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倒數 最後倒數 訂遠見最佳時機,「兩年送一年」優惠只到9/30

「AI垃圾」幫倒忙?調查顯示:工作時間拉長20%

處理AI產生的工作垃圾,既花時間又耗成本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5-09-25

瀏覽數 2,250+

自從ChatGPT於2022年11月30日發布後,AI成為熱門關鍵字。達志影像
自從ChatGPT於2022年11月30日發布後,AI成為熱門關鍵字。達志影像
00:00
00:00

自從ChatGPT(生成式AI對話機器人)於2022年11月30日發布後,AI(人工智慧)成為熱門關鍵字,甚至被各行各業視為「提升效率、增加生產力」的好幫手,上至主管下至基層,無不學習運用AI工具以完成工作。但最新的調查結果,不僅跌破專家眼鏡,還會讓很多人失望,為什麼?

  • 近年來,AI浪潮席捲全球,很多企業紛紛要求員工運用AI以提升工作效率與生產力。果然,2024年美國由AI主導流程的企業家數成長近一倍;而從2023年至今,AI被運用在工作中的數據也同樣飆升。

但最新的研究,卻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直接挑戰「AI提升工作效率」的主流觀點,連參與專案的成員都嚇了一大跳。

9月中旬,全球知名「企業培訓與輔導平台」BetterUp旗下的BetterUp Labs,發布一份與史丹佛社群媒體實驗室的合作調查:人工智慧產生的「工作垃圾」正在摧毀生產力(AI-Generated“Workslop”Is Destroying Productivity)。

BetterUp Labs研究團隊發現:員工用AI工具來創造低投入、還不錯的工作成果,反而會為同事製造更多工作。在社群媒體上,這類品質低劣的AI生成內容被稱為「AI垃圾」(AI slop);而在職場中,則被稱為「工作垃圾」(workslop)。該報告對工作垃圾的定義:由AI生成、看似像是好作品,卻缺乏足夠內容、無法真正推進任務的工作成果。

這項研究是針對美國各行各業1150名的全職員工進行調查,有40%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個月內,曾遇過AI生成的「工作垃圾」,這種現象遍布於各行各業,尤以專業服務業、科技業最為嚴重。

員工花時間處理「工作垃圾」,成為企業隱形成本

報告進一步闡述,「工作垃圾」就是運用AI生成後,將認知工作轉嫁給另外一個人。當同事收到「工作垃圾」時,往往需要承擔解讀內容的責任,自行推敲缺失或錯誤的背景資訊。接下來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繁瑣且複雜的決策過程,包括重做,甚至與同事溝通而產生不愉快。

以下是幾個實際案例:一位金融業工作者談到收到AI生成內容的經驗指出:「這讓我陷入困境,我得決定是自己重寫、讓它重寫,還是就這樣算了。這正在推動一個心智懶惰、思考遲鈍的社會,最終將完全倚賴外部的力量。」

一位科技業的經理坦言,「那封email讓人有點困惑,不太清楚他到底想表達什麼。光是召集大家,重新清楚地說明一次內容,就花了我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

另外一位零售業主管則表示:「我得花更多時間去追查資訊、自己去查證,然後還要再與其他主管開會處理這個問題。最後,我還得自己重做那份工作,浪費更多時間。」

每次額外花時間處理「工作垃圾」,都會加企業的成本。根據受訪者投入時間(平均需花費1小時56分鐘),以及他們自填的薪資來換算,實驗室發現每個員工每個月將產生186美元的「隱形稅」。以一家有1萬名員工的企業為例,根據「工作垃圾」的發生率(41%)計算,每年所損失的生產力將超過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億7252萬元)。

報告指出,我們很容易拖延、走捷徑,或在疲倦時傾向於做些忙碌但無需深思的事,而非進行細緻的思考。生成式AI為我們提供了一項新技術,讓我們可以延續這些老舊的壞習慣,但現在的代價是,會為同事製造更多工作,並在大規模地破壞協作。

