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噗浪(Plurk),這些把大家轟炸得七葷八素的新興社群網站,如果沒在其中一個註冊,似乎就有點趕不上時代潮流。可是,這些都只是給你和朋友交換日常生活訊息的交流平台,大家上去亂哈拉一場,對職場生涯規劃沒有多大實質幫助。
今年,全球最大諮詢管理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將在全球徵聘五萬名員工。可是,大家一定沒料到,埃森哲並不打算循傳統招聘方式,如獵人頭公司或人力銀行來找到想要的人。
負責全球招聘的約翰.坎貝尼諾(John Campagnino)告訴《財星》(FORTUNE)雜誌,他已透過社交網站尋找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這個比例未來將高達四成。
坎貝尼諾口中的社交網站正是LinkedIn。換句話說,如果你想獲得坎貝尼諾的青睞,最好趕緊上LinkedIn註冊、上傳履歷;如果獲得有力人士願意在線上為你背書,更具加分作用。
挖角、引介成社群新功能
成立於2002年,LinkedIn與臉書、噗浪不同的是,LinkedIn更強調徵才的功能。瀏覽人次自去年起躍升31%,今年2月達到1760萬人次,LinkedIn目前擁有逾6000萬名註冊用戶,平均年齡約為43歲,大學畢業,年薪達10萬美元,超過1∕4會員是高階從業人員。
從這一連串的數據即可看出,為什麼埃森哲寧願選擇到LinkedIn去尋覓想要的人,除了費用低廉、效率高,當中更不乏能力強、才華高的優秀人才。
全球第2大軟體公司甲骨文(Oracle)正是透過LinkedIn找到他們最佳財務長人選傑夫.愛普斯坦(Jeff Epstein)。據瞭解,LinkedIn去年就為微軟省下6萬英鎊(約新台幣288萬元)的招募費用。
將使用族群鎖定在商務人士,LinkedIn為企業提供招募平台,被搜尋的對象往往是已經有工作的中高階主管,也就是「被動候選人」(passive candidates)。這背後的邏輯是,通常有能力的人,大多已經被其他公司聘用。因此,挖角是唯一的方法。
這群「被動候選人」怎麼才會被挖角?首先必須願意在LinkedIn登錄個人資料和履歷。目前,列入《財星》500大企業的不少優秀人才都是LinkedIn的會員。
這麼說,似乎大家都在找機會跳槽,老闆們大概很不樂意看到這情形。可是,成為LinkedIn用戶,不只是挖角,還可以將使用者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聯繫網路,你也可以將好的人才介紹到公司,創造雙贏。
人脈、募資成網路新可能
大家或許很好奇LinkedIn誕生的原由是什麼?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一個相當有趣的觀察,他說,「我們都知道最好的工作通常是朋友介紹來的。」利用這麼一個簡單的想法,霍夫曼創立了不簡單的LinkedIn。
LinkedIn真的不簡單,現在連比爾.蓋茲也成為粉絲。比爾.蓋茲曾經註冊成為臉書會員,可是沒多久即被蜂擁而至的人潮嚇壞了,大家都想成為比爾.蓋茲的朋友,迫使他不得不遠離臉書。
可是,LinkedIn的聯絡人功能,讓使用者可以透過認識的人跟第三方取得聯繫,這樣就不會顯得突兀。或者可以這麼想,如果你認識某甲,某甲認識某乙,而某乙正好認識蓋茲,你可以透過這種層層關係將比爾.蓋茲納入你的聯繫網路(假設他願意)。而最理想的情況是,蓋茲因為相信你的朋友,也從你的資料和履歷發現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好有適當的工作可以介紹給你,那就最好不過了。
除了找工作、找人才,LinkedIn甚至可以將人脈轉成金脈。今年2月,一名愛爾蘭創業家利用LinkedIn的人脈,為自己創設專案管理軟體開發公司,在短短八天內,在全球募集到730多萬元的資金!
儘管潛力無窮,與臉書的3.5億用戶相比,LinkedIn仍相形見絀。而且,根據市調業者comScore的資料顯示,去年10月訪客平均停留在LinkedIn的時間只有13分鐘,遠低於臉書的213分鐘。為了吸引用戶停留,LinkedIn今年開放第三方開發商撰寫應用程式,甚至與推特合作,讓用戶將兩者連結。
由於LinkedIn仍未有繁體中文版,台灣用戶因此較陌生。不過LinkedIn已連結全球用戶,打算走出台灣,現在就上LinkedIn,讓全世界的朋友成為你的推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