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堅持40多年不退場!高醫大後醫系,學用合一搶救醫療人才荒

劉芮菁
user

劉芮菁

2025-10-15

瀏覽數 100+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指出,大學使命就是幫社會造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因此要與時俱進了解社會需求。蘇義傑攝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指出,大學使命就是幫社會造育社會所需的人才,因此要與時俱進了解社會需求。蘇義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6未來人才關鍵報告

人口老化、醫護人力荒,成為醫療教育重要課題。高醫大以「學用合一」的教育模式與跨域人才養成,不僅回應在地需求,更培養具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穩坐醫學界「南霸天」。 

高醫大的起點,源自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卓越遠見。在早期醫療資源尚不普及的年代,全台只有臺灣大學一間醫學院。深感中南部醫療教育幾近空白,且中南部疾病型態、公衛環境與北部不同,杜聰明退休後,南下串聯地方仕紳,在時任高雄市政府支持下,於1954年正式成立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在三年後啟用,成為學生的實習場域。 

自此,高醫大以「學用合一」為核心精神,將教育與臨床緊密結合。 

「醫學教育不能紙上談兵。」校長余明隆直言,醫療關乎人命,學生必須在學習階段就進入臨床,熟悉醫療現場。 

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作為高醫大教學、研究與服務的重要場域。不只是醫師,包括藥師、護理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呼吸治療師乃至心理師、社工師,在此接受實務訓練。 

堅持後醫教育,跨域醫師持續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上,高醫大也展現獨到眼光。 

余明隆解釋,台灣的醫學教育傳承自日本,採大學七年制,但美國認為醫學訓練應建立在全人教育之上,因此高醫大早在1982年就設立學士後醫學制。 

雖然同時期,許多學校也設立後醫,後來卻都因故而停辦。但高醫堅持後醫具有價值,毅然決定保留。如今,學士後醫學系海納多元背景的學生,成就了卓越的跨域人才。 

「我們現在都覺得跨域學習很重要,更驗證了學士後醫學系留下來是非常正確的。」余明隆說:「20年來,我們看到後醫系人才愈來愈出色,他們有跨域養成,有其他歷練,會非常不一樣。」 

近年,高醫大更在後醫系設立AI組,讓學生同時修習醫學與資訊工程,培養兼具臨床判斷與數據分析能力的「AI醫事科學家」。在智慧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這批人才將成為產業轉型的關鍵力量。 

遠見x科學人雜誌聯賣,趨勢 × 科學,給大腦最好的投資

不僅如此,高醫大20年前就預見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三高、脂肪肝等慢性病成為台灣下一個隱形殺手,運動醫學將成為顯學,因此成立當時全台唯一的運動醫學系。 

2024年,學校進一步設立「精準運動醫學暨健康促進中心」。整合醫療專業與運動科學,為不同年齡層設計個人化運動處方。這套模式強調「運動醫學全民化」,不僅讓運動從競技場走向全民,也透過科學數據與預防思惟,協助全民降低慢性病風險。 

談到現在的醫療人才荒,余明隆分析,台灣醫療界正面臨「第三波醫療人才荒」。第一波是內科、外科等急重症大科無人問津,第二波是離島偏鄉醫師不足,第三波他稱為「都市偏鄉」。因為新世代醫師重視生活品質,選擇牙醫、醫美或自行開業,以避開醫院的長工時與醫療糾紛壓力,導致都市醫院部分科別醫師短缺。 

導入AI,解放醫師臨床時間  

余明隆警告,隨著人口老化,未來45年醫療需求只會增加,醫療人才荒的問題,必須要政府、學界、業界一起解決。 

對此,高醫大的解方,是引入AI及打造幸福職場。在行政文書、影像判讀上導入AI應用,簡化民眾就醫與內部行政流程,將有限人力釋放到更需要的臨床端。 

余明隆也期待,未來照護機器人的開發與導入,可以解決照顧人口不足的問題。 

同時,高醫大積極提升員工福利,不僅每年投入約3億元,提供全體教職員工終身醫療優待,也設計多元社團與生活支持系統,讓員工在專業與生活間找到平衡。 

在教育端,學校則是建立「早期職場暴露」(Early exposure)制度,透過課程與校友分享,讓學生認識未來的職場環境,盡早確認職涯方向,降低往後留才困難的風險。 

余明隆強調,大學不僅是培養醫療人才的搖籃,更是守護社會健康的後盾。醫院應與學校相輔相成,唯有好的教育,才能為醫院輸送穩定人才;而醫院的臨床需求,也能引導學校教育不斷精進。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