「工作垃圾」就是運用AI生成後,將認知工作轉嫁給另外一個人。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工作垃圾」就是運用AI生成後,將認知工作轉嫁給另外一個人。僅為情境配圖,Shutterstock

調查結果挑戰「AI夠提升工作效率」的主流觀點

不僅BetterUp Labs,今年7月20日,美國FORTUNE(財星)雜誌深度報導加州柏克萊智庫「模型評估與威脅研究」(Model Evaluation and Threat Research,簡稱METR)的一份研究報告。

【免費報名】與郝哥來場高空導讀會,帶你打開兩本改變人生思維的關鍵之書

METR招募16位平均有五年工作經驗的軟體工程師,讓他們執行246項的任務,每項任務都是他們正在進行專案的一部分。其中一半任務可以使用AI工具(大多數選擇程式碼編輯器Cursor Pro或Claude 3.5/3.7 Sonnet);另一半任務,工程師要自行完成。

工程師都相信AI能提高工作效率,並預測AI會縮短24%的任務完成時間;實情卻恰好相反,AI不僅未如預期提升生產力,反而比不使用AI時,還增加了19%的工作時間。

調查結果挑戰「AI夠提升工作效率」的主流觀點。報告甚至將此比喻為「龜兔賽跑」的全新演繹:一群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參與了一項實驗,被要求藉助AI完成部分工作。這些工程師的思維與敏捷的兔子類似,同樣期望AI能加快速度,提高生產力。然而,AI卻讓速度變慢了。在實驗的背景下,「沒有使用AI」的烏龜反而更快。

研究表明,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開展專案時,會在工作中運用大量AI所不具備的額外背景信息,當他們使用AI時,必須將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融入AI的生成中,而且還要花大量時間進行調試。 

研究結果顛覆了研究團隊過去的認知。參與者之一的菲利普·伯克哈特(Philipp Burckhardt)在部落格寫道:「使用AI並沒有像預期那樣帶給我幫助,甚至可能阻礙了我的努力。」

METR進一步發現,研究結果與「AI將提升效率與生產力」的目標自相矛盾,很多專家學者也提出同樣觀點。LinkedIn(領英)首席經濟機會長Aneesh Raman就曾表示,儘管AI開始取代入門的職務,但它帶給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等技術人員的回報可能會遞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市場高估AI對生產力的提升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經濟學助理教授安德斯·胡姆勒姆(Anders Humlum)曾對《財星》雜誌表示:「對那些有20年經驗,或調查中有五年經驗的人來說,如果他們已經能用現有的方法很好地完成工作,我們可能不應該強迫他們用AI來完成任務。」

胡姆勒姆曾對「AI對生產力的影響」進行類似調查。他的研究指出,在丹麥7000個工作場所的2萬5000名員工,使用AI的員工生產力僅提高3%。

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ron·Acemoglu(達龍·阿傑姆奧盧)也持同樣看法:「市場高估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美國只有4.6%的工作任務可以透過AI提高效率。

胡姆勒姆的研究顯示,生成式AI對職業收入、工作時間的影響並不顯著。「現實的工作不可能完全被AI工具所取代,大家應該謹慎看待AI工具的作用。」他進一步強調。

阿傑姆奧盧曾於《財星》撰文指出,企業耗費時間與精力,急於實現一切自動化,甚至包括那些不應該自動化的流程,卻無法獲得任何具體的生產力效益。「殘酷的事實是,任何技術想提高生產力,都需要組織調整、一系列的互補投資,以及通過培訓與在職學習來提高員工的技能。」

「在現實世界中,很多任務並不像在ChatGPT中打字那麼簡單,」胡姆勒姆說,「許多專家積累豐富的經驗,非常寶貴,我們不應該忽視、放棄他們所積累的專業知識。」

他更進一步強調:「研究結果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大家在使用AI工具時,要非常謹慎。」

當企業如火如荼投入,要求員工使用AI以提高生產力時,不妨研讀相關的研究報告以及學者的觀察,與其盲目導入AI,帶給同仁更多的「工作垃圾」;不如評估什麼工作項目適合使用AI,讓員工用到恰到好處,以達到企業與雇員雙贏的目標。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