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伊東豊雄風格如何闖入台大傳統校園

16億打造台大社科院大樓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0-04-22

瀏覽數 45,500+

伊東豊雄風格如何闖入台大傳統校園
 

本文出自 2010 / 4月號雜誌 第286期遠見雜誌

下過雨的仲春時分,被紅磚瓦以及水泥樓層環繞的台大校園,多了幾分鮮草的翠綠與清新的水氣。一向不是主要人潮出入口的台大後門(復興南路與辛亥路口大門),這天突然湧入許多貴客,包括台泥董事長辜成允、東和鋼鐵董事長侯貞雄等知名企業家等,都是為了參加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所設計的台大社科院動土典禮。

伊東豊雄為何有這麼大的面子?因為他不但是與安藤忠雄齊名的日本當代建築大師,近年更屢次奪下台灣重要地標建案,堪稱最能帶動國內建築潮流的國際大師。

去年,他的高雄世運會主場館是世運會精神堡壘,讓台灣有了不輸北京鳥巢的國際鉅作;正在施工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也被期待成為未來的中台灣美學地標;不久前,他又獲邀操刀松山菸廠文化園區的主建築。

事實上,這個雨過天青的景象,正和台大社科院建案的曲折過程不謀而合。經過12年籌備、三次的改圖與多次來回搓商,社科院終於開工,預計2012年底,充滿伊東風格的全新社科院大樓,就會呈現在世人眼前。

典禮中,首位上台的前台大校長孫震便充滿期待地說,「以前這裡是後門,有了伊東先生的作品,以後就會變成台大的前門!」隨後發言的現任校長李嗣涔也附和,「這座建築將是台大新的里程碑,希望它成為往後台灣校園最具代表性的建案。」

設計特色:自然 節能 不安分

大師伊東想給台大的建築空間什麼特色呢?首先,他希望給台大師生更自由的交流空間,其次,則是呼應永續環保的未來建築潮流。

台大社科院是伊東繼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後,個人第二件校園建築作品。伊東希望跳脫傳統校舍的嚴肅氣氛與封閉的格狀空間,打造洋溢自由、通透的舒適氣息。

最特別的是獨立在教學大樓外的圖書館。伊東先用許多不規則排列的管柱,打造樹叢的意象,再用大片落地窗玻璃把牆壁變透明,讓圖書館巧妙地與周遭地景融合,希望讓人在校園漫步時,不知不覺地走進充滿書香的書林。

當外頭陽光穿過雲彩狀的綠色植被屋頂,光影會恣意地灑落在地板、書架、與人群身上,讓人有在樹蔭下讀書的自在感。

圖書館背後的教學大樓,不僅遍布空中花園,更兼具「綠建築」的環保效果。伊東豊雄解釋,以往校舍設計成封閉型,最大考量是因為空調,但他希望做出與自然融合、又有節能效果的建物。

對此,社科院的空調系統不但改成由下往上吹,研究室與教室的空調還可「回收」到公共空間,節省電費支出;外圍透明玻璃也採用可隔熱、不沾灰塵的節能建材。為增加通風,伊東還把整個大樓中庭完全打通,模糊了建築與外界的界線,讓自由的風四處穿梭。不少評論家認為,台大社科院是伊東過去兩大設計概念的全新混合體。

在2007年完成的多摩大學圖書館,伊東不但把整齊肅穆的書架改成螺旋梯狀,更運用大量的曲面空間與穿透廊道,增加人、書、空間的接觸樂趣,創造了兼具舒適感與夢幻味的知識探索空間。

而2001年的仙台媒體館,更是伊東運用不規則管柱與透明玻璃外牆,奠定自己國際大師地位的成名作。把過去總是規則排列、象徵整齊秩序的死板空間配置,帶向一個充滿生命力與想像力的境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這兩種超越當代、不安分、希望增加人與空間溝通層次的設計思惟,都能在台大社科院裡看到。

執行難:問題多 溝通三年半

不過,如此超越當代思考的創意,要落實卻倍嘗艱辛。三年前,台大找上伊東為新的社科院操刀,想不到礙於清潔維護不易、耗電疑慮、建地爭議、經費籌措等問題,設計圖改到第三次,歷經四次結構審查與45次協調會議,才在最近拿到建照。

長達三年半的溝通過程中,伊東本人不但親自來台參加公聽會,案子還分別經校園規劃小組、公聽會、校務會議輪番審查。本案執行長、也是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直說,台大社科院不但是校史上造價最高(16.1億元)的案子,「還是第一次送到校務會議審查的建案!」

除了溝通,資金籌措也不容易。在超過16億元的經費中,將近6億元來自外界及校友捐贈,包括鋼鐵、混凝土等「實物捐贈」,不斷增加工程設計和發包的複雜度。

開工後,對台灣廠商來說,要完成伊東顛覆式的創意工法,也十分具有挑戰性。繼高雄世運主場館後,再次與伊東合作的「互助營造」董事長林志聖,當天便在動土典禮上幽默地說,「伊東先生的東西實在很難做,當初不曉得哪來的勇氣去承辦這些案子。」

傳達理念:自由 批判 不盲從

傳遞自由的感覺,一直是伊東想給年輕人的學習環境。接受《遠見》訪問時,伊東表示,他想要做建築其實很簡單,就是傳達「自由」的感覺,「以往的建築總給人一種『秩序』感,我不希望落入這些傳統。」

當初設計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時,他就發現,校園裡不同科系的建築壁壘分明,學生平時想談天、聚會,多半只能到池塘邊,「所以,我想讓圖書館變成一個自由交流的場域!」

為何如此強調自由?這跟伊東豊雄的兒時回憶與創業過程有關。其實現在受人景仰的大師,過去也有過一段反骨的自我追尋過程。儘管擁有名校學歷(東京大學建築系)與專業訓練背景,但對伊東來說,長野縣的兒童生活,才是影響他往後建築思惟的最大養分。小時在取訪湖畔釣魚、抓蜻蜓,望著四季不同的湖光水色發呆,觀察昆蟲或植物的細緻紋理與生長過程,都是他難忘的回憶。

畢業後,伊東先進入當時的「代謝派」大師菊竹清訓事務所,四年後選擇自立門戶。當時他不過30歲,名氣不大、案源也有限,為何要脫離大師的庇蔭?因為,他想找出自己的想法。

雖然創業初期案子少,生活清苦,伊東卻很喜歡和年紀相近的建築師一同交流,批判殿堂上的大師風格。當時便有學者稱他們這批不安分的年輕建築師為日本建築界的「野武士」!

「比起很多成名建築師,伊東先生一直在走一條相反的路,」曾翻譯《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的亞洲大學創意與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謝宗哲觀察,即便躋身國際大師之列,但伊東豊雄一直有很強的批判精神,希望年輕人不要盲從,對建築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受拘束、勇於提出想法,就是伊東豊雄希望透過台大社科院傳達的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