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中樞的臺中市(台中市),長年以「宜居城市」著稱。當全球各城競逐永續與創新硬實力之際,臺中選擇以「永續韌性」為核心語言,從產業發展到生活環境治理,力求於經濟成長與生態平衡之間找到最佳解方,展現地方治理的前瞻思惟與人本關懷。因此,今(5)日在2025遠見高峰會上,臺中市政府副秘書長林育鴻就以〈永續政策推動與智慧環境治理經驗分享〉為題發表演講,分享臺中如何以智慧科技與創新制度雙重驅動,推動永續政策、實踐治理轉型。
面對氣候變遷與人口結構轉型的雙重挑戰,臺中市政府近年以「永續韌性」為施政核心,積極對標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將永續理念化為具體行動,打造出兼具經濟競爭力與城市幸福力的「富市臺中」。而地方政府的成果,不僅可見於投資廠商家數穩居全國第一、長照2.0資源覆蓋率全國居冠,AI空汙治理上更以超越全國平均的成效,充分展現臺中結合科技與治理的新典範。
因此,今(5)日在2025遠見高峰會上,代表臺中出席的臺中市政府副秘書長林育鴻,特別以〈永續政策推動與智慧環境治理經驗分享〉為題發表專題演講,系統性闡述臺中如何從低碳邁向永續淨零,並以實際案例說明政策滾動修正的關鍵歷程。
首先,林育鴻先代臺中市長盧秀燕致意,表示遠見高峰會匯聚各行各業的精英與領袖,這些佼佼者都是推動臺灣持續前進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代表市府,感謝各界長期以來對城市永續發展的投入與貢獻。
隨後,林育鴻進一步說明,提及一項政策從構想到落實,往往需經歷「願景、組織、目標、執行」四個階段。儘管,這模式看似是循序漸進,然而實際上卻暗藏挑戰,尤其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第三類型錯誤」(Type III Error),即「正確地解決了錯誤的問題」。
因此,林育鴻提醒,若政策方向判斷失準,即便採取再正確的方法、投入再多金錢與資源,都難以達成預期成效。故,唯有在政策推動過程中持續累積經驗、保持開放心態不斷修正,並透過大量的對話空間與跨域合作,才能避免陷入政策盲點。
循此,他更強調,在社群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民眾擁有更多元的意見表達平台,但也讓公務人員更難以即時傾聽與掌握民意。因此,公部門必須「多一分同理心」,主動理解不同立場與需求,才能有效降低公私部門之間的溝通成本,促進市民的理解與積極參與。
從「低碳城市」邁向「永續淨零」,臺中走了近15年
而回顧臺中從「低碳城市」邁向「永續淨零」的發展歷程,亦可見地方政策推動的清晰脈絡。透過專題演講的螢幕畫面,林育鴻提到,早於2011年臺中縣市合併,即以前瞻思惟成立「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率先全國啟動減碳與環境治理的長期機制,也為臺中日後的永續政策奠定穩固基礎。
又面對全球永續治理浪潮興起,臺中市府2024年便進一步推動組織優化改革,順勢新增「永續長」職務,不僅強化了橫向整合,也象徵城市治理邁入系統化、長期化的新階段,確立永續發展作為施政核心價值。
同時,為了讓永續理念能落實於政策執行,臺中市政府也主打跨域合作的核心策略,透過31個局處共同參與的「永續工作坊」,建立產官學研的協作平台,積極推動知識共學與政策精進。
此舉,不僅提升地方行政團隊的協作效率,還讓臺中市府能在追求民眾福利極大化的同時,有效降低公私部門間的溝通成本,實現以人為本的治理精神。
話鋒一轉,林育鴻自信指出,臺中擁有山、海、屯等多元地景與產業優勢,近年還透過九大核心產業發展七大產業聚落,逐步形成以大肚山為軸的「產業科技走廊」,構築出結合創新與永續的經濟生態系。
其中,零售與科技產業表現尤為突出,除了台中新光三越穩居全台百貨業「店王」寶座;國際量販店龍頭之一好市多Costco的南屯店,更多年蟬聯全球營收最高門市,而且根據2023年統計,全球前10大Costco門市中,台灣就占四席,其中兩家位於臺中,在在充分展現臺中人傲視全球的驚人消費力與市場潛能。
因此,林育鴻語氣堅定地表示,無論是經濟成長,還是生活幸福,臺中市政府都正以「幸福永續、富市臺中」為核心願景,透過科技創新、低碳轉型與人本治理三大主軸,持續打造兼具國際競爭力與在地韌性的典範城市,成為全台永續發展的關鍵示範者。
