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前進大陸,最富有冒險精神的首推台商子弟。
目前號稱有百萬台商,或因接班需要,或因家庭團聚,台商子弟從小遊走兩岸間,很早就打開大中華經濟圈的眼界,更被教導要有競爭意識。在台灣尚未承認大陸學歷前,他們更不怕走難路,登陸留學,為後繼的台生開一條新的求學之路。
吳璽名、吳璽年兩兄弟,一個目前就讀中國政法大學外交系碩士班,一個念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父親是深圳台商,母親則在台灣,一家四口分居四地,是台商家庭的寫照。
吳璽名 專攻政法適逢兩岸和解
冰天雪地的北京週末,住北京大學附近的吳璽名,一早就包裹嚴密地出門。他手拿簡單檔案夾,裡頭有四張證件,分別是法政大學學生證、外交系研究所就讀證、台胞證,以及成大政治系畢業證書影本,因為他趕著出席在中共中央黨校召開的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這裡管制嚴密,必須經過層層關卡的檢驗。
三年前,吳璽名從成大政治系畢業,當完兵後,透過港澳台招生管道,以第一志願進入中國政法大學。
開學那天,當同學還搞不清楚碩士班研究興趣時,學校宣傳部長、外交系教授劉長鳴就指定要當他的指導教授,因為兩岸議題已經是北京學界的研究熱點,能指導台生,無疑是教學相長,也能為課堂討論議題時帶來多元活力。老師的主動青睞,羨煞許多同學。
果然,往後課堂中,吳璽名都會被特別點名發言,提供「台灣視野」的外交觀點,同學都覺得很新鮮。「台灣的統獨議題永遠是最敏感的核心,總是要小心翼翼地解說,因為部分同學幾乎沒有討論空間,」吳璽名說,此時《遠見》民調中心每月的民心指數調查,成為最佳的學術佐證,「民主社會的民調成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現在,每一場兩岸關係的學術會議他都被指定參與。
吳璽名的父親吳晨輝是深圳立驊鑫貿易公司的副總經理,1980年代末期就到大陸經營化工材料貿易,是第一批前進大陸的台商。吳璽名從小就定期到大陸與父親團聚,20多年來,眼睜睜地看著中國崛起,隱約覺得大陸就是自己的未來,一定得找一個最佳的角度參與歷史,所以念大學他選擇政治系。
「我是在阿扁執政時期就來,當時任誰也想不到兩岸關係會進展如此快速,」吳璽名說,他的論文題目剛好是《兩岸政治整合模式分析》,現在趕在ECFA協商的時機點上,同學都笑他是洞燭機先。未來,他希望能在兩岸交流的NGO(非政府組織)工作。
吳璽年 念醫科融入上海生活
在上海的弟弟吳璽年,態度跟哥哥有點不同,他是把大陸求學當作移民美、日的跳板。他形容自己從小就會在上學前一天把書包整理好,做事十分有規劃。他認為,「台灣的學生上大學後就開始玩,那實在沒意思,還不如到大陸和頂尖學生一較高下。」
為了這個留學計畫,他從國中開始做足準備,天天收看夏禕主持的電視綜藝節目學上海話,並且要父親帶大陸的教科書回台讓他研讀。
四年前,他先是大學甄試上中興大學森林系,隨即又考上上海交大七年制醫學院。
為了不因兵役問題遭限制入出境,他先保留上海學籍,返台服兵役。
誰知,計畫趕不上變化,當兵的兩年間,交大醫科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整併,七年制廢除,只能就讀連歐美都不承認學位的五年制醫學系。
「大陸大學這幾年併來併去,學制複雜到有時連老師都搞不清楚,所以自己要非常主動詢問,」吳璽年說,他跑遍學校教務處、問遍系上老師,還特別到美國當藥劑師的嬸嬸家瞭解就業市場狀況,終於得到一個結論:雖然大陸學制混亂,但重點高校學歷在國際間仍具有說服力,台灣不承認學歷沒關係,只要到美、日大學念研究所「過水」一下,混血學歷反而可以遊走兩岸,甚至全世界,職涯無限寬廣。
他也感歎,他選的前途是一條曲折的彎路,而且「到大陸念書就像在工作,想偷懶玩一下,功課馬上落後」,只有家人到上海時,他才會稍微放縱自己一下出去玩玩。
唯有充分融入當地生活,才能保持領先的地位。吳璽年才到上海兩年多,上海話已經非常溜,有一回父親到上海找他玩,到舊襄陽市場附近逛街,吳璽年和攤販一言不合,當街以流利上海話對罵,把父親嚇了一大跳。
「那一刻,驕傲比擔心多,」吳晨輝笑著說,自己也是年輕就西進闖蕩,兒子有靈活的環境適應力,做父母的當然很開心。
吳晨輝說,他的公司是股份制,未必有龐大財產等著兒子接班,唯一能夠教給孩子的就是靈活身段。「世界這麼競爭,台灣小孩卻過著舒服的日子,完全沒有危機意識,」他說,等著台灣承認學歷就太晚了,當年台商還不是衝在最前面,今天才有一片天地;孩子趁年輕試試自己的能耐,勇敢去闖也是不錯。
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台商子弟,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們同樣在中國看到和台灣學生完全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