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這天,台大和復旦舉辦跨海視訊記者會。兩校的商學院院長、EMBA執行長都與會,雙方一來一往,視訊鏡頭在全場畫面與發言人特寫之間切換流暢,整場記者會宛如一場大型企業的跨海會議,十足地商學院派頭。
兩岸商學院合作就此再跨出一大步。台灣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合作開設的EMBA專班中,兩校各招收30名學生,跨海合班上課,未來台灣若正式承認大陸學歷,兩校也將合頒雙聯學位證書!
既有交流,又有雙聯學位,兩岸EMBA首度「強強聯合」,記者會場上也擦出奇特火花。先是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商業模式仍充滿爭議的大陸山寨機做比喻,希望兩校能發展出有別於歐美的華人EMBA新模式,「就像台灣聯發科與大陸手機業者合作發展出山寨機一樣,把Nokia等國際廠牌打得潰不成軍。」
大陸政策不是鬆,而是開放
當記者問及兩校未來是否合頒雙聯學位時,兩校對答更引起現場一片譁然!
台大方面回答,「大陸官方對學位的管理較鬆,台灣較嚴,未來只要符合教育部規定,學生就可以同時獲得兩校學位。」此語馬上引起復旦商學院院長陸雄文發言「糾正」,認為大陸政策不是鬆,而是開放,「媒體要寫一寫,台灣政府應該更開放,不然教育界都不知道要何去何從了!」
接著,陸雄文更以大陸一胎化政策比喻,兩校合作就像結婚,門當戶對,以後除了EMBA外,還要生更多孩子,「打破大陸只能生一個小孩的政策規定!」
台灣從1997年台大拔得頭籌開設EMBA專班以來,各校廣設EMBA,教育界形容,「台灣企業家該念EMBA的都念過了」,所以現在台灣EMBA班莫不將市場放在大陸企業家身上。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洪茂蔚就透露,中山、中央等「中字輩」本來都想搶這次頭香,最後由籌備已兩年的台大先馳得點,因為去年台大就向教育部遞件,今年2月政府正式准許開設EMBA境外班,台大資料一齊備,馬上過關。
不過,「台大-復旦EMBA專班」到底有何特別? 在招生上,鎖定兩岸高階管理人,各在兩岸招收30位學生,1∕3時間在台北上課,2∕3時間在上海,兩年內要修完18個學程,涵蓋管理新知、創新創業、組織領導等領域,並採用個案教學,學生可以從實務面瞭解當地市場。授課師資是不限於兩校,更將聘請歐美、香港師資,企圖讓學生獲得全球性的創新觀點,可說是卯足了全勁。
念EMBA,有緣親訪知名企業
對台灣學生來說,和大陸企業家交流不必每週遠赴大陸上學,節省掉許多時間成本;對大陸學生來說,「台灣經驗」是華人企業界顯學,「投資台灣」更是大陸企業界最躍躍欲試的選擇,企業家不用自己鋪路,透過EMBA班的安排,有機會來台親自拜訪知名企業,機會之難得絕非金錢可衡量。
接受《遠見》專訪時,復旦商學院院長陸雄文笑著說,「如果可以到台灣投資,連我都想去!」他也特別預測,大陸報考的企業家可望以房地產業者、IT業者、農業與食品加工業者為主,「不只赴台取經,還可順便考察ECFA簽署後的投資機會。」
不過,兩校合班也硬生生把台灣的學費抬高了2.3倍之多! 目前台大、政大EMBA兩年學雜費約新台幣70萬元,但「台大-復旦EMBA專班」比照復旦收費,定出160萬的高價。洪茂蔚解釋,這包括台灣學生飛往大陸上2∕3課程的費用,不算太貴,因為比起復旦人民幣41.8萬元(約新台幣196萬元)的學雜費,「還是便宜很多。」
而讓復旦大學驕傲的是,復旦設定的報考門檻是至少40歲以上,擁有15年以上管理經驗;台灣則是十年以上工作經驗、六年以上管理經驗。所以開課後,「大陸同學層級會比台灣高很多。」
歐美退燒 大中華升溫
前年金融海嘯來襲後,歐美企業重新檢視商學院功能,使得MBA、EMBA都有退燒趨勢。反觀,大陸的商學院仍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大陸頂尖大學才會不斷開出「天價EMBA班」來以價制量。 陸雄文就分析,全世界現在都想搶中國的EMBA市場,但各自容納量都有限,因此即使香港、新加坡也在搶食這塊大餅,大陸名校仍老神在在。
「現在最新的趨勢是,每個國家都想和大陸名校合辦EMBA,並且以雙聯學位為誘因,復旦商學院現在就與50多個世界名校進行合作,美國排名前30名的商管學院都在名單之列,」陸雄文說,目前復旦最有名氣的跨國EMBA課程是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韓國高麗大學合辦,每個學校各主持一學期課程,畢業時只要碩士論文可以過關,就能在三個學校中任選兩個學位,非常具有吸引力。
EMBA趨勢正產生劇烈變化,有意願再進修的台灣企業家不能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