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基礎建設熱潮已在全球興起,Google也是領頭投資的關鍵矽谷企業之一。但左右發展成敗的神秘硬體開發工作,Google決定選在台北士林新辦公室作為新基地,將是Google 在美國總部以外,最大的 AI 基礎設施硬體工程中心。到底Google不斷在台灣擴張版圖,背後理由?會運用到台灣哪些硬體供應鏈技術?散熱、網通、節能與伺服器都會包括?士林辦公室的規劃,與該企業想降低輝達倚賴的自研TPU有關係嗎?
Google 今日(11/20)宣布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新辦公室開幕,該據點為Google在美國總部以外全球最大的「AI 基礎設施硬體工程中心」。從台北信義、彰化、新北板橋再到台北士林,Google不斷在台灣擴張版圖。Google為何持續加碼投資台灣?士林辦公室又如何分工?
「我很自豪地宣布,我們在台灣的新辦公室將成為 Google 在美國總部以外,最大的 AI 基礎設施硬體工程中心之一。」Google Cloud 全球平台基礎建設研發副總裁馬姆德(Aamer Mahmood)在開幕典禮上,以這句宣言正式揭開Google 台北市士林區全新辦公室的面紗。
隨著士林新辦公室的啟用,Google 在台灣的版圖進一步擴大,不同辦公室的分工也非常明確。
Google四處據點分工,士林負責雲端基礎建設
台北 101 大樓負責商業營運與銷售,新北板橋園區專注於 Pixel 手機、Nest 等消費端硬體研發;彰化濱海維持作為亞洲最大資料中心之一的角色,負責實際運算與新技術,士林據點的任務,則直接對接 Google Cloud 的核心命脈,專注於資料中心內部的硬體技術開發。
Google Cloud平台研發總經理摩爾(Greg Moore)表示,士林辦公室的重點放在雲端的基礎建設。
「大家常聽到TPU(張量處理單元,Google自研晶片),它背後其實還有很多關鍵科技,包括主機板、散熱元件、資料儲存裝置以及網路通訊(Networking)技術。」因此,士林的工程師橫跨軟硬體與測試領域,其研發成果將直接部署於 Google 遍布全球的資料中心。
針對市場高度關注台灣團隊是否參與 Google TPU的前段設計,穆爾在受訪時給出了精確的產業分工藍圖。

他提到,晶片設計主要由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團隊負責,台灣的分工則是將晶片與主機板、網路設備以及伺服器進行結合,「也就是從晶片到系統(Chip to System)的整合工程。」
這項工作的技術難度並不亞於晶片設計本身。
穆爾指出,隨著 AI 運算效能指數級成長,散熱與電源管理成為最大的物理瓶頸。他透露:「我們跟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有緊密合作,雙方針對目前這一代、甚至未來的科技,特別是在如何達到有效散熱與電源管理上,進行深度的共同開發。」
破除代工印象,從「Day 0」即刻介入
為了破除外界對於台灣僅是「執行端」的印象,穆爾特別強調台灣團隊在專案中的主導權。「我們在最前期、在『第零天(Day 0)』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參與其中。」
他解釋,士林辦公室員工的工作涵蓋架構定義、設計、測試時程排定,一直到最終產品交付,全部都有參與。甚至在產品交付後,若全球資料中心遇到任何問題,也由工程師及時處理。
為了支撐這種全流程的研發模式,士林新辦公室建置了超過十座專門實驗室,與供應商和伙伴們共同開發與協作。
馬姆德也提到,台灣擁有開發 Google 基礎設施所需的所有關鍵要素,包含設計與工程人才、領先世界的製造合作伙伴,以及彰化的資料中心與雲端區域,「新技術就是在那裡測試與部署。」

因為彼此相距僅數小時車程,「這種鄰近性賦予了我們台灣團隊獨特的優勢。它使我們能夠縮短專案週期,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並更有效率地建構 AI 基礎設施的未來。」
在分秒必爭的 AI 軍備競賽中,這種速度優勢其他地區難以企及。
士林據點的啟用也反映了 Google 在台硬體團隊的快速擴張。雖然 Google 官方沒有透露確切員工總數,但根據其內部統計,從 2020 年 8 月該團隊成立起算,至 2025 年 7 月的五年間,團隊規模成長三倍,目前人數已達數百人之譜。
總統賴清德、AIT處長谷立言皆到場發言
除了Google高階主管以外,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和數位發展部部長林宜敬皆出席開幕典禮。
賴清德致詞表示,Google 的投資展現了台灣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關鍵樞紐的地位,政府目標是在 2040 年前將台灣轉型為全球 AI 創新中心。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則指出,此研發中心象徵美台科技伙伴關係的深化,雙方合作已從成本考量轉向以安全、韌性及可信賴度為優先,共同面對全球 AI 供應鏈重組的新局勢。
硬體可以複製,但人才與生態系難以取代。Google士林辦公室在台團隊五年成長三倍的統計背後,代表的是數百位台灣工程師站上世界舞台的機會。
士林辦公室的啟用,不僅縮短了實驗室與工廠的距離,更拉近了台灣人才與全球頂尖AI技術的距離,為台灣科技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讓人期待這座美國境外最大的AI硬體研發中心,將結合台灣強大的半導體與製造優勢,成為 Google競逐AI霸權最強而有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