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懷疑,台灣的社會、政治、經濟已發生了嚴重的問題。脫序、失衡、無力感,成了最時髦的口頭禪。
伸張公權力
面對這一個混亂的局面,幾乎人人都站在自己的立足點上,慷慨激昂地批判著別人脫序、違法,乃至於有失愛國情操、敗壞全民利益的行為。
由於自己的利益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些行為的侵害、踐踏、威脅,每一個人也都期望政府趕快伸張公權力,用霹靂手段把社會秩序重新建立起來。
就在這個當兒,李總統以堅定的語氣充滿自信地宣告,政府有決心,也有具體的行動來解決失衡脫序的現象。
如果期望公權力伸張,公秩序重建,乃是人心的歸趨,為什麼公權力反而日趨贏弱,公秩序更不堪聞問?問題的關鍵之一就在於,人人都希望公權力伸張--在別人身上,公秩序建立--把自己除外。
因此在毫不留情地批判周遭事物時,自己可能正覷準法令規章的一個漏洞,使盡渾身解數向妨礙眼前利益的公權力挑戰。
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實是最理性的,每一種法律關係、社會秩序,都是奠基在這上面的。我們甚至可以說,每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都是靠著這種力量而一點一點地更趨於美善。
一整套經濟學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在解說這個道理。
只要這樣的力量足夠強大,即使政府沒有作為,或者說公權力原本不存在,經過一段摸索、試探、衝突與妥協的過程,一套可行的規範、可以有效運作的社會秩序,就會自然形成。
因此,我們應當慶幸,在中華民國--這個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締造近八十年後,在中國的領土上,我們頭一次見到這股力量萌芽、茁壯。
經歷了漫長的摸索掙扎,一個民主的中國就要誕生了,而我們這一群吵鬧爭攘不休的人,正是著力推擠著陣痛的軀殼,催促這個孕育了五千年的麟兒呱呱墜地的那股巨力。
唯一可能阻擋這個神聖過程產生反向作用的干擾力量,正是目前僵化的行政體系。
長久以來,我們的行政部門、立法部門,甚至包括司法部門,已經習於仰承上意而不能俯察民瘼。除了最高層,整個政府體系失去了回應外來刺激的能力,遑論主動向外探索民隱。在這個體系的內部,也早已不具備靈活的上下互動機能。
因此,當強勁的社會力量脫出了長時間的壓抑迸放出來的時候,這個僵化的體系,不能適時、適切地有所反應,以具體行動引導這一股巨力從事建設民生社會的時代使命,反而由於種種與新環境脫節的干預和管制,形成不公平的對抗,使優敗劣勝。
整個摸索與妥協的民主歷程,會因為公共部門所造成的許多不可捉摸、無規則可循的變動因素,而為之延宕遲滯。
決心化作行動
李總統要以公權力整頓社會秩序的信心與決心,是我們十分欽佩的。然而,在決心的背後,必須有一個脫胎換骨、能充分反映民意、代表民意的政治體系,化決心為有效的行動。
這是何其艱巨的工作,又豈是旦夕可以奏功的事情?但是,以國家元首之尊,我們深深期盼這一次的宣告不會再落空,而損害了民眾對政府的最後一線期望。(馬凱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