。

新加坡政府清楚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因此先是發展經濟,然後打造優質的生活環境和友善社會環境,從制度、政策、文化等各個面向下手,像是一個系統工程般,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優秀人才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美星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引得現場聽眾不斷提問,氣氛相當熱絡。以下為論壇精采內容。(文∕邱莉燕)

〈主持人〉張鍾濬:很高興能有機會跟大家一起來談談如何吸引全球頂尖人才。

這次也邀請到勃林克萊教授和羅家良先生,一起談談美國和新加坡不同地區的觀點,非常感謝這兩位主講人遠從海外而來。

首先我們歡迎勃林克萊,他成就非凡,在《紐約時報》當記者的期間,他獲得了普立茲新聞獎,現在他是史丹佛大學的教授。

來美國是因為可以改革創新

〈與談人一〉勃林克萊:謝謝,我很高興來到這裡,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台灣,我覺得台灣相當有趣。

如果讀我個人簡介的人,可能會覺得我是個傲慢、自大、愛擺架子、沉悶、自尊心強的人,我必須承認,大概只能勉強做到以上五項的其中三項。

我可以老實地告訴你,來到美國的頂尖優秀的人才,並不只是因為美國提供的高額薪水而來。

這禮拜我撰寫了眾所皆知、中國人民幣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2010年全球各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7%,然而中國的成長率卻是10.5%。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應該有很多原因,而我個人認為貨幣不平衡是一大主因。

當我談論中國時,可能無法像在場的各位,表現地非常圓滑,也可能會有人不同意我的說詞。

我此行是要來告訴大家,現在的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他們是憤怒的。我是真實地呈現,我不想攻擊中國。

我目前住在矽谷,到處都可見中國和台灣的工程師,就像台灣一樣,中國培養出極度聰明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人才。

那些和我交談過的人告訴我,他們來到美國是因為可以改革創新,這就是美國的專長。

人人有機會發展個人才能

美國有很多做不來的事,但是創新一直是擅長的部分。

在美國,他們不會因政府的打壓而受阻礙,以及承受被迫要模仿而非創新的壓力。

美國企業的製造部門正在縮減,客服企業外包大部分的工作到海外,像是印度、泰國、印尼和中國。然而,創造和革新仍是美國的強項。Google、Apple、Facebook、Twitter等多項創新,以及手機、數位電視、網路都是在美國製造的。

美國的發展是基於,人人都有平等機會去發展個人才能,以及追求自己的欲望。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這樣的信念深深植入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我們無法完全實現這樣的想法。

在場的人都是老闆或經理,老實說,我也不確定美國人是不是感激你們為我們國家所做的一切,美國對於移民又愛又恨。

我們瞭解高度專業人才是經濟成長的催化劑,而且會帶來數不盡的有價值的貢獻。但是同時我們也擔心,這些移民會奪走美國人民可能的工作機會,因為外國移民的薪水相對較低。

這些人認為移民的工作簽證,是外包的另一種形式,把工作機會發放到海外去。

一位知名的部落客近期寫道,藉由發放更多工作簽證及接受更多外籍工作者,美國將會從內部開始分崩離析。這不是普遍的觀點,但也不會很罕見。

對於工作簽證的反對聲浪,大約從十年前網路泡沫時萌芽開始,美國電子工程和電腦科技的代表團體,抗議外國移民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

政府也做出回應。2003年,移民當局減低了外國工作者的簽證數量,從每年19萬5000張簽證縮減到6萬5000張,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到先前的數量。

美國是全世界的創新泉源

美國到底如何吸引頂尖優秀人才呢?老實說,當我在準備此演講時出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在各國看到的情景,尤其是那些對美國有高度敵意的國家,例如埃及、蘇丹、巴基斯坦、約旦。

在這些地方,我隨機問人們對於美國的看法,他們就冷笑且唾棄。

奇怪的是,我可以在以上任何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星期二的早上,在他們國家的美國大使館前,看到上百人排隊,要進去申請美國簽證。

我問他們,如果那麼厭惡美國,為何要申請簽證呢?他們說:「我不喜歡你們的政府,但是我喜歡你們的人民。」「我想要給我的小孩一個較好的教育環境。」「我覺得在美國我可以有較多的機會。」「我媽媽生病,但無法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他們愈說我愈驚訝。

