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政府的政策定位在照顧農民,只求農民溫飽,少去思考創造附加價值。結果,農民愈來愈倚賴政府。不僅需要補助,收成不好還會責怪政府。
如今,在WTO架構下,各國的農產品都得開放。台灣受限土地面績不大,生產成本高,加上沒有國際行銷,要如何因應?
其實,研發一直是台灣的強項,我們擁有一流的研究單位,例如農業試驗所、中央研究院、各所大學,可以育種出最好吃的稻米、水果、花卉。
現在,全球糧荒部分原因就出在技術不足,栽種速度趕不上需求。
但很多人不知道,農業技術也能是商品,利潤有時還比生產的農產品高很多。養殖業者不一定要養雞、養鴨,而是可以賣養雞、養鴨的飼養技術。
所以,申請專利保護生產技術就很重要了。以前,我曾和一些資深的農業專家提到這點,他們大多回說,不需要保護啊,研發成果無償送給農民。但如果這項技術流失到國外怎麼辦?
當然,要不要申請專利,要看情況。有次,我參觀台灣一家農場,它的光合作用是在密閉廠房進行,因為肥料有著獨家配方,不用種在外面受天候影響。我問農場主人,如果整廠輸出,會不會將他的核心商品——自己調配的肥料去登記專利,他說不會,因為怕被偷。
對他來說,不登記是對的,畢竟專利法的立法精神是發明公開,20年後,專利權過了,任何人都可加以運用。
除了專利之外,研發技術還可以創造其他收入。
例如,靠著優秀農業技術,台灣可以爭取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公開招標案,不僅可以在國際上露臉,又能打新巿場。甚至,台灣的農業研究機構也可接受國外單位委託,幫忙研發。
靠行銷打品牌,建立台灣農業全球產銷體系
農業研發是台灣利基,但國際行銷卻是弱項。我們必須引入相關人才,建立台灣全球產銷體系。
以庫達海馬為例,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千辛萬苦養殖出來,可以大量繁殖,但因為海馬是保育類動物,不能隨便買賣,因此我建議仿照澳洲輸出無尾熊模式,將庫達海馬輸出到全球的水族館。這就需要行銷人才,打開國際巿場。
重點不只打品牌,而是品牌建立後,台灣是否有能力全年供應貨源。例如,芒果的生產有季節性,台灣可以布局全球,在南半球設立種植據點,如此即使北半球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鮮的芒果。
最後,台灣農業最大問題出在法令政策落伍,這部分不改,很多事無法實行。(范榮靖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