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來,台灣失落了精神層次、文化活動的意識。
由於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主政者的注意力始終放在經濟跟國防上。換句話說,只顧全了民眾謀生層面的要求,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無邊膨脹謀生活動
我可以用「六十分理論」來解釋謀生和精神層面兩者的關係。人類為了維持生命的存在,六十分以下是免於匱乏、恐懼的謀生活動,缺之不可;達到這條及格線後,就應轉移努力方向,致力實現精神層面、文化領域的意義與價值。諸如人的尊嚴、自信、自愛感;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屬、一體感。
近二十年,台灣的經濟能力已遠遠超過謀生所需,但因社會大眾一向習於謀生習慣,中國傳統裡的文化活動在社會倫理--禮教崩垮後,也幾近滅絕,整個台灣繼續不斷地把六十分以下的謀生活動加以膨脹,無漫無涯地追求洋房、汽車、名牌、官位……,因此,每個人都感到自已仍然處在匱乏的壓力之中。
匱乏的壓力使名聲、權力、地位變得和吃飯一樣,沒有不行。大家打拚追逐,人際關係的依據,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當一個人膨脹到深覺所有人都在威脅自己的生存時,就沒有親愛、道德可言了。一切的活動都被歸類脅謀生的性質,都變成迫切而沒有永恆價值的消費行為。
走賺錢主義路線
台灣的生存意識過度強烈,強到無止境的打拚,勤勞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由自由心靈所選擇的德行。強到一個人當兩個人用,無限量地把自己的時間、體力換成金錢,不曉得適可而止。結果外匯存底大量增加、社會上游資氾濫,台灣的出口成績,事實上是一種用精神飢餓做代價的盲目輸出。
因此,台灣經濟起飛後走的並非資本主義路線,而是夾帶著窮人心態的賺錢主義--勤勞打拚為了賺錢,賺錢為了炫耀。這種賺錢主義發展到現在,已經嚴重到竭澤而魚、無所不用其極;人人以為打拚賺錢就是有價值,絲毫沒有尊嚴、羞恥感。
如何能讓社會大眾覺悟到精神層面的重要?治本之道得從各級教育著手。我們需要有遠見、不為求連任而忙作秀的大政治家,在目前的教育裡導進精神生活的內涵,導進人格教育、感情教育,這種努力不是短期可以見效的,但唯有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人民才能有恥且格。
(曾昭旭為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
(溫曼英訪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