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因素支持這項觀察:2009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首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靠資本市場化,中國現在冒出了全世界最大的兩家銀行。2009年,中國以世界經濟成長最大貢獻者之姿,嶄露頭角。
面對這些有利的正向進展,中國應不應該高興?應該,但也不應該。應該:因為中國實施宏觀調控,銀行制度健全,足以有彈性實施鐵腕政策,削減全球經濟帶來的負面衝擊;不應該:因為中國能有正向進展,主要源自西方經濟崩落,而非自己有內在能力。
中國出口經濟主要因為西方金融危機而遭重創,危機之前,平均每年有20~30%成長,從2008年最後一季開始,卻銳減到負20%左右,出口衰退使得GDP削減了超過3%,從2008年第一季的9.9%掉到往後兩季的6%上下。即使出口角色正在消失,中國還是超越德國,在2009年上半年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
與去年同期相較,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強勁反彈到7.8%,這全拜4兆公共投資方案所賜。像鐵路、公路、機場,就支撐2009年上半年GDP成長7.1%的八成。
這項投資方案是銀行在2009年第一季,大量挹注貸款,達到7.3兆的成果。有西方評論就指出,中國國有銀行還一度回應美國,沒有底限,這同時也讓美國等西方銀行眼紅。
透過政策,使資金流向私有企業
中國經濟復甦的根本在宏觀調控、財政政策和大幅強化大型國有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改造體系;更重要的是,最大的國有銀行已經過改造,都變成商業體質,資產負債表也已重整。因此,中國經濟做好了準備,可以因應金融風暴的挑戰。
但是中國經濟其實在全球金融危機登陸之前,已經顯露總體經濟無法持久、結構失衡等症狀。例如對外貿易盈餘從2004年不到GDP的2%,提升到2005至2007年GDP的8%以上。通膨壓力從2007年開始浮現,到2008年3月到達最高點,超過8%,隨後才因政府的經濟穩定政策而縮小下來。此外,結構經濟失衡浮現,太偏製造業,犧牲了其他行業,太倚賴外在市場,犧牲了內需市場,這也造成環境成本增加,因為製造業的污染比服務業要高。金融危機阻斷中國的主要外在市場,促使政府以非常手段加強內需而達到成長,這是一帖包了糖衣的苦藥。
大型公共投資方案或許能挽救經濟於一時,但畢竟不能長久使之成長,更不能進行大冒險,免得產能過剩。經濟成長的最終來源其實是私人投資,這卻還遠落在後。
唯一的例外看來就是住宅房市強勁復甦,但這個力道源於投機,所以無法持久。要想持久,一定要靠政策,在私人行業創造足夠的工作,讓大家有錢刺激消費,也需要擴大私人資金,流入國有獨占行業,特別是服務業。這個方法能達到好幾個政策目標:提振內需,重新平衡經濟,不倚賴外在市場,改善製造業生產過剩,降低污染,引導資金不要一窩蜂投入非生產性的不動產市場。
(作者為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黃漢華翻譯;本專欄由林祖嘉、華而誠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