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點,曹昌平陪著祖父捻紙捲點燃水菸斗,梟梟輕霧中聽老人家絮絮說著家中舊事。祖父一筒菸抽完,他剛起身告退,三弟正笑盈盈的走進來向祖父母請安。這已經是一星期中他們第三次在這裡不期而遇。
回到二樓自己家裡,兒子彥碩正和比他大二歲的堂姐一起彈鋼琴,琴聲伴著笑語在壁問迴盪。身為第三代長子,曹昌平深深感覺到,生活在這樣一個四代同堂的家庭中,「無論走到那裡,心裡都很踏實。」
坐落於士林的一幢五層樓建築裡,住著曹家四代十七口人。年紀最長的和年紀最小的分別出生於兩個世紀,卻共同享受著現代社會可遇不可求的天倫之樂。從三十八歲到三十歲的四個兒子和三個媳婦,雖然各有不同專長與生活背景,卻都願意和父親手創的家族事業榮辱與共。
從不寂寞的老人
在日益強調獨立、自主、個性的社會價值觀下,有人常好奇的探問:是什麼力量能讓他們如此緊密結合?「人生在世,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並不長,可以在一起的時候儘量在一起。」既為人子,又為人祖的曹永裕娓娓道出長一輩的期望。「學以致用加上工作分配恰如其分,使我們願意留在家族事業裡。」曹昌平則代表了年輕一輩的心聲。
相對於社會上愈來愈多子女四散、晚景淒涼的老人,曹家老夫婦卻從來不知道寂寞是什麼。傍晚時分,一聲「大家吃飯囉」在屋內響起,飯廳內頓時擠滿了人。電視聲、大人交談聲、孩子嘻笑聲……;逢年過節全家一同祭祖、吃團圓飯、放鞭炮、守歲,眼見家庭如此興旺,老人家常不自覺笑瞇了眼。
子孫都知道九十五歲的曹老先生最愛看歌仔戲,而且不看電視上的「死」歌仔戲,一定要看「活人扮」的才過癮。可惜近幾年這樣的野台戲很難看到。去年他們聽說芝山岩附近一座廟正在演戲酬神,立刻回家開車陪老先生去重溫舊夢。回來之後老祖父滔滔不絕的講述劇情、服裝、鑼鼓……,全家人都分享到他的歡愉。今年他們已經打聽出來那座廟還會酬神,決定到時候再給老人家一個驚喜。
共度「股票婚」
再過幾個月這對老夫婦將共度結婚七十周年紀念。最近兒孫開始積極準備為他們慶祝。有一次全家人都在座,有人問:「結婚六十年是鑽石婚,七十年呢?」「股票婚吧?現在股票最值錢了!」逗得老先生、老太太呵呵大笑。
在曹家,孝順一向不是名詞、形容詞,而是動詞。曹昌平記得從小時候開始,母親每天上菜場以前,一定會問祖父母喜歡吃什麼;飯桌上也總是把最好的挾給老人家吃。他們偶有身體不舒服,父母親都衣不解帶的在旁照顧。
耳濡目染之下,曹家四兄弟買東西自然會想到買一份給父母;晚上偶爾吃宵夜,也會多準備一些叫孩子送去給祖父母吃。小弟昌豐出國唸書兩年,每次寫信或打電話回來,總不忘問候阿公、阿媽是否一切都好。
由於照顧妥善、精神愉快,曹家老夫婦看上去不像已過九十高齡。老先生至今不戴眼鏡、不柱拐杖,八十八歲那年孫子還陪他到美國去玩了一趟。老太太則思路清晰,六個曾孫、兩個曾外孫的相貌、名字記得一個不差。
「人老了有福氣才叫真正的福氣,」親友常艷羨的說,也只有在這種大家庭中才能享到這種老福。
而比起時下許多流連街頭、耽溺電動玩具的鑰匙兒和那些深鎖在水泥森林裡孤獨成長的孩子,這個大家庭中的六個孩子也健康快樂多了。
四個讀國小的堂姐弟每天一起上學、一起放學。九歲的彥碩習慣拖拖拉拉,大他三歲的堂姐一邊幫他穿鞋、一邊幫他背書包,笑笑鬧鬧的牽手下樓;放學以後又嘰嘰咕咕的湊在一起談功課、談「任天堂」。偶而彥碩受了委屈,甚至不找媽媽,會先去找姐姐訴苦。
問起如果有人在學校欺負二年級的堂弟,他會不會去幫忙,「當然會!」說時一雙靈活的眼睛骨碌碌地轉動。
快樂童年
嫁進曹家十年的黃綺芸深刻體會到大家庭對於養育下一代的好處;不必大老遠為孩子找玩伴,只要喊一聲就湊齊了;孩子過生日,不愁沒有人幫腔唱歌、幫忙吃蛋糕。她回憶起去年聖誕節孩子們聚在一起交換禮物和祝福的情景,欣慰的說:「這段快樂的童年回憶將陪伴他們一輩子。」
雖然曹家年輕一代的媳婚都是職業婦女,但不必苦惱托兒問題。白天孩子進進出出,一定都在「阿公」、「阿媽」視線範圍內,不是上樓去和姐姐玩,就是倒在「阿祖」的懷裡打盹。即使晚上有應酬也不用擔心。外國客戶來的時候,負責業務的黃綺芸夫婦可以把兩歲的兒子托給弟媳照顧。她們認為這種安排非常理想,「最起碼工作的時候很安心。」
在以小家庭為主的都市裡,這個大家庭似乎被甩在潮流後面;而他們能輕鬆面對許多已經很棘手、未來會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應該又是走在時代前面。儘管曹家幾代都強調他們只是平凡的家庭,過著自然的生活,但將來人們需要的會不會就是這種平凡、自然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