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製藥業市場規模小,144家PIC/S GMP台廠搶200多億商機,面臨四大瓶頸。現又遇到「中國醫藥霸權」威脅,超過五成原料藥來自對岸,堪稱國安危機,缺藥問題恐更為嚴峻?
當中國的「醫藥霸權」襲擊全球時,台灣也會受到波及,每年從對岸進口的原料藥竟超過50%,兩岸若爆發衝突,醫療體系能撐多久?
長久以來,台灣製藥業遇到的四大瓶頸積重難返,「缺藥」幾乎已成為日常,更遑論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一旦藥品化身為反制工具,情況恐不太樂觀。
台灣市場規模小,對製劑廠管理又嚴苛
第一個瓶頸是,台灣市場太小,製劑廠所需的單項原料藥量不多,無法達到經濟規模,「所以國內20幾家符合GMP的原料藥廠傾向研發特色藥品、孤兒藥及癌症等原料藥,九成須仰賴外銷,才有辦法營運,」生泰合成工業(原料藥廠)董事長蕭振明表示,台灣常用的1000多種原料藥,台廠供應不會超過300種,藥廠須大量從中、日、印等國進口。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