「幸福永續,富市臺中」政策1:活水經濟,富強城市
像是「活水經濟 富強城市」的推動藍圖裡,首要政策便是「活水經濟、富強城市」。也就是,讓臺中人財富成長率屢創新高。
對此,林育鴻就分享,臺中市府這幾年極力推動「富市3」策略,包含整合「前店、後廠、自由港」三大軸線,希望串聯產業聚落與經貿廊帶,以強化製造與消費兩端連結,讓城市能量持續循環、創造永續繁榮。
同時,臺中還積極發展屬於自己的城市經濟品牌,透過推動「節慶經濟」與國際會展活動,讓城市從產業重鎮轉型為文化與商貿並進的國際交流中心。如每年吸引千萬人潮的「臺中購物節」,以及享譽全球的「臺中爵士音樂節」,全都是城市品牌的代表,更帶動高達700億元的城市經濟規模。
另一方面,針對重大建設的布局,臺中也迎來多項具指標性的投資與里程碑。例如,繼「臺中綠美圖」與「臺中國際會展中心」相繼於2025年啟用後,盧秀燕再度開心宣布,市府將攜手民間力量,共同打造「臺中超巨蛋」,並預定落腳於水湳經貿園區。
據了解,該場館規劃可容納超過3萬名觀眾,預計最快於2030年前完工。此一計畫,不僅將重塑中台灣舉辦大型演唱會、體育賽事與國際展會的能量版圖,還有望成為帶動區域房市活絡與城市新經濟動能的重要引擎。
緊接著,在民間投資方面,臺中同樣吸引多項大型開發案進駐。其中,全台規模最大的綜合型購物中心「D-ONE第一大天地」選擇落腳烏日區,為城市再添重量級亮點。
林育鴻表示,該開發案占地超過15公頃,以百貨為核心,除結合五星級飯店與A級商辦外,並規劃全台首見的2萬坪綠化景觀廣場、12公尺高國際精品大道,以及號稱全亞洲最大的餐飲空間。
此外,園區更融合娛樂設施與夜間商圈,形成名副其實的「24小時不夜城」,不僅展現臺中商業發展的國際格局與城市活力,也象徵中台灣邁向國際都會的重要里程碑。
「幸福永續,富市臺中」政策2:友善宜居,幸福城市
又於社會面向上,臺中市政府團隊在市長盧秀燕的帶領下,強調唯有讓年輕人敢生、樂養、能養,並且讓長輩老有所依,城市的幸福力才能真正成形。
因此,市府以「願生樂養」政策與「長照2.0」體系為雙主軸,策動從育兒到高齡的全齡照顧藍圖,同時,也導入智慧醫療、公共托育及原住民族群文化據點,致力打造多元包容、共融共好的社會環境。
循此,林育鴻不忘重申,臺中在托育與長照政策的推動成果均居全國前列。如以托育政策為例,公托與托嬰中心的量體高居六都第一,有效減輕年輕家庭的育兒壓力,讓父母能兼顧工作與家庭;而在長照資源布建方面,全市設點涵蓋率也已高達100%,不僅都會區照顧周全,就連偏鄉地區也一樣照顧到位,讓長輩都能在熟悉的社區中獲得適切服務。
「幸福永續,富市臺中」政策3:永續韌性,淨零城市
最後,在環境治理面向,臺中則以「引風、增綠、留藍」為核心策略,讓永續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能被感受的城市日常。
如透過AIoT智慧監測與大數據分析,臺中已成功將PM2.5平均濃度降至13.9μg/m³,空汙日數更減少至過去的五分之一;同時,人均綠地面積也提升至每萬人9.46公頃,穩居六都第二。各項亮眼數字背後,都代表一座城市從呼吸到生活品質的全面轉變。
據此,林育鴻指出,臺中的「智慧空汙治理」靠的不只有系統,還有創新思維。例如從「烏賊車判煙」即時揪出高汙染車輛,到工地「智慧灑水」與「AI水質監測」降低粉塵與廢水排放,再到噪音與交通熱點的數據監測,市府都試圖將環境管理化為一套即時反應的智慧網絡,讓市民真正感受到空氣變清、街頭變靜的日常改變。
當然,這一套科技治理模式也延伸至防災領域。像是臺中也展現遠見,領先全台推動「智慧防汛系統」,結合人臉辨識與影像判讀技術,能在暴雨時即時區分「人」與「漂流木」,並主動發出避險警示。這項系統不僅提升防災效率,更像是一個「懂得守護市民」的科技伙伴,以貼心而精準的方式維護公共安全,深受地方肯定。同時,市府更與企業協力推動綠能光電、防災基礎建設與地震偵測網絡,逐步強化城市的整體韌性。
語畢,林育鴻強調,這些創新,都不只是科技的應用,而是一種體現城市責任與人文精神的實踐,讓臺中在極端氣候挑戰下,依然能穩健前行,守護市民安全與生活品質。
最後,林育鴻更語氣篤定地表示「唯有改變與創新,城市才有未來。」接著更承諾,未來臺中將持續整合產官學研的能量,深化與市民的互動交流,讓智慧科技、永續治理與文化韌性相互融合,實踐「幸福永續、富市臺中」的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