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從現實的有效管轄區來看,國力是強?是弱?在全世界一五七個主權國家中,它的整體實力大約排第幾名?這些問題或許有趣,其答案卻是嚴肅的。
國際關係--無論是合作、競爭、敵對--就像是一局棋;每個國家必須仔細衡量本身和對手的實力,估算對手的布局、走勢,然後謹慎落子。一個國家如果眼光太低,放棄了它在國際社會中可以扮演的合理角色,固然是一種損失;但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充分的條件,而企圖扮演強國角色,則可能招致災禍。
因此評估國家實力、為國家定位,是決策者艱巨的任務。同時,國民對國力的評估也是凝聚對國家向心力的一個基準。如果國民對國力認知不足--無論是過或不及--對國家的認同、對政府政策的支持都會打折扣。
變數過多,難以量化
政治學家對評估國力的標準曾提供不少原則。一般而言,領土、人口、農產、礦產、工業能力、軍事力量、政府效能、國民士氣等,都是構成國家實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問題是,其中部分因素根本無法予以量化,而可以量化的因素,也無可避免地因一些抽象因素的影響改變分量。
正因評估國力的變數過多,難以量化,迄今只有美國戰略學家雷.克萊恩曾在一九八0年著作出版的「World Power Trend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l980’s」一書中,將各種標準簡化為一公式,據以分析、評估世界各國的國力和地位。
在他的估算中,中華民國的總體國力在全世界排名第十二。然而因雷氏的評估過於偏重戰略考慮,且他對一些抽象因素給分相當主觀,因此並未能在學術界建立權威。
國民士氣難捉摸
本文列表選取可以量化的十個項目,並就各單項排名;然而如果考慮各單項的相關變數,則其排名可能未必精確。
例如,我國領土狹小,算得上是蕞爾小國;但在五0、六0年代,因位居美蘇、美中(共)對峙的太平洋防線上,而享有額外分量。如今這項戰略優勢雖因美、蘇、中共和解而成明日黃花,但臺灣島是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貿易航道上的重要據點,在某種程度上仍擁有超過領土實際面積的分量。
又如,我國的製造業產值表現相當優異,但如果進一步分析製造業的結構,可以發現我國的高級、核心工業比例不高,這是未來參與國際競爭的隱憂。再考慮到我國的能源產量幾乎在全世界排名中敬陪末座,這項弱點嚴重地削弱了工業發展的潛能,更暴露出我國國力基礎的弱點。
在所有與國家國力有關的因素中,最難以捉摸、卻極為重要的一項是國民士氣,克萊恩稱之為國家意志。國民士氣是一國國民在平時或戰時支持其政府政策的決心程度。如果國民中有一部分人始終覺得其權利被剝奪、意見不受重視、不能充分參與國家事務,則他們對國家政策勢必不會支持,當國家面臨危機時,甚至可能陷於分裂。
美國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認為,政府素質是建立國民士氣的關鍵因素。在克萊恩的評估中,中華民國的國家意志與以色列並列世界第一。姑不論他的見解是否客觀公正,至少近幾年臺灣的內部情勢已大不同於一九八0年的狀況。
滿意程度下降
從中華民國民意調查基金會自一九八六年起所作的幾次民意調查來看,我國人民對政府政策的支持程度正持續下降。一九八六年,民眾對政府整體施政的滿意度為八二.三%(編按:含非常滿意、滿意和普通三項,自一九八七年起,該調查取消普通一項);一九八七年的滿意度為七一.一%,一九八八年上半年為六三.二%,下半年為五九%。
其中外交政策一項的滿意度始終低於四0%,顯示民眾對我國外交地位的認知與政府有相當大的差距。
摩根索曾說:「士氣是國家權力的靈魂,外交是國家權力的頭腦。」一個國家即使擁有其他各種基本優勢,如果這個政府的外交視線模糊、判斷有缺點、決心軟弱,則將無法策勵國民充分運用這些優勢條件,強化國家的長期發展。
摩根索並進一步指出:「一個政府或許正確地瞭解其外交政策的要求是什麼,也瞭解人民支持外交政策的內政要求是什麼;但是假若它不能領導輿論支持它的政策,則它在外交方面的努力將是徒勞,它將浪費掉國家所擁有的其他權力要件和資源。」這或許是我國政府必須戒惕的,也是我國國力評估中最大的負面因素。
(本文參考Hans J. Morgenthau著Politics among Nations和Ray S. Cline著World Power Trends and U.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l980’s)
「沒有眉毛的人」
國力評估通常並不包括外交關係(與外交政策有別),因為這點在所有國家都不是問題。
目前國際法上對國家的承認已採用「宣示說」,即承認所有政治實體為國家。美國前任副國務卿華倫.克里斯多福即曾表示,美國的政策是與所有國家建交。
外交關係不可或缺?
在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方面,自一九六0年代起就實行普遍化原則,規定只要是主權國家就可加入。在冷戰時期,各國對分裂國家實行的排斥政策,如拒絕北越、中共、東德、北韓參加任何國際會議或組織,已經成為過去。甚至曾因實施白人少數統治政策,而遭到各國排斥的南羅德西亞問題也已解決。
目前在建立外交關係方面形成問題的,只有塞浦路斯北部土耳其裔成立的獨立國,和南非建立的川斯凱(Transkai)等黑人小國;前者只有土耳其承認,後者只有南非承認。
從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趨勢來看,世界各國應該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支持其參加國際組織;但現實情況卻因中共的政治壓力而相反。
不過其實有外交關係及加入許多國際組織,並不能保證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一九七五年,南越滅亡前,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有外交關係,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正式會員;北越只有少數國家承認,參加的國際組織也很少,結果卻是北越併吞了南越。
此外,許多第三世界國家擁有很好的外交關係,卻未有良好的國家發展,甚至在饑餓的邊緣掙扎。相反的,外交孤立未能阻止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繁榮。所以,外交關係並不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雙方面的損失
目前我國缺乏廣泛正式的外交關係和無法參加國際組織的最大問題,在於它造成人民嚴重的挫折感,並且成為國內政治鬥爭的話題,因而引起國內政治不安,進而影響到國力的提升。這就好像一個人生來沒有眉毛,這個缺陷並不會妨得他的身體功能,卻可能嚴重挫傷他自尊,影響到他的人格健全發展。
從另一面來看,我國的國力足以對國際事務發揮的影響力,因為與許多國家沒有邦交、不能參與國際組織,而受到限制;我國對國際社會可以提供的積極貢獻,也無從發揮。這是我國和國際社會雙方面的損失。
(丘宏達口述,任孝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