我今日的結尾是,美國並不是一直都是值得欽佩的國家,我們有很多應感到慚愧的事情。

儘管有問題和錯誤,美國仍是獨一無二的。美國在全球,仍扮演著創新泉源的地位。

即使是一個擁有高度技能的人,在美國也要跨越重重困難才能得到工作機會,但是,大部分的人一旦得到工作之後,就會覺得一切都值得。

如果有選擇 最想去新加坡

〈與談人二〉羅家良:新加坡是世界各國中積極吸引人才的政府,就像美國。但美國政府不需要很積極地吸引人才,人才就會自動往那邊流動,因為美國是經濟基礎強盛的大國。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我們的做法就會不太一樣。

在小國之中,新加坡可以算是最積極吸引人才的國家之一。新加坡到底是怎樣做?如果太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等於講出了所有的祖傳祕方(台下笑),所以我在這裡換個方式,用人才的角度來思考,問一個問題:「人才,你為什麼想要去新加坡?」

8月10日美國的蓋洛普(Gallup)民調公司,訪問全世界34萬人,做出了一個排名。調查題目是:「如果可以去你想去的任何國家,完全沒有限制,那麼你會去哪一個國家?」結果,新加坡居於榜首。

如果這些人都可以去想去的地方,新加坡的人口會增加219%,等於是現在人口的三倍,第二名則是紐西蘭。另外還有些有趣的數據,例如美國人口也會增加六成,日本則會增加一成,中國會流失6%,台灣排名91,會減少21%。

新加坡的生育率非常低,只有1.18%,但是新加坡的人口,從1970年代一直到2010年,卻一直都在上升中。

各位可能會浮現一個問題:生育率那麼低,怎麼人口還會上升?答案很簡單,新加坡是一個自由貿易港,進出口都是自由的,即使人才不夠,也可以進口。

靠穩固經濟和多元環境招賢

人才為什麼想要來新加坡,我覺得有三大原因。第一,經濟的基礎。第二,剛才勃林克萊也說,錢不是萬能,人才也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所以優質的生活環境很重要。第三,生活環境有硬體也有軟體,因此軟體環境也很重要。

我相信新加坡所建設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已經是亞洲最大。打個比方,當時我們和美國談的FTA條例中,新加坡可以免除外貿限額制度(quota system),又免課稅,所以即使在新加坡做會比較貴,雖然沒有像在菲律賓或者印尼那麼便宜,但有些廠商覺得還是值得。新加坡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雙語優勢。新加坡人的英文,絕對不會講得比其他英語國家好,中文也不會講得比大陸或台灣人好,可是精通雙語,能讓新加坡成為東西方的橋樑,讓兩邊接軌。

有一位中東酋長跟我說,他看到了中國的經濟潛力,因此想把女兒送出國學習中文。但是酋長說他的女兒一點中文都不會講,如果把她丟在中國可能會很痛苦,可是她會說英文,所以打算將她先送到新加坡學一點基本中文,等到有一些基礎後,再去中國。

讓新加坡成人才的第二個家

有了麵包後也需要生活,除了經濟方面的要求,許多人也會期望世界級的生活水平。

有人要看山看水,有人要聽歌劇、有的要看F1賽車,有些人甚至要去賭場。吸引人才不夠,也要吸引他們的家庭。許多人都會希望帶著妻子跟小孩。高薪可以吸引到人才,但如果人才的太太不想去,是不可能留住人才的。 這時政策就很重要,歡迎國外人才的政策是關鍵,例如,容不容易拿到居留證,小孩容不容易上學校,銀行戶口容不容易開。

身為外交官,我自己有很多切身的經驗。在台灣的銀行開戶,就很不容易,我第一次來的時候,想拿張信用卡都很困難。

其他的政府常用低營業稅吸引企業,可是請外國CEO卻取決於個人所得稅,所得稅太高的話,CEO多半不願意來。如果要外國人長期居留的話,遺產稅也很重要。還有一點是雙重課稅。有的國家無論公民在哪裡,只要擁有國籍都會收取稅金,如果這時候簽了雙重課稅協議,他就只需要給一次。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社會,所以對外國人十分友善。對很多國家,外國人只是一般勞工,來工作幾年後就走了,但在新加坡,政策、態度都不太一樣。

碰到很好的人才時,我們提供機會讓他成為永久居民,使新加坡成為他第二個家。

最後,我要強調,吸引外國人才不是單方面,而是整個系統式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新加坡是一個島國,島國要成功,更不能沒有人才,謝謝各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