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卡在3萬5、房租物價卻年年漲?這不是一個人的困局。台灣財富差距飆到66.9倍,中國有數億人處於低收入,但兩岸正用不同方式破局:有的拚橄欖型社會,有的喊基本工資改革。你的收入階梯,還能往上爬嗎?
根據官方統計,台灣家庭財富貧富差距,在30年間從16.8倍擴大至66.9倍;而中國大陸也不樂觀,2024年的基尼係數為0.465,收入差距超過國際警戒線。面對「有錢人愈滾愈有錢,普通人原地打轉」的收入分配,任何有擔當的政府都必須意識到,單靠經濟成長,無法自動解決分配不公問題。
眼看社會收入結構快變成「啞鈴型社會」──高收入與低收入群體兩頭膨脹,中等收入階層卻偏少──中國大陸在最新出爐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一個頗有畫面感的目標:打造「橄欖型社會」,亦即「中間大、兩頭小」,收窄超級富豪和貧困人群,並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族群,使其成為支撐內需的主力軍。大量的社會學研究認為,橄欖型社會有助於社會穩定。
目標很理想,但具體怎麼實現呢?
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在《小紅書》個人筆記中指出,所謂的中等收入族群,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定義是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萬到5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50萬~250萬元),2017年大陸約有1.4億家庭、4億人屬於這個群體,並計畫在10年內擴大至8億人。
4億人變中產?中國經濟學家點出兩大突破口
這多出來的4億人,要上哪裡找?答案之一是農村。大陸《澎湃新聞》一篇特約撰稿便指出,當前影響中國大陸橄欖型社會的形成,最大短板是龐大規模的低收入人群。
龐大農村人口要變有錢,李稻葵的建議之一是將之吸納到城市中,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讓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新市民化』,促進他們的收入朝著中等收入的水平邁進。」
以寧波為例,這個2024年GDP總量在全中國城市中排第11名的城市,在近五年走出了一條少有人注意卻頗具啟發性的路徑:據估算,當地政府每年動用約10%的財政支出,系統性推動「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這筆錢花在哪?不是撒錢補貼外地農民工,而是將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公共服務,向非本地戶籍的常住勞動者開放。
效果很快浮現。當「新寧波人」不再因戶籍被擋在福利體系之外,他們更願意長期定居寧波、增加消費、購屋置產,甚至創業開店,成為寧波的新中產階級。於是,城市的內需動能隨之增強,稅基穩步擴張,市府財政也因此更為寬裕,形成正向循環。
換句話說,寧波沒把人口當成本,而是視為資本。這場以包容換成長的實驗,堪稱大陸打造「橄欖型社會」最接地氣的參照範本。

養老金也要改革?提高社會福利,釋放消費潛力
大陸想要多出4億中等收入人口,這群人不會憑空出現。同時是北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認為,就業,尤其是穩定、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正是他們邁入中產的第一張門票。
要創造「穩定又有發展前景的崗位」,讓民眾不僅有工作、還能持續漲薪,關鍵在哪?李稻葵給出的答案很直接:「關鍵在穩企業。」
唯有企業真正賺得到錢、看得見未來,才敢擴大投資、增加用人。然而現實是,不少地方企業仍被拖欠款項、資金鏈緊繃,難以輕裝上陣。對此,政策層面已明確指出:「地方政府要盡快清理它的欠帳,恢復相關企業的活力。」
2025年10月公布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稿中,也首次提及提高養老金:「落實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逐步提高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李稻葵解讀,完善社會保障,對提升民眾的可支配收入至關重要,這也意味著當局在未來幾年,可能會加快養老金制度的改革。

中國稅改下一步:房產稅、遺產稅
在「十五五」規劃建議中,稅制改革亦被視為重塑收入分配結構的關鍵一環。文件明確指出:「要健全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與財產所得的稅收政策」。
因為當前問題在於,勞動所得稅負相對偏高,而資本與財產所得的稅負卻明顯偏低,這不僅削弱了稅收的再分配功能,也變相鼓勵高收入者「避實就虛」。
舉個例子。目前大陸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達45%,而企業所得稅一般僅為25%。於是,不少高收入者選擇「自己開公司」,將本應計入個人薪資的收入轉為公司營收,合法降低稅負。這種鑽制度漏洞的套利,讓稅收難以真正發揮「抽肥補瘦」的作用。
若是個稅起徵點適度提高至8000元人民幣左右,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能從45%往下適度微調,「有助於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的橄欖型分配格局,」李稻葵說。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大陸改革重心將逐步轉向以資本利得稅、房產稅、遺產稅等為主,讓持有資產的收益同樣納入公平課稅範疇。唯有如此,稅制才能從「重勞動、輕資本」轉向「勞資並重」,真正助力中等收入群體壯大,邁向「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