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文化的推動下,運動早已不只是個人選擇,而是企業、網紅與科技共同打造的生活風格。從健康飲食 APP 到揪團競賽平台,科技讓運動更有趣、更有效,也讓上班族在碎片時間中找回身心平衡,開啟全民健康新日常。
過去,運動曾經是一種個人的選擇與堅持。但是在社群媒體、健康記錄甚至是競賽型軟體普及之後,企業與網紅合作,導入科技運用。在永續、打造樂活職場風氣的推波助瀾之下,從企業的健康促進策略,到運動網紅的影響力擴散,再到上班族的運動習慣養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科學運動世代群體的生活方式,讓「運動」和「科技」成為健康生活的起點。
群組交流飲食、運動紀錄
中午用餐時間一到,一個個上午忙碌於工作的上班族們,終於能夠走出辦公室透透氣,開心地熱便當、覓食或領取外送。許多人拿到午餐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個好角度,請手機先吃,再發限動或貼文邀請大家一起「視吃」,收穫一波讚和愛心。不過,進入人工智慧大爆發的年代,同樣的動作卻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我特地選了滷排骨、減少飯量,結果熱量和碳水化合物竟然比你的炸排骨還高,蛋白質還比較低?這樣我下班後要多運動一小時吧!」人資部的明慧對著一起去買午餐的同事哀號。
原來,隨著人工智慧應用發展越來越強大,利用 ChatGPT 來計算餐點的熱量和營養成分蔚為風潮。就連過去因為主打營養師線上一對一指導健康飲食,而橫掃多國市場的 Cofit APP,也導入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利用過去累積近千萬張飲食照片的大型資料庫,推出「NutriGo 飲食助教」。透過內建的智慧影像辨識、自動分析等功能,即時辨識餐飲內容、計算熱量與營養素,並且主動提出專屬的建議,讓使用者就算點外送也能夠避開地雷食物。只要跟過去打卡、發限動的模式一樣,對著餐點拍照、上傳 APP,幾秒鐘就可以得到所有的相關資訊。對於正在進行飲控或追求健康餐的人相當方便。
對於希望透過運動和飲食控制找回健康的明慧來說,這個 APP 真是太方便了!因為自己被醫師警告健檢報告紅字過多,加上公司提供的獎金和獎品相當誘人,於是下定決心參加公司舉辦、為期三個月的減脂比賽。在由同部門或自行揪團組隊的團體競賽中,每一支隊伍都會在Line 中建立群組。除了彼此加油、打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提交每個人飲食、運動的照片和相關數據,讓大家能夠相互學習更適合自己的飲食或運動方法。而這些紀錄,最後也會擇優公布、分享,希望鼓勵更多人加入。「公司裡頭的確有一部分同事就跟我一樣,也是觀望了好幾年,看到身邊的人都因為參賽找回健康,才報名參加。」
用科技形塑健身和健康飲食
十多年前,如同現在人工智慧發展一般,智慧手機日漸普及,也變得更加聰明,每年新一代軟硬體的更新速度更是驚人。過去只能在電腦使用的社交軟體,改以 APP 的形式轉移至手機之後,功能愈發強大。不只可以打電話和傳訊息,還能依據功能性,創設限定人士加入的群組,或入團資格相對寬鬆的社團。社交、通訊軟體可以隨身帶著走的方便性,往往也成為企業以競賽為起點,建構運動文化的助攻手。
不同的手機 APP 各有其方便、好用之處。以 Line 群組來說,除了可以公告各競賽注意事項或加碼的獎金、獎品,即時將紀錄和照片上傳,隨時分享運動實況和戰績,甚至揪人一起健走、騎車或報名運動相關課程。而搭配後台系統的 APP 大多具備遊戲或分享功能,自動記錄運動競賽戰績,甚至以植樹成林、登高破關或其他方式顯示成績。甚至還有公開的排行榜設計,利用每個人不服輸的好勝心,引導使用者養成運動習慣。
與 ESG 結合的「Walkii」透過遊戲模組化的設計,虛實整合,讓企業以線上植樹、壯大綠色星球等遊戲方式,鼓勵員工透過健走,以階梯式設計、分段達成目標,依據完成的總步數,在特定區域栽種等比苗木。
「JoiiSports」則包含揪團運動的功能。除了系統每個月主動設定如「深蹲 1500 大卡」或「累積 90K 路跑」、健行等略帶難度,卻也不難達成的公開活動,供所有使用者共同參與。並線上公布排名,也可以自己約三五好友建立私人活動。即使朋友分布在全國各地,或是企業各分公司職員,還是可以在線上一起運動、互相留言,彼此激勵!
