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550年歷史的日本池坊華道,也要參與台北花博盛事。700多位台、日花藝專家要用9天的時間,從2010年2月19日到27日在爭艷館舉辦「東洋花藝大賞」,展示200到300件作品,還要讓國人免費體驗插花藝術,親近日本花道。
參展規模 台灣史上第1
池坊是日本最著名、歷史最悠久的花道流派,目前在美、法、加等28國,成立108個支部,組織規模十分龐大。
台灣現在有兩個支部、10個支會,會員達數千人,估計全台有超過百萬人學過池坊花藝,顯然和台灣有深厚淵源。
池坊插花藝術多次在台灣舉辦展覽,「這次卻是池坊華道傳到台灣以來的最大展覽,」負責策展的日本華道家元池坊幸梅支部支部長施能衡表示。
他表示,人人都喜愛欣賞花草,而對池坊華道來說,花木不但美麗,更可以反映內心的感情,從大自然取材的花草枝葉,經過重新配置,能讓它們在新的環境賦予新的美感,也表現插花者對自然的印象。
本次「東洋花藝大賞」的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台灣花材,展現台灣之美。特別的是,池坊領導人、也是第45代傳人專永家元,將會來台主持開幕典禮,大家也能看到他創作的大型作品。
承襲傳統 兼具創新風格
東洋花藝展覽分為四個主題,首先是介紹池坊華道和日本文化的發展歷史,讓觀眾有初步認識。
花道在日本成為一門藝術,和佛教傳入有很大關連。大約在1500年前,人們為了感謝神佛庇佑,開始插花供佛。隨著時間演變和環境影響,插花逐漸發展成不同的花形,提升到藝術層次,甚至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
翻開池坊華道的歷史,位於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頂法寺是池坊的起源地,據說第一個插花作品就是在那裡完成的,從此以後,日本有了插花學校,學校就叫作「池坊」,指的是源於池邊,每年也吸引全球無以計數的人前來這座廟學習。
為了幫助大眾迅速認識池坊華道,展場以簡單易懂的圖文介紹550年來代代相傳的池坊歷史,還有作品展現立花、生花、自由花等三種插花類型,表現池坊兼具傳統創新的精神。
施能衡解釋,立花對映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搭配對立又相輔相成的花材,風格莊嚴卻帶著華麗,表現自然景觀之美。生花採用簡單的手法,花材使用不超過三種,具有禪味,又顯得高雅;自由花則強調插花者的創造力和花材選擇。
表演精湛 競賽水準極高
第二個展覽主題則是池坊作品展。在九天的展期裡,分成三個檔期,每三天就要更換展覽品,從15公分的迷你作品、60公分的中型到數公尺的大型作品,要讓觀眾體認花道可以融入生活。
9月中旬的一個週末,池坊華道在台北101大樓表演花道藝術,四名身著和服的中、日花藝老師手捧花瓶、花材、水壺,走上舞台,她們每放下一樣物品,就對著觀眾鞠躬行禮,舉止輕柔又端莊。
嫁到台灣的日本花藝老師久保知子,擔任當天的插花者,她雙手緊貼大腿,踩著小碎步,慢慢走到表演席,只見她拿起玫瑰、狗尾草、文心蘭、大熊草等花材,創作「自由花」類型,表達對季節的感受。
雖然時序入秋,久保覺得天氣依然炎熱,可是,又帶著少許涼意,她選用棗紅色花瓶,逐一檢視花材,調整花草的柔軟度,接著,就用剪刀修剪長度,插進瓶中,完成作品後,還不忘用抹布擦拭花瓶,清理桌上的花屑,姿態相當優雅。
一旁的助手仔細檢視,確定無誤,才放上展示桌,「這是池坊華道的插花禮儀!」施能衡表示。這樣的花道表演在東洋花藝大賞期間,每天都將演出三場(見表),每次表演半小時,精采可期。
展場中另一個賣點則是作品競賽,參賽者門檻不低,必須獲得支部長推薦,約有70人與賽,可以想見作品水準。施能衡說,競賽是為了交流,優勝者並沒有獎金。
融入環保 體驗花道樂趣
展覽的第三個主題是「Eco-ecology friendly」活動,顧名思義,和環保意識有關。池坊華道透過作品,表達對地球的關懷,花藝老師利用竹筷、小樹枝等剩下的花材,以及回收的舊報紙、寶特瓶,搭配多種花卉,廢物利用,做成大型作品。
施能衡說,台灣不常見到回收材料製成的花藝作品,觀眾將會耳目一新。每逢週六、日,日本花藝專家現場示範大型插花,並且以一小時講解花道精髓。
至於第四個主題,名為「遊心之花」,將展出用生活器材、花材做成的作品,經過巧思,花瓣可以做成小雞、小鴨造型,廢棄的小香水瓶也能變成花藝乾坤,這項展覽讓民眾了解,信手捻來,俯拾皆是花藝樂趣。
參觀完池坊華道,有興趣的民眾還可以現場報名DIY,跟著老師免費學習,體驗插花。施能衡認為,只要民眾因此對花藝產生興趣,這項展覽就相當有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