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需要過分憂慮
如果有些經濟現象的出現使人困惑,那麼有些經濟政策所帶來利弊互見的後果,更易引起爭論。
例如關稅下降時,一方面(一)可以減少美方對我國的指責。(二)國內消費者買到較前低廉的進口商品。(三)因為輸入增加,可以遏阻國內物價;但是,另一方面也會使競爭力低的產業虧損,甚至倒閉。
在當前言論自由氾濫的潮流中,一般人民對經濟政策的認知,常被利益團體聲音的大小而左右。幸好在目前物價問題上,政府與民間都已共同體認到物價上升的威脅。
由於大陸撤退前惡性通貨膨脹的慘痛經驗,政府決策階層對物價上升一直懷有最深的戒懼之心。在一九五三~八七年間,台灣地區的物價相當穩定。以消費者物價為例,在三個階段中的平均上升率都未超過九%:
--一九五三~六二年:八.七%
--一九六三~七二年:二.九%
--一九七三~八七年:七.九%
在這三十五年中,只有七年的物價上升超過二位數字。
主計處最近公布二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了四.九四%,呈現了近七年來最大的漲幅。但就政府已採用的政策來判斷,這種漲幅值得重視,但不值得緊張。
二、澄清一些觀念
首先讓我們陳述環繞物價上升的五個觀念。
(一)「溫和性」的物價上升可以容忍:當物價上升率變成一0%(二位數字)時,多數經濟學者認為這已經超越了「可以容忍的區域」。超過二0%時,惡劣膨脹就逐漸形成。如果物價上升在四~五%左右,則認為是「溫和」的。如果真要維持比溫和性物價更低的水準,整個社會常常就必須忍受較多的失業與較低的成長。
(二)物價上升中也有跌價的:當近月來的食物、房租、計程車資、修理費用等上升時,一些商品的價格,或因供需關係、或因台幣升值或關稅降低,如汽車、家電用品、化粧品、領帶、夾克等價格則下跌。
此外值得指出,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只包括一、一四0種與家庭消費相關的樣本商品,因此,就無法反映未包括在指數中商品的漲跌,如股票、房地產。
(三)持續性的物價上升要避免:它會傷害人民儲蓄和投資意願、產品輸出、生活安排(尤其已退休者)及財富分配。尤其當物價上升是來自政府財政赤字時,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教授就會大聲苛責:「這就變成了一種變相的「徵稅」,強迫每個人來分擔。」
(四)對付物價沒有特效藥:物價「管制」與「限價」看來最容易立刻見效,但絕少成功的。否則,一紙命令,普天之下就不會再有物價問題。對付物價膨脹的根本辦法是找出病源,然後再開處方。
(五)預期心理要防止:當物價預期心理逐漸形成時,這就真會加快物價的漲度。因此,媒體對物價的報導與官員對物價的評論,固然不能掩飾,但也不能誇大;「誇大」其危機意識就會產生「火上加油」的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只有靠政策工具的立即運用,才能減少物價上升的預期心理。
三、當前的物價變動與對策
近三年來,因為中央銀行年貨幣供給率都在三0%以上,大家擔憂的物價波動終於反映在近二個月以來的物價上升上。
由於近六年貿易的巨額出超A中央銀行貨幣的供給隨之大幅增加,使社會上資金與名目財富大增,產生了對各項需求(如地產)的激增,誘發了需求推動的物價上升。
再由於勞工意識與環保意識的提升,增加了工資成本與環保成本,形成了成本推動的物價上升。
對付來自金融面的物價上升,正如蔣碩傑與王作榮二位教授於三月下旬所建議的,中央銀行應立即採取三項政策:控制貨幣供給年增率在一五%左右(目前約在二七%,提升利率三至五個百分點,台幣與美元的匯率應在二六、二七之間盤旋。
對付實質面的物價上升,就必須要靠提高生產力、產品附加值等方法。
過去引起我們物價上升的石油價格,已節節上升。如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石油價格的暴增,造成了一九七四年我們四七.五%的物價上升。目前每桶原油價格已增至十八美元以上。今年二月進口的農產品、化學材料及基本金屬價格指數較去年同期已分別上升八.四%、七.四%及一四.六%,這些貿易財的價格波動值得注視。
另一方面,過去國內產業界以聯合壟斷哄抬物價,或台幣升值後,進口商品未能合理降價的情況,由於近年關稅下降、進口開放、以及消費者意識抬頭,在這種不完全市場競爭下,價格偏高的現象已逐漸減少。
四、張總裁的果斷
概括來說,在目前這場對付物價的戰爭中,中央銀行總裁張繼正就變成了最關鍵的人物。
今年一月二十六日當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六九後,它們的中央銀行(聯邦儲備銀行理事會)立刻在四十八小時內,提升重貼現率。對付物價,不論政府的方案有多少,就貴在立即付諸實施,否則徒然造成更嚴重的預期心理。
張總裁現在有一個歷史性的機會變成「中國的伏克爾」(Paul Volcker)。伏克爾在一九七九~八七年擔任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理事主席時,被認為是美國第二號有影響力人物,不顧白宮及輿論的批評,曾以鐵腕採取緊縮的金融政策,被推崇為「反物價膨脹的鬥士」,享譽全世界。
三月三十一日,張總裁果斷地宣布:中央銀行立刻採取全面的金融緊縮措施--包括提高銀行準備率、重貼現率及銀行存款最高利率,隨之銀行公會決議也大幅提高長、短期放款利率,於是一場穩定物價的保衛戰已正式展開。儘管這樣的緊縮可能會帶來經濟衰退,但這是難以避免的代價。
為了減少對全國人民的衝擊,特別是以薪資為主的中產階級,物價穩定是減少財富分配惡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們能體會央行緊縮性政策的苦心。
五、以平常心看物價
二十世紀的兩個經濟大病症就是大量的失業人口與惡性的物價上升。兩者之中,物價膨脹尤為可怕。因此,在大陸經濟改革過程中,連續遇到持續物價上升時(去年的官方數字約在二%左右),中共當局就不得不放慢調整步伐。
這也就是為什麼遠在一九二0年代,凱因斯就說過:「要推翻現有的社會基礎,最巧妙、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擾亂通貨。這一過程使得經濟法則中所有內含的力量趨於毀滅。」
但是,只要張總裁採取緊縮政策,台灣的物價不會到那種可怕的地步,全年的物價上升仍可能在五~六%之間。我同意陸民仁教授的論點:「以平常心看物價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