這一類的系統都採取類似的模式,企業透過遊戲化或積點制等後台系統模組,設計健康促進活動,搭配獎勵制度激勵員工參與。而員工則需在個人穿戴裝置上下載 APP,與後台連線計算達標程度。部分系統也打出「全方位健康管理」的 念,在 APP 端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設計如徒手鍛鍊、間歇訓練(HIIT)運動計畫,和時下流行的超慢跑等功能,供使用者依據指示,進行自我訓練和健康管理。
力抗辦公室內的隱形健康殺手
身為台灣健身產業龍頭之一的健身工廠也看準這股趨勢,在 2023 年推出一系列「企業活力運動計畫」。根據企業需求及場地限制,以運動競賽形式,搭配量身訂做的身體質量檢測、健康講座、教練健身和有氧活力等四堂課程,協助上班族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
負責推動這項業務的專案經理周宗霖回想當時的起心動念,只是希望透過這類健康課程,幫助多數上班族改變從通勤開始,到上班,甚至回家就變成沙發馬鈴薯的久坐日常,養成運動習慣。「甚至在上班空檔利用辦公桌椅做簡單的伸展,都好過完全不動。」
在這個企畫中,通常會以企業內部舉辦的減重或減脂、健走競賽作為開端,再加上各種營養、有氧課程和一個月的免費健身房會員體驗。
不僅可以與企業使用的 Walkii、JoiiSports 等線上系統結合,進行個人和團體競賽。獲得健身體驗的員工,也可以下載會員專屬的健身管理 APP。同樣透過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協助會員完整記錄每天的運動訓練細節、飲食內容和身體數據變化,追蹤自己靠運動和飲食改善健康的歷程。
激不得!好勝心找回健康
「每個人都不想成為拉下成績的那顆老鼠屎,」周宗霖從他的觀察中發現,創造群體競爭的氛圍,讓「揪團」運動成為辦公室同事的休閒活動之一。以他近期合作的日系服飾品牌來說,包括總公司和全台的門市人員約有數十人,除了透過全公司共同參與的減重活動,吸引同仁打破地域之隔揪團。一連串的健康講座和團體有氧課程,則開放同仁遠距參與,激勵不能到場的同仁,前往附近的健身工廠量測身體質量檢查,並為達標學員提供一個月免費體驗。「約有八成學員後續自費加入會員,養成利用運動放鬆身、心、靈的習慣。」

周宗霖以近幾年協助企業進行運動推廣的經驗表示,這類數位工具可以將運動「碎片化」,降低執行難度。例如趁著午休空檔在辦公室附近散步或快走;上下班通勤提前一兩站下車走到目的地等方式。以零碎時間累積成果的運動,不僅可以啟動上班族的運動開關,透過群組設立課程或達標通知,也更容易協助他們在活動結束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網紅文化助攻健康生活
在運用科技工具顧健康的同時,健身、營養,甚至醫學類內容創作者的力量也不可小覷。
關注健康議題、開設物理治療所、在 YouTube 頻道擁有 62.3 萬訂閱的啾C物理治療師(陳姿逸)表示,時下流行的短影音容易在短時間內被大量轉發, 因此像是「一分鐘的辦公室肌力操」、「一鍋到底的好吃健身餐」、「辦公五件套(桌、椅、滑鼠、螢幕、鍵盤)歸位,跟痠痛說掰掰」等,功能明確、難度不高的內容,特別受到上班族歡迎。也因此,她的短影音大多圍繞在如何用簡單動作紓緩肩頸痠痛、放鬆筋膜等,主題清楚、容易上手,觀眾也能立即收到效果。
這類短影音不僅能快速傳播,也讓更多人認識啾C,進而接觸她的課程。不過如何讓觀眾持續練習才是關鍵,啾C分享,「上課要有參與感,讓人覺得有趣、能解決問題,才會有動力繼續下去。」因此,她特別設計了許多能立即比較前後差異的課程橋段。例如透過幾個簡單的復健動作,讓原本無法將手舉高的人,能夠輕鬆抬手;或是讓背部緊繃的人在短時間內明顯放鬆。這些真實的體驗,能讓學員建立信任感,更願意進一步接觸後續的知識與訓練。
馬上體驗、即刻見效的運動最誘人

「關鍵在於讓員工親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立即效益!」這種設計理念與周宗霖的企業推廣策略不謀而合。他也發現員工喜歡短時、高效的內容,可以在一小時的團體課程中看到效果。如爆汗後感覺全身都很輕盈的飛輪課程;上完課覺得筋骨打開、身心靈都得到滋養的瑜伽或皮拉提斯,都很受歡迎。
掌握了排課訣竅,2024 年健身工廠與企業合作,有六成、約 1,300 名員工,透過企業運動競賽或其他方式獲得一個月的免費體驗。這當中有近 300 位選擇在體驗結束後,自費繼續展開健身房人生。將近 20%的轉換率,證明了只要有效,就能讓員工願意為健康買單。甚至有企業老闆豪氣付費,以小班、客製的方式,聘請教練幫有興趣一起持續運動的員工上幾堂團體肌力課。
近年網紅文化的興起,每個人只要一台手機或平板在手,無論自己一人或三五好友,就可以跟著螢幕前的運動網紅一起運動,彷彿有個二十四小時的教練。
也就是這樣的普及性,讓許多沒有足夠預算來長期聘請教練的小型企業或社區,就開放會議室、中庭或大廳等場地,讓員工或社區居民從早期跟著韓國素人健身女王鄭多燕、到近幾年來從動輒點閱率破千萬的德國女神帕梅拉.賴夫(Pamela Reif)、再到有仙女老師美譽的香港瑜伽教練林芊妤 Coffee 等知名網紅的影片,學習如何為自己尋求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