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針對「台灣有事是否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進行答詢,北京強烈反彈,從外交衝突蔓延觀光、食品貿易,甚至外傳將引發中日「稀土戰」。有評論家斷言,日本經濟沒有中國不行,日本經濟完蛋了。
10月27日,日股首次衝破5萬點泡沫經濟時的高峰,近期又回檔近2000點。所謂「失落的30年」,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後,有辦法扭轉局面嗎?
本月7日,高市早苗在眾議院答詢時表示,如果「台灣有事」伴隨對方使用武力,就有可能構成日本安保法中能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一番話引發中國政府大力反彈,不僅禁止中國觀光客赴日,還不買日本水產,讓日本人憂心剛有起色的經濟是否又起飛無望。
對此,日本派出特使與北京疏通,26日高市早苗與在野黨的任內首次黨魁會議,也澄清表示日本對台灣態度不變,「日本沒有立場認定台灣法律地位」,希望藉此淡化相關衝擊。

高市經濟學搬開改革的石頭,尋獲財源
此外,高市早苗也對經濟祭出強心針,期待「高市經濟學」能發威。她在國會正式提出日本政府的投資重點領域,包括人工智慧(AI)、晶片和造船、動畫遊戲等17個項目;所謂「積極財政」,代表供給面巨幅的財政支出,最大問題就是財源。
11月21日《日經新聞》報導,2025年度整體財政支出規模將達21.3兆日圓;再結合中央政府、地方自治體及民間資金後,整體事業規模預計達42.8兆日圓。
即便是日本歷史上在任期間最長的安倍晉三,在回憶錄中都坦承,財務省掣肘讓施政打了折扣。安倍晉三的長期政權相當重視妥協,但最初無人看好高市早苗能當選首相,因此早在自民黨黨魁選舉期間,就以敵我分明的打法掃除了黨內反對派、財政緊縮派等勢力,在內閣中已被一掃而空。
無論是發行國債、政府投資,或是向民間引資,高市早苗的最大難關,就是如何跟財務省搏鬥,這一關已經突破。
日本的政策過程第一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關,是自民黨內的政策調查會(政調會)。手握財政大權的「自民黨稅制調查會」,長期由財務省官員或親財務省派議員主導,每當論及稅改,其權威甚至超越自民黨揆。這回被高市早苗祭旗立威的,就是自民黨參議員宮澤洋一。
宮澤洋一早在安倍晉三首相任內,就擔任四年自民黨稅制調查會長,前首相岸田、石破茂再度回鍋任職,是黨內反對減稅的大老。他在高市早苗黨魁當選後一週火速遭到撤換,高市早苗強調「不再讓出身財務省的稅務專家壟斷幹部職位」。
日本網友關心稅改,國會質詢點閱竟破350萬
明治時代以來,財務省一直堅持「必須在歲入範圍內支出」的預算紀律,導致政府在決策初期往往偏向保守,避免「花得太多」。高市早苗挑戰日本百年財政原則,「是否代表日本舉債之門已被打開?」成為輿論焦點。
最能反映這股關注度的,是日本稅改急先鋒,國民民主黨幹事長、參議員榛葉賀津也的質詢影片。榛葉以熟稔財政政策著稱,每次針對稅制改革發言,都被日本網友視為「必看內容」。最新一次質詢影片,點閱數更突破350萬次。

議員:高市到底靠什麼喚醒日本經濟?
榛葉賀津也子弟兵、國民民主黨山形縣議員、山形縣總支部連合會幹事長梅津庸成接受了專訪。他直球對決:高市到底靠什麼喚醒日本經濟?
梅津庸成分析,高市首相提出17項戰略領域,以「危機管理投資」為關鍵字,主張進行「即便不提高稅率,也能增加稅收」的經濟結構改革,這與國民民主黨高度一致,「我們同樣主張不靠增稅,而靠做大經濟規模增加稅收、擴大 GDP。」
不靠增稅,靠做大經濟規模增加稅收、刺激GDP作為政策核心,說來簡單,除了稅金,誰來替這政策埋單呢?梅津庸成向日本企業喊話:政策將鼓勵企業以盈餘投資,提列超額折舊,帶動設備投資、提升整體經濟動能。

不過梅津庸成坦承,過往因日本政府干預而成功的案例不多,產業界恐怕也並不希望政府「拙劣的介入」。
因此他認為,雖然可以透過財政投入為 17 個領域提供啟動資金,但同時應讓民間企業利用充裕的盈餘主動進行投資。若能以享有超過實際投資額的超額折舊作為誘因,與財政投入並行,對經濟成長將產生顯著效果。
國民民主黨:不意外高市行情遭「存立危機事態」波及
談到市場波動,梅津庸成解釋,近期高市早苗針對「台灣有事是否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發言,引起觀光、運輸、零售等產業憂心,日經指數更一度重挫1600點。5萬點本來就帶有「高市行情」的祝賀泡沫,不意外市場出現修正。
然而就長期來看,稅改才是高市經濟學的核心議題,國民民主黨2024年曾推動年收入「103萬日圓門檻」的減稅政策,放寬打工族、家庭主婦等總收入的抵稅門檻,是最積極主張減稅的在野黨。
接下來,國民民主黨希望將基礎扣除額調高到 178 萬日圓,目標是刺激消費。梅津庸成指出,今年 7~9 月實質 GDP 較前季下滑 0.4%,換算年率為減少 1.8%,為六季以來首次負成長,凸顯提高基礎扣除額的重要性,「對於勞動者的消費意願至關重要」。
北京外交報復反促日本擴大執政聯盟
高市內閣提出17 項戰略內容,而國民民主黨所主張透過「超額折舊減稅」來活化國內投資,以及透過發行「教育國債」來振興科學技術。
就算是跟自民黨一起高舉減稅大旗,跟大黨聯手,也得一關關突破政治現實。梅津庸成大膽預言,如果自民黨能兌現「178 萬日圓門檻」減稅政策,將成為國民民主黨2026年是否加入聯合政府的重要考量。
(作者立場不代表本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