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國科會九年補助研究的清大教授劉怡維,以「質子現在變小了」為題,登上7月初《Nature》期刊的封面,論文指出質子半徑比目前所知的小了約4%、體積小12%。
研究一發表,轟動海內外,預料五年內全球無人能超過這項研究,世界物理教科書也可能得改寫了。
消息傳來,媒體對劉怡維冠以「台灣之光」,國科會主委李羅權也笑得相當開心。他說,最近幾年,每隔一段時間,台灣就有優秀的科學家陸續獲得國際獎項,這表示政府長年重視科學教育、研究,加上鼓勵創新,才有如此結果。
「我們的知識經濟指數,去年在亞洲的排名第1,」李羅權引述世界銀行的資料,台灣因為天然資源不豐富,必須靠人力資源,以科技、發明為競爭力,也因此在全球競爭力指數的科技、創新類別,都有不錯表現。
今年洛桑管理學院公布台灣的技術建設、科學建設皆排名第5,比去年都有進步,WEF全球競爭力2009年評比台灣的創新鼓勵是第6名、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才第7名、創新能量第 13名、科學研究機構品質為第18名,排名都較前一年進步。
李羅權分析,21世紀以來,政府逐漸增加GDP的研發經費比率,目前是2.77%,排名全球第7,超過英、德,到了2012年,將提升到3%,由於人才受鼓勵,台灣科技在國際上也出現影響力,每百萬人的專利數近兩年連續也是世界第1!
細數台灣學術研發人才,不論在科技、醫學、農業、環境等領域,近幾年崛起的新「台灣之光」,案例不少。
醫學有突破,養殖業可做外交
例如,中研院院士李文雄,接受國科會補助,研究動物微RNA基因,去年就獲得世界遺傳學之父、英國遺傳學會的孟德爾獎章,中央大學教授葉永烜參與多項大型國際天文計畫,則被視為當代彗星專家。
長庚大學醫學院院長魏福全改良顯微重建手術,被美國整型外科醫學會選為500年來最重要的創新發明醫師之一;台中仁愛醫院副院長張國華自創12項脊椎手術,減輕病人痛苦,被譽為脊椎神醫,各國病人慕名而來,也吸引Discovery頻道拍成了紀錄片,在亞洲播放。
至於養殖業,南台科大校長戴謙受政府栽培,公費留學歸國,制定鴨子人工授精標準方法,獲得法國敬重;石斑魚業者戴昆財克服萬難,成功以人工方式繁殖石斑,研發全球養殖存活率最高的技術,還進行國民外交,促進邦誼。
其實台灣的科技研發能量,從上個世紀1970年代,科技之父李國鼎就奠下了基礎。
台灣早就有不少研發與學術人才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例如,為了治療早期有國病之稱的肝炎,政府投入人力、物力,也造就醫界享譽國際的醫界人才。
研究B型肝炎的中研院院士陳定信回憶,因為李國鼎支持,台灣是第一個施打B肝疫苗,率先以疫苗預防癌症的國家,連WHO肝炎專家都拿台灣當成案例。
為了治肝病,已逝的前台大外科主任林天佑發明手指切肝法,是台灣第一位站上國際舞台的外科醫師,而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在1980年代創亞洲之先,成功移植肝臟,後來在1990年代,進行活體肝臟移植,也是領先全球。
科技IC強,農業研發新品種
在科技方面,因應電子產業,研發能量也持續至今近30年。 清大化工系教授陳壽安研究的電激發光高分子材料在全球效率最高,有可能取代部分半導體或LCD顯示器;逢甲大學講座教授金重勳在1999年研究相便型隨存記憶體,創IC產業佳績。
談到農業,台灣擅長研發新品種。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俊義說,台灣面積狹小,研究人員和農民相當親近,非常瞭解農作物問題。農委會就有許多優秀人員,鞠躬盡瘁,例如,研發鳳梨的張清勤、香米的郭益全就奉獻一生。
政府在1980年代推廣精緻農業,農委會研究人員讓蔬果從一年一收增加到終年採收,例如,葡萄、蓮霧、鳳梨,並且銷售海外,後來種苗業興起,台灣開始外銷種子,陳文郁創立的農友種苗公司就是東南亞最大的種苗業者。 就這樣一棒接一棒,今天台灣在各個領域又有新的台灣之光出現。
展望未來的科技發展,國科會主委李羅建議比照歐美,希望台灣能成立國家工程院,由學界、企業界擔任院士,共同制定科技政策。他期望學術研究不是紙上談兵,而能應用在產業,讓價值變成產值。
政府正在推動六大新興產業,若能在學術、研發與產業面整合,將可以孕育更多國際級的人才。
向台灣之光致敬
除了本期學術與發明類介紹的14個新台灣之光以外,從過去到現在仍有許多知名但本刊未報導的台灣之光,請見右表。 製表:黃漢華
前台大醫院外科主任 林天佑
結合醫學、藝術的外科學大師,發明手指切肝法、壓碎肝切法
中研院院士 陳定信
促使全國大規模注射B型肝炎疫苗
高雄長庚醫院院長 陳肇隆
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達98%,為全球之冠。35%換肝者不必輸血
成大榮譽教授 王國照
獲美國骨科醫學會頒發三項最高榮譽及Stinchfield、Otto Aufranc、Nicholas Andry等獎,獲美國維吉尼亞骨科醫學會終生成就獎
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
世界首位成功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的科學家
西瓜大王 陳文郁
研發台灣第一個無子西瓜,西瓜種子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
中研院院士 廖一久 台灣草蝦養殖之父,為台灣贏得「養殖王國」的美譽
台灣洋菇之父 胡開仁
研發洋菇生產技術,可大量供應,使台灣成為世界最大的外銷洋菇罐頭國
台灣鳳梨之父 張清勤
研發22種鳳梨,建立台灣今日的內銷鮮食為主,外銷為副的型態
益全香米研發人 郭益全
研發有芋頭香氣的益全香米,是國內第一個具有商品名的稻種
中研院院士 林明璋
研究自由基光譜學、反應動態學,許多發現獲國際肯定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主任 梁耕三
研究奈米級X光顯微鏡,領先世界,在癌細胞診斷有廣泛應用
逢甲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 金重勳
開發相變型隨存記憶體,優於目前世界慣用的類型,拉大台灣IC產業與大陸的差距
推薦更多新台灣之光,請上《遠見》網站: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